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推进路径研究

2020-12-26 11:00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发展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经济管理部,河南 郑州 450000)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1]。实现一体化发展是城市群建设的高级阶段,有助于更好地优化各类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自2016年《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以来,中原城市群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中心城市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与毗邻省份城市的融合发展成为加快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内涵

(一)城市群发展的一般规律

城市群是由一系列在地域上具有空间邻近性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组成的空间形态。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活动不断扩大的自然结果,遵循城市客观发展规律。总体来看,城市群这一重要的空间形态,其演进的主要支撑力量在于运输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从单个城市看,活动范围的扩大使人们在面对城市土地租金和运输成本决策时拥有更多的选择,也会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和产业进入,使原本分布较为零散的小型市镇空间逐步形成较大规模的城市发展空间。城市发展空间的扩大一般会产生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给居民提供相对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收入、更优质的公共服务等。然而,当城市集聚到一定规模,拥堵、高房价、污染等城市病问题也开始凸显,使大城市部分资源开始向外分散,同时运输技术的进步带来城市间时空距离的压缩,因此在大城市资源向外分散、大中小城市间时空距离不断压缩的背景下,城市间的经济关联更加密切,最终形成城市群[2]。

城市群一体化是城市群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典型特征。一体化发展的概念十分丰富,一般而言,交通上的无缝衔接、空间上的联动发展、产业上的错位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等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城市之间实现“1+1>2”、创造城市群经济的主要途径。

(二)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空间关联性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最直接特征是城市发展空间具有较高的关联性。随着一体化发展程度的不断加深,城市边界逐渐模糊,形成由大中小城市构成的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为主要模式的空间结构。

交通连接性好。交通运输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带来了要素和产品在不同城市和区域之间的流动,使要素和产品能够实现空间最优化配置。

产业互补性高。城市之间往往由于竞争关系导致产业结构相似、重复建设、缺乏上下游联系等问题,进而影响城市群内部的经济关联,导致城市群发展缺乏内在动力。在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城市错位竞争、推动产业互补性逐步提高是一个重要途径。

社会协同性好。社会协同性包括环境协同治理、资源和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是体现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协同是推动城市群居民福利水平提升,获得更多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途径。

二、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测度和问题分析

(一)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测度

本文对中原城市群的范围界定主要按照《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纲要》的有关内容,以河南省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新乡市、焦作市、许昌市、漯河市、济源市、鹤壁市、商丘市、周口市和山西省晋城市以及安徽省亳州市为核心发展区,联动辐射河南省安阳市、濮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信阳市、驻马店市,河北省邯郸市、邢台市,山西省长治市、运城市,安徽省宿州市、阜阳市、淮北市、蚌埠市,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共30个地级市。

1.空间结构合理化测度。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是反映城市群经济活动分布结构的最直接表现。基于经典的城市体系理论,本文采用城市规模分布的常用指标对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包括主要经济变量的最大城市首位度、前四城市首位度、位序-规模系数以及标准赫芬达尔指数等用于表示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常用指标[3]。

为具体识别中原城市群规模分布的特征,本文选择相关经济变量,采用最大城市首位度、前四城市首位度、位序-规模系数、标准赫芬达尔指数等指标来进行研究。其中最大城市首位度的含义是某一经济指标最大的城市与总体的比例,前四城市首位度是指某一指标排名前四的城市之和与总体的比例,首位度越高表示城市规模分布越集中,首位城市的经济集聚能力越大。位序-规模系数的计算如公式(1)所示,通过用回归分析得到相应的位序-规模系数,取值越小表示分布越集中。赫芬达尔指数一般用于计算产业集中度,其计算见公式(2),本文将其进行改进用来描述城市规模的离散程度,取值范围为0到1,越接近于1表示城市规模分布越集中,反之则表示城市规模分布越分散。

其中,si表示城市i的对应经济指标(例如常住人口),N(si)表示对应指标在中原城市群中的排名,取对数后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位序-规模系数b,其系数值越小表明城市规模分布越集中。H为标准赫芬达尔指数,其中n为城市数量,s为对应经济指标的加总。

表1为具体测度结果。由于中原城市群涉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等不同省份的30个城市,各省份之间统计指标设置存在一定差异,为保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选择常住人口、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城区常住人口4个指标,相关数据来自2019年各省统计年鉴。从表1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常住人口的分布相对较为分散,然而从以城区常住人口为主要指标的测算结果中可以看出,城市的城区相比整个城市而言,在人口规模方面的集聚程度出现了一定的上升,表明中原城市群大城市的城区在吸纳人口上具有一定吸引力。同时也表明中原城市群大城市在集聚和吸纳人口流入方面还存在较大空间,大城市城区以外的地区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地区生产总值表示一个城市的生产能力高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用于表示市场规模的大小,从表1可以看出两者的分布规律大致相同。相对人口而言,地区生产总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分布更为集中,表明大城市相较中小城市,具有更高的生产能力和消费市场。

表1 中原城市群部分经济指标规模分布结果

2.交通运输一体化测度。交通运输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本文采用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之间的高速铁路列车客运班次数据、两两城市之间的最短时间和最短距离等数据,利用空间可视化方法进行中原城市群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的测度。本文使用的高速铁路班次数据来自12306铁路客户服务中心;城市间距离则基于百度API,采用“驾车模式”下的最短距离和最短时间,通过网络爬虫的方式获取。

图1 中原城市群高铁联系强度和公路联系强度

图1(左)是采用高速铁路列车班次信息绘制的城市高铁联系强度图,其中不同深度的颜色和不同粗细的线段表示城市之间开通的高铁班次。从图1(左)中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城市间高铁联系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中心城市连接作用明显,其中郑州作为全国交通枢纽,其高铁对外联系程度最高,与周边城市的联系紧密,枢纽地位明显;二是重点城市、重点线路上的城市之间联系紧密,例如郑州与洛阳、郑州与开封分别位于郑西、郑徐客运专线上,郑州与新乡、鹤壁、安阳、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等位于石武客运专线上;三是存在省际差异,主要体现在一省内部高铁联系相对高于省份之间的高铁联系更为紧密。

图1(右)为基于百度API,在“驾车模式”下通过网络爬虫获取的中原城市群两两城市之间的最短距离和最短时间,并将其进行空间可视化得到的公路联系强度图。当前我国很多城市提出“生活圈”概念,通过打造“1小时生活圈”“2小时生活圈”等来推进同城化建设。从图1(右)中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的公路联系强度相对更高。其中,郑州、新乡、焦作、许昌、漯河、周口、商丘等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与周边地区基本处于“2小时公路生活圈”内,同时安阳、邯郸、驻马店等地与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区域性公路生活圈。

3.经济联系强度测度。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是判断两个城市之间关系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的重要变量[4]。本文采用经典的引力模型进行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的估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Gij表示城市i和城市j的经济联系强度;Mi和Mj分别表示i城市和j城市的生产总值;Dij表示两个城市间的距离,本文采用两地间驾车最短距离来表示。

图2反映了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在空间可视化过程中,本文去除了经济联系强度在200以下的值。从图2可以看出,郑州与洛阳、开封、许昌、新乡、焦作等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相对较高,郑州都市圈建设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尽管安阳与邯郸、焦作和晋城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相对较高,但整体而言,省际间经济联系强度相对较低,反映出中原城市群在超越行政边界、促进共同发展上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图2 中原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

4.产业关联程度测度。城市间的产业协调分工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对城市群而言,合理的分工有助于形成城市相互需求、发挥各自优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区域整体实力。由于各省统计口径存在较大区别,部分省份缺少关于城市总体从业人员数以及分行业从业人员数等相关信息,因此本文以河南省相关城市为样本进行分析研究。本文采用区位商、区域分工指数等指标来表示城市群产业分布状况和城市间产业分工水平[5]。区位商、城市分工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Qik表示i城市k行业的区位商,该指数大于1表示该行业在本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集聚;Sij表示i和j两城市某一行业的区域分工指数,该系数越大表示城市间的产业分工越高、同构性越低。lik表示i城市k行业的从业人员数,li表示i城市的总从业人员数,lk表示河南省k行业的从业人员数,l表示河南省总的从业人员数,ljk表示j城市k行业的从业人员数,lj表示j城市的总从业人员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制造业发展以及促进制造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培育释放新发展动能的主要力量,因此本文聚焦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分别对其区位商进行测度,了解其分布状况,并对城市间的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分工状况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所用数据均来自2019年《河南统计年鉴》。

表2展示了计算后得到的河南省各地市制造业和六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商。从表2中制造业的相关数据来看,郑州、洛阳、新乡、焦作、许昌、漯河、商丘、周口和济源等城市的制造业区位商超过1,表明上述城市在制造业方面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从空间上来看,上述城市基本上处于郑州、洛阳两大中心城市的都市圈范围内,表明中心城市都市圈建设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从表2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六个具体行业来看,郑州在全部行业中的区位商均超过1,且在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方面的区位商超过3,表明郑州在金融、租赁服务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和集聚程度。其他行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不完全一致,例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区位商大于1的城市有郑州、洛阳、安阳、鹤壁、新乡、焦作、三门峡、商丘、信阳、驻马店以及济源,基本上沿着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分布。

表2 2018年河南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商

图3为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分工指数的空间分布。从图3可以看出,郑州作为中心城市,与许昌、新乡、漯河、焦作、开封、鹤壁等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水平相对较高,产业发展的同构性相对较低。分工水平越高,表示城市之间越容易通过产业合作来形成相互需求,有助于不断加深产业合作,通过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来释放产业发展动能,从而推动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图3 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分工指数空间分布

5.生态环境治理一体化测度。绿色是发展的底色,坚持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也提出要“推动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本文采用空气质量指数进行研究,相关数据来自生态环境部数据中心公布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为与前文研究保持一致,采用2018年4月30日的空间质量指数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如图4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空间质量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关联,污染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地区,河南南部城市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好。这种分布特征与产业分布有一定关联,黄河中游地区产业结构相对偏粗、偏重,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较多,能源结构主要以煤为主,导致环境污染相对严重,治理压力相对较大。

图4 中原城市群空气质量指数空间分布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中原城市群多个地区属于黄河流域、引黄受水区,在国家战略的直接推动下开展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取得了宝贵经验。例如河长制的大力推行,通过深化信息技术在河长制工作中的应用,推动河长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在相关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建立动态管理台账,提高流域生态治理效能;再比如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发展,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举措,运城、临汾、渭南、三门峡4个地市,作为一个整体,全面推进一体化发展,共同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二)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尽管当前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大城市集中趋势明显,然而从数据显示的结果看,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以及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城市首位度依然偏低。以郑州相关经济指标占河南省的比例来看,2019年郑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口占比均低于西安、武汉、成都、长沙、合肥、太原等省会城市,经济集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郑州、洛阳作为中心城市,其高端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资源不足,国际性学校、社区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缺乏,在吸引国内外相关高端产业人群方面吸引力不够[6]。城市首位度偏低也导致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引领带动作用不够突出,自身产业层级不够高,对外界资本、人才、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吸引力还不够强,因此城市发展的带动力还有待提高。

2.产业合作平台相对缺乏。产业合作平台是推动城市产业分工协作的重要载体。当前产业联动发展正在由以往的“联区域”向“接平台”转型,通过平台合作,有助于借助市场化手段来实现合作双方受益,这也是打破行政区划分割、实现发展利益共享的一种重要形式。当前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产业合作平台的建设相对较少,不仅影响中原城市群与外界的产业合作,而且影响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协作分工。其原因可能是中原城市群主要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产业链条还不够长、企业规模还不够大、产业发展层次还不够高,特别是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相对薄弱,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关联性仍有待提高,其对外界的辐射带动与合作相对较少,从而影响了中原城市群的产业联系。

3.公共服务一体化有待加强。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应有之义。以河南为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九年制义务教育巩固率不断提高,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在当地就读比例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同时还兴建了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及惠民工程等[6]。然而从整体上看,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还存在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公共服务资源的分布存在一定滞后。例如新区新城建设中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的数量和质量存在不足现象;随迁子女入学层次相对偏低;基本医疗异地报销程序较为复杂、报销范畴相对较少;知名医院分院建设、外界名牌医院引进以及公积金互认、异地养老、社保互认等方面的改革进程相对滞后,不仅影响了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水平,也对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产生了影响。

4.区域合作路径有待深化。区域合作路径包括合作机制建设、推动主体等方面。机制建设方面,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协同机制建设不够完善,主要依靠《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进行整体协调和布局,缺少在整体以及小范围进行政府协调的机制、跨区域综合治理机制、产业平台合作机制、资源和信息共享机制等合作机制建设。推动主体方面,主要依靠政府推动,民间合作相对较少,以市场化形式来推动的区域合作也相对较少。同时,从一体化发展层面看,中原城市群点上对接相对较多,面上合作较少,未能形成具有一定复制推广价值的经验做法。

三、加快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统一市场为目标,增强一体化发展内生动力

1.建立统一的要素和产品市场。市场机制是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最终目标是通过市场作用的发挥,实现要素、资源、产品等自由流动,引导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合理分布,消除资源错配。因此,在推动统一市场的过程中,应当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把建立统一的要素和产品市场作为首要任务,消除区域性、城乡之间可能存在的要素和产品歧视,以企业和居民为主体,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和产品形成有序的空间布局,优化城镇体系结构。

2.统一政策和竞争规则体系。推进统一市场建设,加快地区间市场化改革进程,建立统一的政策和竞争规则体系。统一的政策和竞争规则有助于消除企业、劳动力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准入门槛限制等行政性扭曲行为,这需要各地政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区域政策协同,不断优化政府服务,消除企业在跨区域流动、产业链条布局中可能面临的政策不一致现象,简化跨区域投资审批流程,更好地维护市场竞争规则的良好运行。

3.完善市场联合监管体系建设。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发挥市场作用、体现要素价值的基础。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不断完善市场联合监管体系建设,包括征信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共享等方面。通过构建中原城市群良好、有序、统一的市场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要素、技术、资本等资源的价值,从而不断吸引外部企业进入,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以产业协同为基础,推进城市产业错位发展

1.加强跨区域产业协同平台建设。合作平台共建是当前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应当积极推进中原城市群主要园区之间以及主要园区和东部发达地区主要园区之间的合作。一是要理顺平台合作关系,明确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和责任;二是要明确自身定位,根据产业发展导向明确合作方向,形成良好的区域合作产业分工体系;三是要围绕服务好企业,通过园区之间有效的政策沟通,有条不紊地推进区域联动发展;四是要完善服务保障机制,以合作平台建设为契机,加强园区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政策实施等多方面的互联互通。

2.推动产业链条跨区域协同发展。一体化并非一样化,要坚持错位竞争的发展策略,以产业链条整体布局来推动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能级整体提升。应加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健全利益分配机制,以区域合作引导城市产业差异化发展,构建功能协同的城市群产业空间体系。郑州、洛阳等中心城市应根据自身比较优势、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积极加快产业科技创新资源的引入和培育工作,聚焦产业链条上游产品,打造区域产业知名品牌,持续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中小城市应不断提升自身产业配套能力和生产加工能力,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技术工人,以丰富的劳动力要素资源融入中原城市群整体产业链条,努力成为区域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3.构建跨区域科技研发生产协同。科技研发生产是中原城市群抢占未来产业发展高地的重要抓手,一是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以相关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学科点以及科技研发企业为基础,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和方向,大力推动重点技术攻关,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二是通过园区共建、托管服务、一区多园等形式,共同搭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交通+产业”走廊建设、“飞地经济”等新型城市合作平台,建立一批产业转移、人才交流、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平台,促进要素资源在城市群内部高效流动,以及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利用,形成“研发总部—生产分支”的分工模式,推动跨区域科技研发和生产协同[7]。三是开展与发达地区的科技研发合作,以公司化市场化运作方式,共同开展面向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招商引资活动,吸引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科技成果转化,以此加强中原城市群的产业对外合作。

(三)以都市圈建设为重点,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1.以都市圈建设提高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当前区域一体化发展当中,纽约、伦敦、东京、上海等国际性大都市圈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均通过都市圈建设来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不仅有助于拓展原有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成更大范围的发展核心区域,而且有助于发挥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共同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核心区域,代表本地区参与国内外竞争。郑州、洛阳两大中心城市在都市圈建设当中,应当逐步取消落户限制,通过落户政策的差异化实施,不断吸引外部劳动力资源的进入,引领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方向,吸引劳动力向产业新城、新区等地区流入,充实都市圈人口基础,加快本地新型城镇化建设。

2.推进都市圈公共服务一体化。一是引进境外高端教育、医疗资源及养老模式,提供国际化的社会服务,更好地吸引高端人才,同时探索推进在郑州、洛阳都市圈工作和生活的外地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等民生方面享有和本地居民同等服务。二是搭建公共服务一体化示范区,探索一体化合作项目的管理体制,从而为引领带动中原城市群地区的全面合作打下基础。三是突破行政边界,推动都市圈内各城市间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跨区合作交流,推动以提升居民福祉为目的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3.强化都市圈内部协调机制建设。一是建立由都市圈中心城市牵头的协调推进机制,包括规划协调机制、政策协同机制、治理协同机制、信息共享机制以及监管协同机制等,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都市圈建设任务落地。二是完善都市圈突发公共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推动政务服务互联互通,共同制定重大事件应对预案,不断提升都市圈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和协同治理能力。三是加强规划引领。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做好都市圈规划编制,建立统一的规划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不同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四是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在实践中可以参考长三角市长联席会议的方式,建立郑州(洛阳)都市圈市长联席会议制度[8]。

(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完善一体化发展外部环境

1.加快区域大通道建设,打通边界地区“断头路”。一是推进城市群高速公路大通道建设。实行高速公路高标准改造,推动城市群重点通道的车道统一拓宽,加快城市群跨区域不同等级公路连接,推动人口、产业等沿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市域铁路等交通廊道分布,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在空间上合理配置。二是成立工作专班,汇集当前省内城市之间、省份之间的道路建设信息,优先打通一批对城市联系影响较大、对产业合作支撑影响较大的“断头路”,摸清其中的难点,为全面消除“断头路”提供经验借鉴。

2.加快市域轨道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动国家高速铁路的规划研究和施工进度,积极谋划和完善城际铁路布局,以放射线与环线交叉的轨道交通网络支撑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都市圈建设;加快都市圈范围内的市域(郊)铁路等轨道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市群各主要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相互连接的轨道交通骨架。

3.加快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跨区域协同建设。一是构建统一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以中原城市群为整体,统一信息服务和建设标准。二是加快城市群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以互联网为基础,建设都市圈治理综合数据平台,加强各地区、各类数据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利用。三是大力推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城市群”运用,共同探索建立城市群“区域大脑”,为城市群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五)以绿色发展为底色,构建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1.构建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经验做法,推动中原城市群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主要就环境综合治理、绿色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试点,积极探索税收分成、GDP分成机制,以及环境治理成本分摊机制,形成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成熟经验。

2.积极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一是尝试由城市群各地区出资共同建立中原城市群生态治理和保护基金,就区域生态保护和环境协同治理提供资助和奖励。二是创新补偿方式,以绿色产业或项目化方式实现利益协调。三是建立排污权交易统一平台,更大范围地加强对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指标的管理。

3.推动长效机制建设。借鉴长三角相关经验,建立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晤、共同协调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区域整体有序合作。在城市联席会议制度下设立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办公室,由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组建,负责协调一体化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以及有关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更加有力地推动各项事务不断进行。◆

猜你喜欢
中原城市群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沁园春·赞中原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共绘新蓝图 中原更出彩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