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道路自觉*

2020-12-26 20:06阮成武
关键词:道路特色大学

阮成武,宋 波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其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对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人的发展等诸因素关系综合认识和价值选择的结果。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自觉,是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性、目的性的理性认识和价值选择,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探索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自觉,是党和国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坚持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绿色发展理念,对高等教育发展路基、路向、路径进行的系统设计与科学把握,宣示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规律、规则、理想和信念。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 多年以来,高等教育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绩,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下的变革之路、突破之路,这也是一条在广泛借鉴经验、坚持发扬传统、长期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的自强之路、创新之路[1]。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报告和讲话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站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制高点,对近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进行回顾与反思,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及规律进行深刻把握,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规则、理想和信念进行科学概括,彰显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道路自觉。本文从路基方位、路向指针和路径方略三重维度,来认识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道路自觉的思想内涵。

一、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路基方位

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路基是对办什么样的高等教育的历史、现实与文化方位和基础的科学判断。近年来,国内一些高等教育办学者和研究者受依附理论的影响,认为中国百年高等教育发展是“依附发展的历史”,经历了“从开始学习欧、美,到学习日本,再到学习美国,又到学习苏联,再到前不久的学习美国”[2]的转变。甚至认为“即使在已经建立起了庞大高等教育体系的今天,我们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依附于高等教育中心的国家”。[3]在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指标和模式上,热衷于同国际全面“接轨”,将欧美大学奉为圭臬和样板,似乎唯此才能赶上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潮流。

高等教育发展有着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独立性,各国重视和发展高等教育也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和趋势,然而,高等教育发展并没有一把“万能钥匙”。马克思曾说过:“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但是,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这种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4]146克拉克·克尔也指出:“高等教育的历史,很多是由内部逻辑和外部压力的对抗谱写成的。”[5]单单沿着依附发展的取径去探寻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势必将我们这样一个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的高等教育自我边缘化,削足适履,陷入“文化殖民”或“文化自我殖民”的境地。

因此,高等教育发展道路首先需要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文化和国情等环境和方位做出科学研判,把握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路基定位。习近平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6]由此提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7]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8]他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提出以“九个坚持”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其重要一条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此后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又一次强调这一“坚持”。因此,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路基定位,要彻底摆脱依附式发展的窠臼,从历史、文化和国情的内在逻辑和质的规定性出发,创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点的高等教育模式,充分凸显现代性的民族向度,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一)以党的全面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根本和核心

中国近代以来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曲折历程,反映出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选择受到不同历史条件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自觉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结果,尽管其本身需要不断发展和自我更新完善,但已经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数量由1952 年院校调整后的229 所增加到2018 年2663 所(含独立学院265所)。[9]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彰显了我国的制度优势、政治优势,这是照搬别国经验解决不了和做不到的。2018 年,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11]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必须以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为根本和核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为历史方位

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承载和赓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的文化基石和精神活水,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文化底色和历史底蕴。我们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快速前进了70年,文化积累、制度优势和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经验,是彰显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办好世界一流大学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又是立足时代的和面向未来的。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找准新的历史方位。经过新时期以来的卓越努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站在了“由大到强”跨越的新起点上,不能一味照搬和套用国外指标方案和政策话语,而应当立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与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矛盾的现实,瞄准建设现代化强国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战略需要,加强战略思维、决策规划和政策安排,以此“不断使高等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11]

(三)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坚定不移走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道路

习近平指出:“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统一的,只有扎根中国才能更好走向世界。”[8]一方面,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并不是脱离国际发展环境和潮流,走上一条与世界高等教育主流体系相隔断的发展道路。[12]历史不容忘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高等教育发展曾出现大跃进,力求跳出原有的框框和突破传统的束缚,搞大破大立;“文革”期间,高等教育更是“破字当头”,大搞教育革命,从招生制度到办学体制、课程教学、师生关系,完全脱离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常规,“走上了一条既与传统隔断、也与外界经验完全隔断的孤立发展道路,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切入一种‘随意创造’模式”。[12]这种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潮流相隔断的道路选择,教训深刻。因此,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开放发展,广泛学习借鉴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开放化,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共性规律和时代潮流,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格局中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竞争、合作、分享,为世界一流水平大学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增强高等教育发展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升的匹配度。

另一方面,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又要在高等教育共性规律与中国历史、文化和国情之间形成一个必要也是现实可能的契合点,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统一起来。植根于五千多年文明古国的历史与文化,着眼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在国际参与和合作中坚持中国立场、融入中国元素、彰显中国特色,坚持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自觉与自信,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探索形成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和尊重教育规律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二、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路向指针

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路向指针是对发展道路的目标、使命的价值澄明与方向抉择,集中体现在办什么样高等教育、怎样办高等教育、为谁办高等教育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目标和方向上。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曾有一些人热衷于追求大学超越政治、超越国家、超越意识形态,标榜大学的自由、独立以及自治,习惯于以中世纪大学以及民国时期一些学者和教育家的论述作为这种价值取向的依据,似乎唯此才是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正宗和样板。然而,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从来就不是孤立和抽象的,不同社会制度决定着高等教育目的和服务方向。雅思贝尔斯就曾指出:“大学永远都不能变成一个充分意义上的‘国中之国’。”[13]176“它的生存要仰仗政治的关照。只有在国家关心的时间和地点它才可能存在。国家让大学的存在成为可能,国家也捍卫着大学。”[13]176而且,“西方大学从来就不是完全独立自由的,现代西方大学的历史是充斥着斗争与妥协的西方社会变迁史的缩影”,“作为一个组织本身的环境嵌入性,制约了其所能获得的独立自由的限度与程度。大学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完全实现其所向往的独立自由的机会”。[14]中国高等教育自近代产生以来,就与国家和民族利益、民生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脱离了这个最大实际,高等教育就丢失了办学的根本,就很难办好。”[8]他认为“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8]因此,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应当注重高等教育职能和使命的本土性建构,强化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和治理中的主体责任,以“四个服务”为方向指针,解决好“为谁办高等教育”这个根本性问题。

(一)“四个服务”体现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社会使命与国家担当

高等教育发展固然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必须遵循知识生产、传播和转化的客观规律,以及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规律,尊重学术自由。但在现代社会,大学早已由象牙之塔发展成为推动发展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引领思想文化风尚、容载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核心机构。高等教育不可能置身社会之外而特立独行,而是融合于特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之中,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国计民生结合在一起,从而凸显其独特价值。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过程中,党中央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15]的重要论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8]因此,高等教育发展不可能脱离我们这个正致力于国家繁荣、民族复兴和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时代,更不可以脱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相反,高等教育正是在坚持“四个服务”的过程中彰显其功能和价值的;并且,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统领和制度保障。

(二)“四个服务”是四个维度相互联系和支撑的统一体

新时期以来,高等教育的方针宗旨先后经由“一个服务”到“两个服务”再到“四个服务”的拓展。从党的十三大提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到十六大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再到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服务”,在原先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为人民服务的首要任务和中心地位,突出高等教育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这与十九大确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是根本一致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同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16]因此,“四个服务”的方针宗旨反映了新时代“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体要求,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必然路向。“四个服务”是由四个维度相互联系和支撑的统一体,构成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路线和总方向。一方面,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党的根本宗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是根本统一的;另一方面,只有坚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7]376,高等教育发展为人民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有政治保障、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

(三)高校以“四个服务”为宗旨形成依法自主办学和民主管理的治理结构

“四个服务”回答了应该“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为谁办大学”这一根本性问题。高校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积极主动作为,切实增强“四个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尤为关键。习近平指出,大学是一个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地方。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要认真吸收世界上的先进办学经验,更要尊重教育规律。对此,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为高等教育依法自主办学和高等教育工作者研究学问、探索真理提供了充分的制度空间。《宪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18]《高等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第三十五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第三十六条规定:“高等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主开展与境外高等学校之间的科学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第三十七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19]这从法律上保障了高校在办学定位、办学活动、科学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方面的自主权,以及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学术自由。因此,坚持高等教育“四个服务”与高校依法独立自主办学和民主管理不是相互对立和排斥的,而是一个根本统一的治理结构,防止顾此失彼或将两者对立、割裂开来。

三、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路径方略

在现代社会,尽管经济社会发展赋予高校不少使命和功能,但高校的根本还是培养人才。大学之大,就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培养具有大智大识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8]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落实“四个服务”服务宗旨,必须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紧紧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一)“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所在

综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其办学理念及制度设计总是紧紧聚力一流人才培养这个根本。哈佛大学坚持“课程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追求学术性,培养有教养的人”的办学理念,在此指导下开创了基础研究、学院制、导师制等,培养了大批世界级大师人才。[20]习近平指出:“大学对青年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10]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确立的“双一流”建设目标,包括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其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居于核心地位。[21]有学者通过将世界大学排名及高水平大学的排名特征与我国高水平大学发展比较后发现,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和发展模式存在不可持续的矛盾因素,并指出“一所大学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凝结在学生身上,未来我国一流大学的建设需要更加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教学”。[22]为此,新时代一流大学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转变,是要从理顺学科发展和学术治理中的核心关系入手,回归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8]

同时应当认识到,新时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规模扩张为主要发展方式及所形成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已经蔓延到高校科研和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各个领域,导致学术漂移、院校漂移,造成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旁落。尤其是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45%,招生人数和在校生总数超过总数50%的大批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出现形态多样的办学定位与机构名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业发展的漂移现象[23],这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严重背离。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要将高校中心工作回归和落实到人才培养上,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其“最集中的思想就是回到重视教学的轨道上来,重新确立高校以教学为本和以人才培养为本的理念,否则,内涵式发展就是空谈”。[24]“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学科、教学、教材、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五个子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是上位的,五个子体系是下位的支持支撑,都要服务于人才培养体系”,[25]一流大学建设必须聚焦人才培养。为此,要将高校所有工作聚力到人才培养上来,围绕这一核心来配置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和信息资源,进行制度设计、工作开展和绩效评价;建立和完善科研育人、科教协同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社会服务育人、国际交流与合作育人的有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高。

(二)将育人和育才相统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进一步言,培养人才并不只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和“成才”教育。毋庸讳言,人无德不立,没有崇高的理想和良好道德品质,掌握再多知识和具备再强的能力也无法成为优秀人才。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育人是成长成才之本,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等学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8]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高等教育要挺直腰杆、底气十足地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融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11]为此,高校必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新时代中国发展大势,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8]通过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从而抓住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养成与道德品质的形塑,实现育人与育才、成人与成才的统一。这是我国高校的历史文化和制度特色,也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所在。

(三)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10]全面提高教师质量、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第一要务。2018 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达到167.28 万人,有力地支撑了全国2831.03 万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和273.13 万名研究生的培养任务。[26]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H.萨莫斯指出:“从长远来说,实际上只有一件事情对于最优大学至关重要,那就是拥有最具创造力的、学术上最勤奋的和最聪慧的教师。”“如果一所大学能够发现最佳青年学者并且将他们吸引到大学中工作,如果它找到了最佳学者,那么最优秀的学生就会接踵而至,科研经费也会接踵而至。总之,任何其他事情都不会比致力于获得最佳人才更重要。”[27]有研究者对英美两国10 所一流大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研究发现:“‘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是建设一流的人才队伍,一流人才队伍的汇聚成就了一流的学科,一流学科的汇聚则最终成就了一流的大学。”[28]当然,与国外世界一流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相比,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要在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增强价值判断、选择、塑造能力,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6],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客观需要,也是落实高等教育“四个服务”方向指针的政治需要。综上,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道路自觉是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使命认识的成果结晶,是凸显党的领导地位和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为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指明了一条必由之路,也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高等教育贡献了中国方案。其三个维度三位一体、相互支撑,汇聚了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发展道路重要论述的思想精髓,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确立了路基方位、方向指针和路径方略。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大学求学的遗憾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