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疫的伦理之维

2020-12-26 20:06余亚斐何怀宏付长珍郭淑新戴兆国刘乐恒
关键词:敬畏伦理人类

余亚斐,何怀宏,付长珍,郭淑新,戴兆国,刘乐恒

一、“生为物纲”的道德原则

余亚斐:何老师,您好!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范围大,也夺去了不少人的生命。作为一位人文学者,您一直关心社会的发展,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疫情,在相关公众号发表了很多非常好的观点。在您的学术思想中,底线伦理是大家熟知的。您还提出过“生为物纲、义为人纲、民为政纲”的新三纲的理论。您能否从人类的个人行为和制度规范的角度,对当前灾疫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您的具体看法?未来我们要避免灾疫的再次发生,应该如何调整我们的个人行为和制度规范?谢谢。

何怀宏:今年年初开始大规模爆发,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影响面之大,造成的创痛之深(包括心理和精神的创痛),的确是近数十年罕见的。如果我们不认真反思和从中吸取教训的话,也的确对不起亿万人在这场灾难中付出的心力。我仅从我的专业和理论观点的角度谈一点我的看法。

我在《新纲常》一书中试图从一种历史的角度探讨我们社会的伦理根基。我提出了替代旧三纲的新三纲即“生为物纲、义为人纲、民为政纲”,如果说“民为政纲”是政治领域的道德原则,“义为人纲”是更大范围的社会领域的道德原则,“生为物纲”则是最大范围内的、有关自然宇宙万事的道德原则了。“民为政纲”主要是讲人作为政治人的义务;“义为人纲”主要是讲人作为社会人的义务;而“生为物纲”主要是讲人作为自然人的义务,它要求人以一种“道德代理人”的身份,能够让自然万物各得其所,共存共生。

借此反省这次灾难,从个人行为来说,这次灾难的起因如果真的是与非法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有关,那么仅仅因为少数人的这种行为而酿成如此大的惨祸,这个教训就太惨重了。而且是“非典”之后的“再犯”。“生为物纲”,尽快出台这样的禁止法规应该是必须的。这不仅是人对其他生命和存在的责任,也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义务。

这一再次发生的灾难告诉我们,我们需要更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这类灾难的起因,改变我们对野生动物的观念态度和行为习惯,以避免灾难的重复发生。SARS 之后,政府已经有一些禁止交易野生动物的地方法规和举措,但宽严不一。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结束之后,更为严格的禁止野生动物(这里主要指野生哺乳动物)的交易、永久关闭这样的交易场所、维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等全国性的法规肯定势在必行,但我们还有必要做更深入的分析和反省,做比较系统和深度的思考,对这些法律给予更为有力的支持。仅仅有法规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种普遍乃至全民的观念上的改变,以期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革除贪吃野味的陋习。

对动物的态度与行为是否文明,也必然会影响到人类对自己、对同胞的态度与行为是否文明。而保护野生动物,也同样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而即便有了正确的理论和观念,如何在社会进行广泛而普及的教育也还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SARS 的中间宿主很可能就是果子狸,这次新冠肺炎的中间宿主有可能是穿山甲。但目前我们的百科全书、更不要说其他一些书籍,还多有一些如果子狸等野生动物浑身是宝,肉可食用和进补的错误叙述。而在视频等多媒体中,甚至还有表演吃蝙蝠汤、生剥穿山甲等丑陋现象。我们需要努力纠正这些对野生动物的错误观念和恶劣行为,让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广被华夏。

总之,面对一个越来越加速的现代流动社会,以及城市化所带来的人们越来越聚集在一起的状况,从一种底线思维来考虑,深入彻底的调整和改变我们对野生动物的观念、心态和行为,建立一种人和野生动物的合理和健康的关系,已经变得非常迫切而重要,这不仅有望避免中国未来因这样的恶性传染疾病再次受创,防止发生这样惨重的公共卫生危机,而且对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形象也是非常必要的。

但还不仅于此,我们还需要提升到整个人类和地球的生态文明的高度来考虑问题,不仅不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而且保护濒危动物,不虐待所有动物,让人类与野生动物各得其所,能够共生共存,保护地球我们这一共同的生活家园,这才是长久和稳固的相安之道。

从制度规范来说,这次灾难可以看到一些官员的“唯上”而不“唯民”,服从上级指令或者请示汇报是一般政治秩序之所需,但不能“唯”,在政治秩序后面还有一个根本价值和规范,那就是要保障人民的安全与福祉。所谓“纲”就是根本,不能忘了“民为政纲”的根本。

二、与万物共在的一体之身

余亚斐:付老师,您好!我们知道您对儒家学说的境界理论有过深入的研究。儒学倡导的生命境界对于国人调整身心,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具有积极价值。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以来,发展出现了加速的现象。经济加速增长带来的物质丰裕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人类心理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在新冠肺炎流行的过程中,人们心态的变化也会影响疫情的进展。请您从传统儒学角度,谈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疫情的流行。如果未来人类要避免灾疫的出现,是否需要从心态角度,从修养方面提升人生境界?

付长珍: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庚子年蒙上了沉重的忧伤,人们空前真切地感受到自由和健康的重要性。疾疫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一个残酷“玩笑”,是对人类的一种惩罚和警示。也许灾难不只是意外,雪山崩塌,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疾病也不只是身体的病症和痛苦,它是社会病状的某种反映,与人类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观念制度密切相关,折射了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人性状况和精神性状。

从某种意义上说,疫情的暴发既是天灾,更是人祸。人类中心主义启蒙价值的极度扩张,是对人的自然之身、动物性以及相互关系性的拒斥与遗忘。纳斯鲍姆认为,动物性是人类存在的一个本质方面,一个与我们的成长和兴衰息息相关的方面。[1]导读28麦金泰尔更直白地提示我们,人类之所以需要德性,正在于人是依赖性的理性动物,人类在各种各样的灾难面前非常脆弱,因此人类应该直面自身的疾病、苦难与脆弱性,更多关注人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对他人的依赖程度。[2]6

人类应该如何更伦理地栖居于大地?守护与大自然、与其他物种休戚与共的伙伴关系,珍爱共同的地球家园。人类如何更好地料理自身,实现身心关系的和谐?深沉地关怀人类的命运,深切珍视生命的价值,自觉反思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正是伦理学的天职与使命。

伦理的本义是“家”“居所”,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句上》)仁是精神安居之地,仁是人之为人的根据。伦理学是“在家”之学,让迷失的灵魂找到“回家”的路,赋予生命以尊严、秩序和家园感。伦理学是生命之学,如何更好地守护健康的生命?养护我们的身体?从儒家生生伦理的视角来反思人的生活方式,就是要返回人自身,回到大化流行中的日用常行。儒家伦理生活的境界是“天人一体,物我共在,身心一如”。

儒家重视“身体”具象思维,呈现的是一种人文主义的伦理世界。在儒家传统中,“身体”是一个意蕴丰厚的文化符号,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六艺”可视为身心合一的生命伦理实践。身体是兼具生理意义与道德意义的生命有机体。从孟子“吾善养浩然之气”到荀子“治气养心之术”,都是修身的必备工夫。气,体之充也。气能配义与道,并产生一种理性的力量,睟面盎背,施于四体,明德润泽,威仪其间。经由“气”的贯通与浸润,以进达“身心一如”的境界。“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劝学》)养身与养心,是修身工夫的一体两面。

在儒家那里,人是伦理的存在者。仁是天地之心,生生不已。修己安人,成己成物,是儒家特别倡导的伦理态度。从“仁者人也”“民胞物与”到“万物一体”的大心境界和宇宙情怀,是修身工夫所至的德性自由之境。由此,“道德不再只是人性里的社会性,或道德情感的事,他与人的存在及全体世界的超越存在都息息相关。”[3]186儒家伦理是一种德身一如的生命伦理,以仁爱为核心理念的天人共同体是儒家伦理学的精神祈向。与天地万物共生共在的一体之身,纵身大化中,以德润身,充实而有光辉,身体生命是伦理的根本,健康是人的第一自由。

三、敬畏伦理的智慧之光

余亚斐:郭老师,您好!2007 年您出版了《敬畏伦理研究》这本著作。您通过对中国传统儒道释敬畏观念的梳理,比较分析了中西方敬畏伦理思想的不同,系统阐述了敬畏伦理的主张。人类发展到今天,在与自然万物的交往过程中,如何保持敬畏之心,尊重万物的价值,值得人们深思。科学家对新冠肺炎的研究表明,其中的病毒有可能来自食用的野生动物。如果事实真的如此,人类就应该汲取教训。请您从敬畏伦理角度谈谈,我们应该如何与大自然相处,如何善待野生动物,减少疾病的发生,防止病毒的传播。

郭淑新: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里克尔在《恶的象征》一书中指出:“经由害怕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畏惧从开始就包含了后来的所有要素,因为它自身隐藏着自己消失的秘密;由于它已经是伦理的畏惧,而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害怕,因此所畏惧的危险本身是伦理的”。[4]27由上可见,“伦理”内在地包蕴着“害怕”“畏惧”,“伦理”起源于“敬畏”。

“敬畏伦理”中的“敬畏”二字,不是一个动词,而是一个名词。“敬畏伦理”不是要人们去“敬畏”“伦理”本身,而是指在“害怕”“畏惧”“敬畏”基础上产生的制约人类言行的伦理规范。

“敬畏伦理”是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神秘性对象时产生的警示、约束自身言行的一整套伦理规范。它通过确立对神圣事物或神秘力量的信仰与敬畏,赋予人类以善良的品格、美好的德性,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敬畏伦理”在本质上是与人性的内在诉求、社会的和谐秩序相协调、相适应的。“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促使人类“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发的是一条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

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举止进行约束和规范。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都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对自然界以及各种生命的敬畏,不仅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更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抒发过他们的“敬畏”之情。孔子曰:“君子有三畏”,其首畏是“畏天命”(《论语·季氏》),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则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老子·十三章》)西方大哲海德格尔敬畏的是“世界本身”:“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5]215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涵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诉求,人们才崇奉敬畏伦理,并将拥有这种伦理品格的人称之为君子、圣贤。

当今时代,随着科技发展,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一些人的敬畏之心却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这种趋势的存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充分地肯定并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朱熹在对《中庸》进行诠释时,特别强调对“道”和“天理”的“敬畏”:“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不可须臾离也。若其可离,则为外物而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6]17《大佛顶首愣严经·卷第四》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正是“君子之心”难得的“常存敬畏”、正是人类明智的“狂性自歇”,才使得敬畏伦理的智慧之光能够普照大地,人类才不至于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才得以拥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的家园。

2019 年末2020 年初出现的“新冠肺炎”,表明大自然又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面对广袤无垠的宇宙、默然无语的苍天、千奇百怪的生命、千姿百态的万物,人们应该在莫名的不安、恐惧的同时,去反思宇宙的威严与神秘、去透视生命的尊严与脆弱,进而激发人类的敬畏之心,使得人们在探究宇宙奥秘时充满敬畏之情,从而用“敬畏伦理”约束自己的所举所动,以防范大自然对人类的训诫和惩罚。“敬畏伦理”作为人类为适应自身生存与发展而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别无选择的产物,它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仁民爱物”、墨家的“天志节用”、道家的“道法自然”、释家的“众生平等”相互涵摄、互相辉映,而“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则是其永恒不变的精神内核。

四、客道伦理的思维方法

余亚斐:戴老师,您好!一直以来您对人与自然关系就有长期的思考。您曾经提到人类应该调整道德思考的位置,不能只从主体性角度思考道德,而要增加客体性的维度去思考道德。为此,您还提出了客道伦理的想法。面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不知您做过哪些思考?如果从客道伦理角度,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场灾疫呢?

戴兆国:我所主张的客道伦理,就是希望人类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能仅仅从人的角度出发,而应该从客体存在的对象出发。展开来说,主体一定是依存于客体的,反思人类的道德生活,以及在面对灾疫的时候,我们尤其需要改变主道伦理的思维模式,而采用客道伦理的思维方法。

如何采用客道伦理的方法,就需要我们从关系角度来思考当前人类的困境。我认为,如何应对和避免更大的灾疫,就需要立足于客道伦理,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道德视角。

一是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人与自然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工业社会给人类带来极为丰足的物质财富。多数国家已经适应了高度发达的社会生活。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迅速进入到工业社会的发展轨道,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是大量的能量的消耗。人们在过上富足生活的同时,内心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在强大的物质和技术的支撑下,人类在自然面前开始显得有些傲慢。土地、河流、大海,乃至于天空,到处都有人类活动留下的废弃物。大片的原始森林被开发,野生动物失去生存的家园,地球环境被污染破坏的同时,地球上的其他物种也遭遇到空前的生存危机。当人类不再尊重和敬畏自然的时候,人在自然面前就失去了应有的道德约束。尽管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十分确定这次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是哪种动物,但是人们大量食用野生动物,其潜在的危机已经暴露很多次了。这样的教训不能忘记。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身。善待自然,就要从人是自然的主人转变为人是自然的客人,这就是客道伦理的视角转换。只有我们以客道的视角应对自然,我们才会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万物和人类是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有了这样的道德定位,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就有可能成为现实。

二是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维护人与人共同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共同体。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要受到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制约。每个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如果人们不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不顾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内心私德的要求,就有可能危害社会,殃及他人。疫情来临,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社会的安定。所有人都应该遵守国家发出的指令,按照规定的要求做好隔离和防护,以避免疫病的更大范围的传播。同样,我们也需要从客道的视角来检视自己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彼此要学会尊重,尤其是对规则的尊重。如果我们总是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就有可能恣意地改变规则,为我所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以主人自居,肆意地主张自己的各种过分的权力,要求得到更多的保护,而不顾及他人的安全和健康,其结果一定是非常危险的。危机时刻,大家应该用更高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无论是居家办公,从事教学、商业活动,还是复工复产,都应该把自己看作客人,自觉地配合当前政府的统一安排。只有整个社会安全有序,我们每个人才有可能得到安全和健康的保障。

三是理正人与历史的关系,守护人类不同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共同体。历史是人类前进的镜鉴。人类发展的进程,从来都充满着挑战,各种灾难层出不穷。但是人类在灾难来临之际,从未放弃,而是积极面对。人类历史充满了与灾难、瘟疫抗争的过程。人类克服天花和霍乱,懂得使用疫苗保护自身的健康,为保障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基础。面对文明的潮流,人们也不要沾沾自喜。任何文明都需要发展和完善,相对于人类的文明整体,单个人也不要有过强的主体意识。文明虽然是人类创造的,但是人类的文明还是很脆弱的。此次疫情发生初期,许多西方国家还在观望。当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大规模爆发,有些国家,并未引起警觉,采取群体免疫疗法,对中国经验置若罔闻。疫情的发展迫使这些国家改变策略。这些做法背后就是某种狂妄的主道意识在作祟。病毒无国籍,科学无国界。在灾疫面前,所有的文明国家都要联合起来,彼此以诚相待。如果所有国家对待他国的援助,都能够以对待尊贵的客人的态度,那就是对别国的尊重。国与国相互尊重,就能够充分分享彼此防止疫情的经验。在文明共同体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的过客,我们创造了属于自己时代的文明。任何时代的文明创造都只是文明长河中的一段。从客道伦理的角度说,我们不过是客居于文明共同体中的一员。

五、传统伦理向日常和公共理性的协调推进

余亚斐:刘老师,您好!您是武汉市一名大学老师,您或是您的同事和朋友一定亲身见证了武汉抗击疫情的全过程。您也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的专家。请您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给我们介绍一下,您内心的真实感受。如果从伦理角度反思这场灾疫,您会有哪些想法?

刘乐恒:我和我的家人,1月19日离开武汉,回到家乡广东东莞,自我隔离了一段时间,最终我们一家都没有事。我每天的“日课”,就是通过手机和网页,跟进和了解疫情的进展。每天我都很沉重,主要通过在家工作来排解,有时也沉浸在金石书法中,获得一点慰藉。但当事缘止息,安静下来,就有一种深深的隐忧,从心中透出来。特别是最近新冠肺炎波及全世界,这更让我有某种痛彻之感。我看着遭受病毒折磨的人,内心非常痛楚。无论什么国度、地区、种族的人,其实都是我们的同类与同胞。现在全球人类都遭受病毒的侵袭,看着人们在呻吟、呼救,自己如何安心得了。我想,不要说我等凡人,就是佛、菩萨、圣人,都会心痛,因为他们也是人,只不过他们能本着深沉的悲心与仁爱,已有应对的法门而已。

据我的理解,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事件,主要还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是公共卫生灾难。灾难之所以造成,一方面是“卫生”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公共”问题。卫生问题,指的是传染病应急机制反应不够通畅,以及目前医学界对此病尚未有把握;公共问题,指的是我国的公共性机制和体制,与疫情的扩散明显有关,毋庸讳言。在这种公共性环境下,言论的表达、信息的流通、基本权利的申诉,在许多环节上都出现了问题。正是“卫生”和“公共”两方面问题的交合,是这次疫情扩散的根源。这就是我对这次事件的基本理解。

因为我有这样的理解,所以,作为一个研究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学者,我确实有无力感。因为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哲学、伦理,虽然有一些面对灾难的智慧与方法,启发我们在人生、生命的议题上有所安顿,但它确实无法完全与卫生(医疗)问题、公共问题相互取代。例如,我们就算是修成了佛、圣人,只要染病,就是生物与医学意义上的病人。这是卫生、医疗的问题。又如,我就算在人生的境界上,达到了“天人合一”“仁德流行”的状态,我也难以通过我的这个境界,直接作为公共理性的根据与基础。所以,我认为,传统文化如果真的要有实质性的推进,就需要我们一方面把握到其精神核心,另一方面则要切实思考这种精神,与日常理性以及公共理性的协调性、兼融性问题。对于这两个问题,学界、思想界已经有很多推进,但远未完成,当中还有很多困难与关节,需要疏通。作为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弄些虚玄的术语,喊些无关痛痒的口号是很容易的,我不想做这样的学者。我只想认真思考上述的问题,能耕耘得一分是一分。

六、结 语

痛定思痛,灾疫带给人们无尽的反思。人间灾疫的发生不能简单归咎于病毒,或是野生动物,而应该在自身行为与思维方式上深入反省、检讨,最大程度地避免重蹈覆辙。病毒会与人类长久共存,人类也应当在一次次与病毒的斗争中学会预防,增长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智慧。不知不觉,春天来了,花儿盛开,自然并没有因为人类的隔离和经济的停摆而止步,或许,人类行为的失范所带来的病毒的入侵本身就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当两千多年前的圣贤提出“道”之名时,“道”已经成为了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而且应当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人类应当背靠天地万物这个更大的视域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构建自己的文明。这次灾疫令人类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以此宣告了万物共生之“道”的存在,并警示着人类贵谦逊、宁静、俭朴、无为之“德”的必要性。只有经过深入的反思并发生切实的转变,人们才有资格呼唤崭新的明天。

猜你喜欢
敬畏伦理人类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敬畏自然 敬畏设计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敬畏“签字权”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