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玲粉 段娜娜 许锦锦 张鹏飞 宋溢娟 康艳丽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 洛阳47100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目前临床上消化系统中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全球发病率为2%~15%,甚至可达到25%[1],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大便性状改变和排便习惯改变,但缺乏客观的形态学改变和相关异常生化指标为特征。IBS 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发现内脏高敏感性、脑-肠交互改变、肠道微生物的改变、肠道渗透性增高、肠道黏膜免疫功能激活等因素为IBS 的主要致病机制,此外,心理因素、食谱成份、抗生素应用、微生物感染等因素也影响IBS 的发生、发展[2~3]。黄连素(berberine,BBR)又称小檗碱,是普遍用于胃肠道肠道感染性疾病的传统药物,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黄连素用于治疗IBS 有较肯定疗效。本研究应用黄连素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 征 (Diarrhea-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资料来源于2017 年2 月~2020 年2 月我院门诊收治的腹泻型肠易激素患者,经肠镜、腹部B 超等实验室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按照罗马Ⅲ诊断标准,确诊为IBS-D,无合并其他系统急慢性炎症性疾病者。按就诊时间顺序编号,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 例。对照组男 18 例,女 20 例;年龄 34~50 岁,平均(42.3±4.1)岁,病程 6~23 个月,平均(15.2±3.1)月。对照组男 16 例,女 22 例;年龄 33~49 岁,平均(43.1±3.8)岁;病程 8~24 个月,平均(14.9±4.0)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研究期间停用其他治疗IBS 的药物,并戒烟戒酒,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对照组给予复方黄连素片(国药准字Z51021798)口服治疗,120 mg/次,3 次 /d;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国药准字S20060010)口服治疗,1.5 g/次,3 次 /d。餐后服用,两组均连续治疗8 周。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临床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4]:对腹泻、腹痛、腹胀、排便次数、排便性状和排便不尽感分别进行评分,每项0~3分,总分18 分,得分越高,表明症状越为严重。疗效评价标准: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治疗后临床效果分为显效(指数>70%)、有效(指数 30%~70%)、无效(指数<30%)。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生长抑素(SS)、5- 羟色胺(5-HT)、二胺氧化酶(DAO)、IL-6 及hs-CRP。(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取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及临床效果比较 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9.47%,与对照组的73.69%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及临床效果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临床疗效[例(%)]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症状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38 38 13.56±3.18 13.43±3.52 9.37±2.15*6.02±1.26*#17(44.74)22(57.89)11(28.95)12(31.58)10(26.32)4(10.53)28(73.69)34(89.47)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 SS、5-HT、DAO、IL-6 及 hs-CRP 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 SS、5-HT、DAO、IL-6及hs-CR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 SS、5-HT、DAO、IL-6 及 hs-CRP 水平比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 2 两组治疗前后血 SS、5-HT、DAO、IL-6 及 hs-CRP 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SS(pg/ml) 5-HT(pg/ml) DAO(U/ml) IL-6(ng/L) hs-CRP(mg/L)对照组观察组38 38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115.52±23.01 93.67±14.86*116.31±22.94 70.25±13.47*#92.55±20.63 72.48±19.82*89.91±21.37 63.35±20.86*9.87±4.85 7.75±2.63*8.92±4.52 5.16±2.03*#24.37±5.89 11.21±5.16*25.23±6.38 8.72±5.28*#9.27±2.15 6.73±2.27*9.51±2.30 3.04±1.1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相关研究显示,BBR 可能通过抑制结肠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从而抑制IBS 患者肠道平滑肌细胞兴奋起到缓解腹痛作用,用于治疗IBS取得较肯定疗效;脑肠肽作为一类由肠道壁内肽能神经元、内分泌细胞或免疫细胞分泌的小分子多肽,在调节内脏感觉、分泌和运动中起重要作用,这些神经递质主要有SS、5-HT 等,BBR 可能通过调节降低5-HT、血浆 P 物质、降钙素相关基因肽(CGRP)水平,改善IBS 大鼠模型内脏的高敏感性,并通过增强肠黏膜免疫球蛋白(SIgA)分泌,调节抗炎/促炎(Th1/Th2)因子水平,起到改善肠黏膜免疫屏障的功能[5]。肠黏膜细胞受损、坏死后DAO 释放入血,测定血中DAO 的活性可反映肠屏障黏膜损伤和修复的情况。
本研究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治疗有效率及 SS、5-HT、DAO、IL-6 及 hs-CRP 指标改善均优于治疗前;研究组在应用BBR 的基础上联合双歧四联活菌片,其治疗后血SS、DAO 及hs-CRP 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有关肠道菌群失调与IBS 关系的研究认为[6]: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破坏患者黏膜屏障,异常发酵产生气体引起腹胀,增加内脏敏感度,及激活相应的免疫反应等机制导致IBS 的发生,如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IL-6、IL-1 显著升高,淋巴细胞以及CD3+和CD25+均可在肠黏膜细胞中被发现。腹痛与低水平的炎症反应以及激活结肠神经肥大细胞有着十分密切关系,并且炎症介质产生增多以及抑炎因子降低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均参与肠易激综合征[7]。目前,肠道菌群失调参与IBS 发病的机制逐步明确,肠道微生态制剂已在IBS 治疗指南中作为主要治疗药物之一,肠道菌群在本病治疗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综上所述,黄连素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可改善IBS-D 患者症状,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可增强疗效,可通过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胃肠道高敏感性及炎症介质水平,临床治疗效果明确。且联合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作为临床治疗IBS 一种方案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