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忠,沈世培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我国民俗体育是在固定时间内,由一个自然村落中或者共同生活的地域环境的人们,以传承民族文化、引导和规范民众行为、语言和心理的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它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蕴含祈福、益寿、求财、保平安等思想。当今,我国民俗体育活动的部分项目的传承出现危机,甚至消失。对此,我国政府提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身份认同”等思想,将一些民俗体育活动项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列为国家文化发展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加以推广[1]。
民俗体育是过去人们生活的“遗留物”,伴随现代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重新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现实生活的有机部分[2]。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对我国民俗体育影响凸显,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受政治、经济、科技及外来体育文化的强烈冲击,导致民俗体育的“被解构”。总之,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始终处于不断流变之中,在动作仪式、象征符号和信仰系统、民俗体育功能、参与主体等方面已经发生变迁[3]。
我国民俗体育活动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存在于人们每年的相对固定时间段,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规范。人是民俗体育传承的载体,在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封建思想逐渐消失,科学代替了迷信和愚昧,民俗体育项目的制度化变迁也就不可避免。徽州的民俗活动由同一个宗族来举办,特别注重“宗法”制度,原本禁止女性以及外姓人参与的一些民俗体育活动,现在已经废除,人们只要愿意参加就可以参与。“秧歌舞”“打莲湘”“抬阁”等民俗体育活动已经成为社区或街道牵头举办的全民娱乐健身活动。江西永新“盾牌舞”“那达慕”等民俗体育活动参与主体的构成更加开放[4]。由此可见,现今民俗体育活动参与人群由农民、工人、甚至部队官兵组成,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参与。民俗体育的参与主体由血缘关系向业缘关系转变。
民俗体育项目作为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明显符号,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一致认同。高校校园是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主要阵地。我国高校中不应以西方现代体育项目为主,而需要促进民俗体育与西方现代体育的契合与交融。大学生对民俗体育的理解提升民俗体育在世人中的认同感,对深化校园民俗体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舞龙、舞狮、高跷竞速等民俗体育项目已经在高校中普遍开展并成为常规赛事项目,吸引了大学生群体的参与,使民俗体育更加充满活力。校园民俗体育以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为依托,彰显中华文明和文化自信。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和媒体,以及“互联网+”的形式,向世界推广我国的民俗体育项目。例如,世界名校龙舟大赛自2015年起,已成功举办3届,吸引了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亚、欧、美洲的众多知名高校,使得我国一些民俗体育项目在世界范围传播开来[5]。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校园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逐渐使大学生成为我国民俗体育活动的参与主体。
近代以来,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传播,电子网络游戏的大量开发和风靡,青少年对于现代体育文化趋之若鹜,对本地和本民族的体育风俗习惯的兴趣降低,甚至不愿参与,使得许多我国民俗体育面临生存危机。虽然我国民俗体育活动参与主体相对来说是扩大了,但是对部分韵味浓郁的民俗体育项目来说,其核心传承人数却在不断减少。一些民俗体育向广域化发展的同时而逐渐消亡[6]。随着民俗主体传承方式和心理转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已经较为淡薄,更多倾向于现代体育项目和电子竞技项目,因此造成传承人链条断裂、传承的群众基础薄弱[7],造成我国一些民俗体育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8]。因此,加强民俗体育青少年继承人的培养不容忽视。
培养青少年民俗体育的继承人需要结合本地区自然条件、风俗特点,安排民俗体育课程,要站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高度,促进民俗体育与现代体育的融合,深化校园民俗体育资源供给以及非遗视角下的发展等路径,加强交流,起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采用民俗体育与“一校一品”相结合的方法,推动民俗体育在学校深入发展,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
我国民俗活动与旅游项目相结合是我国民俗体育活动发展的良好契机。在以市场化、商品化、产业化为现代化主要特征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利益成为民俗体育运行的重要依据。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民俗体育活动与旅游紧密结合。安徽黄山、江西庐山以及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为了吸引游客,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民俗体育活动的演出,一些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已不受特定时节的限制。原本在端午节时才开展的龙舟竞赛,如今一年四季都有龙舟竞赛活动举办,成为一项普通大众化的运动项目。旅游景点内表演的民俗体育活动,脱离了原有的文化意蕴,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使得一些民俗体育项目变形走样产生异化[9]。
另外,我国民俗体育活动已经在校园内得到开展。很多民俗体育项目在社会中进行的同时,教育部门意识到民俗体育之中蕴含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民俗体育自然成为学校体育活动的一部分。如东北地区的冰雪运动、河南新乡的少林武术、安徽亳州的五禽戏等民俗体育活动在当地学校中得到大力弘扬和普遍开展。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汇使得民俗体育的发展进入了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时期,如今的我国民俗体育项目正面临着传统文化因子遗失、民俗性脱落、商业和竞技化日益凸显等诸多特征[10]。
民俗体育活动一般流传的范围较小,受当地交通道路等因素的制约,流传的范围不是很大,大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村落中进行。随着现代交通、信息的不断发达,民俗体育已经不受地域的限制。东北的民俗活动“打铁花”在南方地区表演,给南国民众带来视觉惊叹。南方的民俗体育活动“秧歌舞”亦成为北方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运动形式。汉族人也可以体验北方草原蒙古族“那达慕”民俗体育的魅力。我国民俗体育的地域范围在不断扩大,一些民俗体育活动走出村落,到国外进行表演,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我国民俗体育活动自娱自乐的“非竞技”理念已经融入现代体育竞技文化,按照现代竞技体育的标准进行设置。特别是龙舟竞赛已经成为国际性的、具有世界影响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龙舟竞赛由我国传统民俗向现代竞技运动转型,原因在于现代龙舟竞赛形式更加符合现代竞技体育文化[11]。
中国民俗体育注重与生活相融、强调与自然相应、身心合一,是我国民俗体育与西方体育迥然不同的地方[12]。因此,无论是哪种民俗体育项目,能够流传下来都有其独特之处,能够在当代社会大放异彩,说明我国民俗体育彰显文化自信,内涵契合了当今社会需求[13]。
近代新文化运动,建国后“破四旧”等激发时代进步的各种运动层出不穷,形成崇尚科学去除迷信的社会潮流。每年端午节时期,各地村落在举行龙舟活动时,从龙舟制作到龙舟下水,原本都有一套繁琐隆重的请龙仪式,如今这些仪式都已经得到简化。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计划、全民健身计划、城镇化建设带来民俗体育生存环境的变化,民俗体育在“重构”的过程中,动作形式变得简单明快,象征符号更加明显易懂,信仰体系更加合情合理。我国民俗体育在物态文化层方面的变化主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原先一些复杂的仪式流程已经简化,一些繁琐的请神仪式被忽略。江西的“盾牌舞”、池州的“五猖会”等民俗体育已经去除“杀牲”等祭祀仪式,使民俗体育活动表演更加紧凑。
古代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较弱,造成民俗体育带上“迷信”“落后”的标签[14],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民众认知观念和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使得我国民俗体育的宗教迷信成份逐渐消除,封建迷信在年轻一辈中更加少见。
现代社会中工业文明日益显现,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逐渐消退。诞生在农耕文化氛围中的民俗体育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下,逐渐产生物质层面的变化。民俗体育中使用的物品,已经无须由农业生产来提供,大都可以被工业化生产的产品代替,如电灯代替了蜡烛,布匹代替了纸张等等。工业化文明使得我国民俗体育在举办时更加便利,突破农业时序的规囿,从而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进行。与其相对应的是,全球化和现代化正在强有力地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社会,不断冲击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使根植于传统农业社会的民俗体育的农耕文化逐渐衰退。
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迅速改变成为其发生改变的推动力。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造成我国民俗体育的材料道具等方面的缺失与改进。原材料的丧失也是导致民俗体育难以继续的一个因素。例如:农业生产中获得的稻草是舞草龙的主要材料,现今依附土地的农民在征地拆迁后成为新城镇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逐渐减少,此前在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的稻草已无法获得,可想而知“舞草龙”难以继续。
精神文化层主要由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我国“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在于地理环境的差别,从而影响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文化及精神。”[15]由于生存环境、交往方式和生活范围以及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变化,民俗体育拥有了现代交际功能。而在城市化过程中,人们对自然控制能力的增强,民俗体育的宗教功能逐渐被娱乐健身、健心功能所代替。一些过度的改变使得民俗体育失去了原有的美好意蕴,有些民俗体育活动已经变得不伦不类,妨害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16]。
民俗体育的发展变化都是适应社会环境的结果,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影响民众的社会心理、人际关系和价值理念。无论是“玩灯”还是“鱼龙舞”,莫不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康、子孙满堂、合境平安。我国民俗体育蕴含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弘扬“真善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人们通过民俗体育活动来表达“和谐”“祈福”等核心精神文化方面未曾改变。
我国民俗体育文化蕴涵深厚的农耕文化,民俗体育活动在整个过程中表达了人们希冀的祈福文化、巫傩文化、宗教文化、神灵崇拜文化等,表现出强烈的“血缘关系”和“宗法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产方式的改变导致民俗体育中蕴含的农耕文化逐渐衰退,更多地显现工业文明。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使人们的封建迷信思想逐渐消失。现代科学与文明的进步,使我国民俗体育的功能不断变迁,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参与主体不断扩大。现代民俗体育继承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崇科学文明,弘扬“真善美”,去除“假丑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