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空间设计中景墙造景手法探究

2020-12-26 10:21南阳师范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安徽建筑 2020年2期
关键词:造景视线空间设计

任 舟 (南阳师范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1 引言

外部空间是相对于建筑室内空间而言的,在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中,他把外部空间比作“没有屋顶的建筑”,在外部空间形成过程中,地面和墙壁这两个限定要素自然便成为了极其重要的决定要素[1]。景墙作为一种竖向构筑物,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常作为竖向限定要素与地面铺装相结合,来表达、区分空间,同时也常作为一种构景元素,结合草木、石、水等,形成景色,提升景观的观赏性和文化内涵[2]。

2 景墙在外部空间设计中的作用

2.1 结构功能

景墙作为竖向构筑物,在外部空间设计中的结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利用景墙作为承重墙支撑建筑物或者构筑物的顶部结构,或者将其作为挡土墙、护坡等防止土体坍塌、承受侧向推力。两者均是在结构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将墙体景观化,发挥墙体结构功能的同时,美化景观。

2.2 景观载体

景墙作为外部空间中的人工构筑物,通常会被赋予一定的形态、质感、色彩[3]等以便于形成景观。其外立面常铺贴砖、石、琉璃瓦等材质,成为了场所中的硬质景观,很好地弥补了以植物、水体等构成的软质景观的不足,调和场所的景观氛围和感受,同时营造出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的外部空间。

2.3 空间组织

景墙的空间组织功能具体反映在其对空间划分、视线视域调节和方向引导三个方面。景墙在外部空间中,可以有效将空间垂直隔断、划分场所、阻止游人穿行,也可以在隔断分隔后开设门洞控制和限定人行流线和区域。景墙也可以通过对视线的调节、对视域的限定,进而有效控制呈现给游览者的视觉景观,同时还可以以单组或者群体景墙作为导向,对人流起到引导作用。

2.4 文化渲染

文化渲染是指景墙在设计中可以通过其外表皮处理及造型处理来记录事件、表现情感、传达内涵及隐喻精神。通过景墙与人的视觉、触觉产生感官反应,在人与景的交流中达到展示、宣传或者发展特定文化内涵及场所的精神特征[4]。

3 外部空间设计中景墙造景手法探究

3.1 主景与背景

作为主景的景墙,通常在景观表达上反映的是景墙自身的美学特征,展示自身的特色和观赏性。主景景墙通常独立设置,通过自身的造型控制、立面的雕琢修饰、质感、色彩与光影的调和等传递视觉效果,以表现个体独立的形象特征。主景景墙也可以成组设置,通过若干组景墙相互搭配,形成具有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变化的群体景观效果,从配景中脱颖而出,主导画面。景墙作为主景时,其往往形象突出、色彩鲜明,设置在视线易于观察的地方,以实现其主体突出。

景墙也可以作为背景,出现在外部空间设计中。作为背景的景墙,通常是景观视觉呈现层次中的底图部分,是衬托前景、展示前景的重要依托。背景景墙通常结合前景景观的体量和平面布局特点,而呈现相应的或直或曲,或长或短,或高或低的形态变化。前景设计要素通常以水体、置石、植物、雕塑等景观要素为主,单组或者群组出现,造型丰富。背景景墙则在形态控制及材质选择上凸显单调、朴素风格,色彩相对也较统一,烘托前景的同时,形成前繁后简、前实后虚的景观特点。

3.2 隔景与障景

景墙的隔景是指其对视线的调整或者空间区域的划分过程。隔景可以通过调整景墙的高度,以避免人的视线穿过,限定人的视域范围,将游览者视线集中控制在景墙的一侧或者景墙围合的范围之内,起到对游览者观赏行为的引导和控制。隔景也可以同时利用景墙的高度和跨度将空间有效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以避免区域相邻空间的互相干扰,调整场所内人的活动区域及活动边界,实现对人的游览活动的控制和引导。

障景则是利用景墙对人的视线的遮挡和导向作用,在游览路线上有意设置引导游人改变视线、调整行进方向的景墙屏障,通过抑制视线、引导空间双重效果,遮挡景色、避免景观一览无余,障景很好利用了游览者好奇心及一探究竟的心理,符合国人含蓄、内向的心态,避免景观过度直白化的同时,丰富了景观层次,加强了景深,强化了景观的感染力。

3.3 框景与漏景

景墙框景手法的实现,是借助景墙的障景功能,在原本不通透的墙体的开设门、窗、洞等构筑,或者利用墙体的开合,使视线从特定的区域穿过,以此获取、捕捉外部景色。框外景观被合理裁剪、限定并呈现在富有丰富轮廓和造型的景框之中,呈现出图画似的效果。框景很好地借助景墙对周边景观进行有机融合、重组、呈现,对景观层次的表达和丰富起到好的助推作用[5]。同时景框具备采光通风功能的同时,对景墙也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6]。

传统造景手法中景墙漏景的实现,依靠墙体上开设小型窗洞、将外部的景观部分引入景墙内侧,观景者可以隐约窥见外部景观的片段,进而激发观者的兴趣及好奇心。同时利用其漏景实现视线的通透,避免空间全部封闭带来的呆板和沉闷。而如今景墙的漏景处理,则更多依赖于景墙造型设计,利用立面设计中形成的条纹格栅,将景墙后部的景观隐约、片段呈现,也极大丰富了景墙的装饰性和趣味性[7]。

3.4 影景与朦景

光与影相互依存。影景手法可借助光照,利用墙体本身形体的投影及窗、洞的剪影形成场所虚实相交的画面,进而增进景观的层次感及趣味性。在光影形成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调节光照的强弱,来加强或者减弱其明与暗、虚与实的对比,可以调整色调及冷暖,改善投影效果,塑造场所氛围。景墙影景手法的实现,也可以借助光照角度调整而产生相应的明暗运动[8],使得景观效果融入了时间要素,赋予动态的同时,增加了景观的生机和活力。

朦景手法常见于山水园林的设计,利用薄雾、烟雨制造虚幻朦胧的景观效果,使得景观若隐若现而富于神秘感。景墙的朦景手法通常将景观要素布置于景墙后侧,在景墙材质选择上借助于新的材料,通过透明度的调整,影响观者对于墙后景色的捕捉,景色的细节已经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其整体的轮廓、形态在景墙界面的表现[9],为视觉上呈现出朦胧的、虚幻的景观效果。

3.5 题景与意景

题景及意景手法是景墙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同时进行景观营造的表达方法。在景墙的立面设计中,题景可以直接传递设计者的设计意图,是种最直观的价值输出方式。在常见的题景方法中,主题画卷、楹联文字及符号、图案等题景方式较为常见[5]。画卷可以直观地描绘场景、叙述历史、表现生动鲜活的画面,也可以辅以文字,来补充、呈现和展示事件。楹联文字可以通过记录人物、事迹来描述事实,也可以镌刻诗词歌赋,传递情感。而符号、图案等则借助了简化或者抽象的形态来表征或者隐喻主题、渲染情感、传递场所特征。

景墙的意景的实现,在综合各种造景元素和造景手法的基础上,借助画、字、符号等内容的题景,对空间氛围进行渲染和场所精神的营造,通过人与场景的互动,在视觉直觉基础上,进行记忆唤醒、展开反思体验,加深情感共鸣[10],以促成其意景的实现。

4 结语

景墙作为景观小品的表现形式和外部空间中组织空间的竖向围合要素,对场所形成、空间表达、意象特征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景墙造景手法的梳理与探究,揭示景墙造景的技巧、应用方法,以便于设计师在设计中更好地基于环境及造景需求,灵活应用相应造景手法进行景观营造和场所表达。

猜你喜欢
造景视线空间设计
手法、奇观与现代生活:胡雪岩故居的园林造景
风景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与艺术手法研究
要去就去视线尽头的山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在私家花园设计中的应用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那座山
叠山经典 雅韵流芳 艮岳与中国园林中的叠山造景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