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450000)李静
脑梗死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与免疫、感染等有关,昏迷为其临床常见表现,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研究显示,脑细胞损伤后,正常状态下受抑制细胞能抑制、替代正常细胞,适应机能变化,若未及时干预,易失去最佳恢复意识时机[1]。因此临床应及时采用有效措施,促进病人苏醒,改善预后。声音刺激能改善神经系统紧张性,保护正常脑干及细胞,对促进昏迷病人苏醒有积极意义。本研究选取我院脑梗死后昏迷患者85例,旨在探讨个体化声音刺激疗法对其清醒时间的影响。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85例脑梗死后昏迷患者(2018年2月~2019年10月),其中2018年2月~2018年12月间的41例作为对照组,2019年1月~2019年10月间的44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女14例,男27例,年龄53~76岁,平均(64.35±5.46)岁;学历:26例初中,11例高中,4例大学;观察组女16例,男28例,年龄54~77岁,平均(65.73±5.52)岁;学历:25例初中,14例高中,5例大学。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纳入标准:均经MRI、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家属知情本研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心、肾、肝等严重脏器疾病、既往脑血管意外史。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定期翻身等,以确保呼吸道通畅。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个体化声音刺激疗法:①护理人员贴近患者耳边,呼唤其姓名,讲解操作名称、作用、方法、注意事项,同时抚触其手部、头部,以强化记忆诱导,30~90min/次,2次/d。②指导亲属、朋友定期探望,以聊天形式复述其既往生活趣事、兴趣爱好、每日新闻等,同时指导以具有渲染力、深情的语言呼唤患者姓名,30s/次,2次/d,以传达思念心情。③分阶段反复播放患者喜爱乐曲,同时调整适宜音量(20~40dB),30~90min/次,3次/d;对钟爱愉悦曲风者,宜选择《蓝色多瑙河》等;钟爱轻快乐曲者,可播放《梅花三弄》等;喜爱伤感悲凉者,采用《汉宫秋月》等;喜欢流畅旋律者,选择播放《高山流水》、《雨打芭蕉》等。两组均持续干预1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干预期间苏醒率及苏醒时间;两组干预前后意识障碍程度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评价,总分3~15分,分值越高,意识状态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苏醒率及苏醒时间 观察组苏醒34例,苏醒时间为(18.39±2.87)d;对照组苏醒18例,苏醒时间为(26.48±3.54)d。观察组苏醒率77.27%(34/44)高于对照组43.90%(18/41),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2.2 GCS评分 干预前两组GCS评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GCS评分升高,且观察组(11.24±2.13)分高于对照组(9.89±1.65)分(P<0.05)。
脑梗死后昏迷具有卧床、昏迷时间长等特点,易引发呼吸等系列并发症,甚至可导致病情恶化、死亡等,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2]。因此临床应及时选择合理有效方案,以促进病人苏醒,防止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声音刺激有助于激活神经基质,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性,调节脑组织血供,促进神经组织修复,进而加速苏醒,此外其具有见效快、成本低等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苏醒率77.27%高于对照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干预后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个体化声音刺激疗法有利于改善脑梗死后昏迷患者意识状态,促进苏醒。分析原因在于言语呼唤能激活大脑皮质潜力,缓解其对生理机能抑制状态,有助于调节血氧供给,加速神经元细胞功能恢复,从而改善自我调节能力,早期恢复意识;此外音乐刺激能增加脑部血流量,调节脑干网状结构、大脑边缘系统功能,刺激未受损细胞代偿,弥补损伤细胞功能,恢复意识,同时音乐能影响循环、消化系统,促使血脉流通,清除代谢废物,促进病情转归,从而促进苏醒。
总之,脑梗死后昏迷患者采用个体化声音刺激疗法能缓解意识障碍,促进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