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成,林烂芳
(临沂市兰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传染病防治科,山东 临沂)
卫生监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首先需将发生于公共环境的疾病数据进行完整收集,后对相关资料与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探究传染性疾病发生原因及各因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原理,再将监测所得数据与探究结果上报至疾病防控中心,综合各方数据做好疾病防控工作。所谓传染性疾病,就是病原体在生物间相互传播的疾病,既包括人与人、人与动物,也包括动物与动物间。该类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特征,同时也不排除有季节性或者地方性特征[1]。传染病的传播必须具备三项基本条件,一为传染源,二为传播途径,三为易感人群。各地卫生部门都应将传染病的防控作为工作重点,及时监测各类传染性疾病发生发展特点,掌握变化情况,为疾病防控中心制定出有效应对措施提供保障,提升传染病预防力度。
若想传染病防治工作有效进行,决策者就必须真正做到对卫生监测情况有确切了解。以结核病的防治为例,各项数据均显示,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结核病发病率不断提高,这就为相关部门做出正确应对决策提供了参考数据,有利于科学防控计划的实施和进行。
为更加科学有效地应对传染性疾病,相关部门必须对高危人群进行分析、收集相关信息及危险因素,若发现监测内容有内在行为特殊性,则可对危险性因素进行有效确认。同样,根据人口学特征可以对高危人群进行明确[2]。以艾滋病为例,即使没有明确艾滋病病因,但是若已经确定了高危人群及危险因素,那么相关部门就可以在早期运用监测所得数据对艾滋病进行防控。就方法而言,可以首先向大众科普艾滋病相关信息,提升公众对于艾滋病传染的了解程度,进而做好预防避免感染。
公共卫生监测预防系统和完善,人们已经能够做到对传染病的流行程度进行较为准确预测,并且预估出相应防范措施。仍以艾滋病为例,我国已经将艾滋病作为预防性疾病的重点,经政府部门积极有效引导,已基本建立起艾滋病相关的预防控制体系。
若在卫生监测的过程中发现疾病分布存在异常情况,则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就疾病变化原因进行进一步探讨和判断,根据原因制定出科学防范措施,阻止流行性疾病的进一步爆发。上世纪80 年代末,上海出现较大范围甲肝情况,经卫生监测分析,得知甲肝的出现是由于食用HAV 毛蚶,对此相关部门禁止市场出售相关产品,进而疾病得到了有效的防控。
流感是最为普遍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都应得到有效监测。对流感实施监测的最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人体免疫力水平变化、流感病毒分布情况变化以及相关疫情动态的监测对疾病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科学预测,对疫苗的有效性进行评判,进而选择出最为有效的疫苗代表株。流感病毒的变化性极大,不确定性较高,而且就目前来说,流感病毒是最易发生变异的病毒种类之一,流行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因此在实施监测时必须不断进行标本采集,同时鉴定毒株[3]。通过监测流感病毒,相关部门可以进一步提升对于病毒变化状况的掌握程度,同时筛选出最为有效的疫苗株,并发现潜在病因情况及早进行防治。疫苗是预防流感最为有效、也是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随着病毒不断变化,疫苗也应做到实时更新。另外流感病毒具有抗药性,人们在使用药物时应优先选用抗病毒药物。在卫生监测的同时弄清高危人群,有针对性地使用疫苗或者相关药物。一般情况下流感监测主要包含三个主要方面:(1)监测流感哨点。该监测的主要地点为医院,主要监测流感病原学变化以及病毒的活性强度;(2)流感病毒系统监测。此部分监测的地方为实验室,于实验室中对病原体实施有效监测;(3)事件监测。将传染病报告作为基础进一步对疫情进行准确报道。
对于结核病的监测各国各区域都有不同的方式与途径,但最终目的都是实时监测结核病流行趋势以及病情发展情况,进而实现对于疾病发展的有效控制。不仅如此,结核病的监测还需要以各种方式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考核,按照最终的探讨结果对疾病防控的规划和具体解决措施进行制定[4]。对于结核病的监测应主要遵循一大基本原则:以少窥多、以小窥大,就是通过部分数据及相关信息对整体状况进行评估。通过监测点中心记录的数据信息对疫情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登记,后以此为基础对于防治措施进行制定,同时建立起考评机制[5]。就我国而言,对于结核病的监测分为两大主要版块:第一,监测疫情。所谓的监测疫情,就是对结核病相关数值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包括肺结核死亡率、年感染率、活动性肺结核新登记率、少儿结核性脑膜炎发病率以及活动性肺结核登记率;第二,防治措施监测。其中指标包括转归队列分析、肺结核发生率、肺结核治疗效果以及1 岁以下婴儿的卡介苗接种率。公共卫生监测点的相关人员应如实记录报表数据及患者详细信息进行准确记录、严格核查,按季度进行汇总和分析,后上交至卫生部门相关疾控中心;实时监测患者治疗及转诊信息,对防治机构所涉及的设备、经费以及人员等进行分析;必要情况下可实施专项调查,对患者就诊全程进行分析和监测,准确诊断患者病症[6]。另外,疾控中心还需制定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大众对于疾病的了解程度、医务人员对于疾病的了解情况等,不仅如此,医务人员在工作时应注重与患者的交流沟通,不仅关注患者生理状况,还需了解其心理状态,进而提升预防效率[7]。
我国近几年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传染性疾病发生概率的提升以及疾病传染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仍给公共卫生监测工作带来了挑战,除制定更加科学的应急预案外,还要通过多种媒体途径加强对于传染性疾病的宣传,减少民众恐慌,提升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