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传统村落的空间模式研究

2020-12-26 06:23
关键词:土族村落房屋

田 虎 张 伟 高 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土族通常自称为 “蒙古尔”“察罕—蒙古”;汉族称土族为“土人”;蒙古族称土族为“达勒达”“多勒多”;藏族称土族为“嘉霍尔”。[1]20 世纪 50 年代初,人民政府经过民族识别工作,将其定名为“土族”。

土族形成于元末明初,[2]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合了蒙古族、藏族、汉族等民族成分,最终形成以藏传佛教格鲁派为主体信仰的多元宗教和多神崇拜体系的文化圈,聚族而居,是我国人口数量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是青海河湟谷地世居的民族,人们喜欢用彩虹来比喻这个多彩的民族。 元代以前,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嗣后逐渐转向半农半牧;明时即以农耕为主,其经济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封闭型或半封闭型。[3]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决定了土族最终以村落的方式寻求生存发展, 土族集中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乐都区、同仁县等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方式。 土族传统村落的人居空间环境是土族综合当地崎岖复杂的地形地貌、严寒恶劣的气候条件、错综复杂的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 在一个相对封闭并且保持较稳定态势的环境中, 创造出特定空间的组合方式世代传袭,逐渐形成土族固定的村落空间体系,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等标识。

一、 土族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

(一)三重同心圆空间结构

以农耕生活方式为主的土族传统村落呈现出三重同心圆空间结构: 第一层——满足土族居住生活需求的定居点的区域; 第二层——围绕定居点而形成的土族赖以生存的耕作区; 第三层——土族用于生产和生活资材的外围林区(见图1)。

1. 土族居住的定居点作为传统群落空间结构的第一层,为土族提供了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活空间。 承载着土族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由与土族传统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空间” 组成,是土族应对自然条件、展现本民族人文特色的物化表现,是土族传统群落空间结构的核心层。 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独门独院的庄廓,随地形变化而随高就低,若干个庄廓围墙因相互共用或毗邻而形成庄廓群,若干个庄廓群通过户前主次巷道与打麦场、寺庙相连成片,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布局紧凑,形成定居点。

除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外,土族的宗教活动、民俗活动等丰富了土族群落的生活气息。 这些活动或在各自的庄廓进行,或在寺庙、打麦场等场所进行,是土族群众文化形态的物化表现。

庄廓作为土族群众的起居中心, 承载着以家庭为单元的土族日常生活起居,如闲话桑麻、日常祈福、举办婚礼等;土族群众绝大部分集体性民间信仰活动都以本群落寺庙为主要场所,岁时节日,土族前往寺庙烧香、磕头、许愿、布施,或请喇嘛念经,向神佛祈祷,如於菟、梆梆会等都是以寺庙为中心而展开的宗教活动; 打麦场作为土族群落的世俗中心,一般设置在群落交通便利的地方,甚至设置在群落的中心,其不仅是生产设施,更是土族进行集体民俗活动、公共聚会的主要场所,逢年过节、宗族节庆、农闲时节,土族都会集聚于此,开展集体文娱、表演活动,如纳顿民俗活动、安昭舞、轮子秋等。

2. 耕作区作为土族传统群落空间结构的第二层,为土族提供了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粮食来源。 其围绕定居点占据外围,与庄廓保持一定的距离,主要种植小麦、土豆、玉米等粮食作物和油菜籽等油料。 耕作区除道路、水渠等公共用地属村民共有,其他土地分属不同的家庭单元, 归属界限十分清晰、明确。

3. 耕作区之外, 是土族传统群落空间结构的第三层, 其中有各种各样的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资材。 这部分区域距离庄廓最远, 处于群落的最外层,除了坟地有明确归属外,山林、牧场基本上都是全群落公用的,牛羊可以自由进入。

(二)基于信仰的不可见的空间结构

土族的宗教信仰是以藏传佛教格鲁派为主体的多元宗教和多神崇拜体系。 浓厚的宗教色彩是土族传统村落文化的一大特点: 村内的寺庙、“崩康”,①村口的“雷台”(外形为一小土台),村落四周山头的峨博②及嘛呢石堆,以及有些村界山岭上的苏克斗③等宗教标志在村落中随处可见,其主要作用是保佑地方平安、风调雨顺,抵挡冰雹灾害。 村落内常常举行讲经传法、诵经祈祷等宗教活动,有着庄严、肃穆、神秘、浓郁的宗教气息,土族传统村落形成以宗教文化为核心的村落精神和以宗教寺庙为村落结构核心的聚居模式。

宗教信仰活动的物质实体空间构成了土族传统村落基于信仰的不可见的空间结构: 第一层——土族日常诵经时的个人宗教活动的庄廓;第二层——土族在岁时节日集体诵经时的村落公用的寺庙; 第三层——土族在重大宗教节庆聚集在一起诵经多个村落共同公用的寺院。

1. 庄廓作为土族传统村落, 承载着土族群众日常宗教信仰活动的最小单元。 通过设置于正房堂屋的佛室,二层独立的佛堂,庭院内的嘛呢台、小煨桑炉、 嘛呢旗杆以及大门门顶上方一根较低的嘛呢旗杆, 共同构成土族家庭内部宗教信仰及其对美好生活祈盼的物质实体标志, 高耸的嘛呢旗杆打破了庄廓平整的天际轮廓线, 伴随地形高低起伏分布,与村落中众多的宗教标志相呼应,使得土族人民生产、生活环境中充满了浓厚、神秘、鲜明的宗教色彩。

2. 土族传统村落所属的寺庙, 是一个村落及其土族拥有的相对独立的信仰空间。 具有相对明确的、村落边界的、独立“统治” 的区域,是土族与神灵联结的地方,是神灵的外在物化形式,常常作为村落的“祭祀圈” 或“信仰圈” 中心。 一年中随岁时展开的各种民间信仰活动,在寺庙中进行,是村中排头等组织民众进行地方神祭祀、 祈求神灵保佑村落平安、风调雨顺的活动,同样也是排头们商议村落公共事务,做出有关决议的地方。

3. 土族群众除日常在自家庄廓进行诵经祈祷的个人宗教活动以及在岁时节日进行集体宗教活动外,每逢重大宗教节庆活动,土族都会聚集于其所属区域的寺院,以一种无形的形式(诸如信仰组织体系、信仰观念、信仰范围等)实现土族特定范围的整合。 例如,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的佑宁寺被誉为“湟水北岸诸寺之母”,每逢正月祈愿大法会、辩经会、六月观经法会、夏合多勒经会等重大宗教法会活动,不同地方的土族群众都会长途跋涉聚集于此,举行盛大的集宗教、物资交流为一体的民间盛会。

二、土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

土族传统村落大多分布于青海河湟地区的川水、浅山、脑山地区,地处我国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镶嵌地带,此地群山起伏,河流广布,地形复杂多样。 土族传统村落的选址与布局依托自然环境的特点,借助山水之势和地形地貌条件,以利于生活、方便生产、抵御严寒和风沙、节约土地为主要原则,大多依山傍水,建于山脚向阳缓坡或阶地过渡地带。 背山有利于阻挡冬季的寒风,前方开阔地可以得到良好的日照,有利于通风,便于地面排水; 靠近水源以保障生活用水来源及发展农牧业生产需求,整个村落随地形变化随形就势,呈现出团状村落、 阶梯状村落和带状村落等空间形态,布局自由而灵活,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见图2)。

(一)川水地区村落的空间形态

川水地区是依附于水系、 呈树枝状分布于低山丘陵之间的河谷阶地,地形坡度较为平缓,平整场地资源相对充足。 分布于川水地区的土族传统村落一般坐落于近水之处, 采取水平方向伸展的布局方式, 村落规模较大, 上百户组成一个自然村,人口数量较多,整个村落布局紧凑,整体感强。庄廓选址自由灵活,户户毗邻、夹道布置,村落由内向外延伸出几条骨干巷道,内部道路纵横交错,复杂多变,连接每户庄廓,成片而居,整个村落表现为团状村落空间形态。

(二)浅山地区村落的空间形态

浅山地区属黄土高原低山梁峁丘陵区, 千沟万壑,梁峁起伏,谷坡坡陡(30°—60°),冲沟横断面多呈“V” 字形,平整场地资源紧缺。 分布于浅山地区的土族传统村落, 大多靠山修筑于山脚邻水的向阳的缓坡上, 以顺应地形等高线阶梯状横向展开的方式为主,村落规模较小,几十户组成一个自然村,整个村落布局分散,高低错落,与周围山形地势结合。 庄廓选址受地形因素限制,依托不同高程的稀缺平整场地资源分散布局,村落主、次巷道蜿蜒曲折,连接每户庄廓,整个村落表现为阶梯状村落空间形态。

(三)脑山地区村落的空间形态

脑山地区是谷宽沟浅的低山丘陵区, 谷坡平缓(10°—20°),沟谷横断面积呈“U” 字形和半弧形,沟底较平坦。 分布于脑山地区的土族传统村落大多分布于沟底河流两侧的缓坡上, 以顺应河流方向、顺势延伸的布局方式为主,村落规模较小,十几户、几十户组成一个自然村,人口数量稀少,整个村落布局松散, 呈随河流方向顺势延伸布局的带状空间。 庄廓选址受地形因素制约,大多利用沟底河流两侧的平坦场地,户户毗邻而居,通过沿河流方向主要村道的鱼骨式道路系统连接每户庄廓,为线式扩张发展模式,整个村落表现为带状村落空间形态。

三、土族传统庄廓的空间型制

(一)土族传统庄廓的空间组织要素

土族以家庭为单元,拥有属于自家的庄廓,每户庄廓用院墙作为所属宅基地的边界, 入口处院墙四周没有任何门窗洞口,沿方形、封闭围合的夯土院墙内部的四面建房屋, 以形成外封内敞的合院,院墙强调了私有空间的范围,周围的房屋衬托出“空” 的院落,因此,可以将土族传统庄廓分为以下三个基本要素:合院、房屋、檐廊。

1.合院

青海河湟地区气候干燥寒冷, 充分满足冬季保温要求是河湟地区民居需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 土族传统庄廓在建造时,充分考虑各个房屋在冬季能否获取充分的采光和能否抵御外部风沙的生存需求,即形成了封闭的、合院式的布局方式。合院在平面空间中起着重要的地位, 无论庄廓面积大小、无论房屋排布方式如何,都会尽量建成合院,有“无院不成户” 之感。

(1)土族传统庄廓合院有效地应对外界严酷的气候条件。 庄廓以合院为中心,围合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屋, 合院开间和进深的比例近似于1∶1,能够避免各独立的房屋处于相邻房屋形成的阴影中的情况, 每个房屋都可以完全暴露在阳光下,能够获得充足的采光和日照,获取光热,从而抵御冬季的严寒。 外围院墙厚重封闭,将庄廓内部与外部分隔开来, 有效地阻隔风沙对庄廓内部的侵扰,合院内可以种植花草树木,将自然生态要素引入庄廓内部, 改善并调节庄廓内部的微环境,有利于营造庄廓内部舒适的居住环境。

(2)土族传统庄廓合院能够满足土族日常生活起居的生活需求。 土族传统庄廓合院规整方正,宽敞开阔, 是庄廓内部空间与庄廓外部自然空间的过渡空间,相对于内部空间,它是外部空间,而相对于庄廓外部的自然空间,它又成了内部空间,是庄廓内部与外部的中介空间, 是庄廓内部的露天空间。 合院作为土族家庭中的公共活动中心,其不仅是各个房屋、 各个空间进行交流和联系的联结空间,同时,也为土族提供了相对独立、不受外界干扰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活动的空间场所。

(3) 浓厚的宗教信仰活动在土族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合院正中的嘛呢台是土族传统庄廓合院最具特色的宗教信仰标志: 庭院正中有一个拴牲口用的转槽,亦称之为嘛呢台,是家庭生活和宗教两用的设施, 直径近2 米, 高近1米,黄土筑成;圆台正中竖有高达数米的“达日加克”(嘛呢旗杆),上挂嘛呢旗(经幡);台上还设有小煨桑炉(百香炉),终日香烟缭绕,它与设于正房的佛室一起构成土族家庭内部的宗教信仰标志,[4]以避邪除灾,保佑全家四季平安(见图3)。

2.房屋

土族传统庄廓房屋多由三间相互连接的居室成组配置,门窗均朝向合院,每组房屋构成土族传统庄廓的居住生活单元。 土族结合房屋开间、进深的大小,依据使用需求的不同,自由灵活地分隔房屋的内部空间, 形成以下三种平面类型:“一” 字形、“┌┐” 字形(虎抱头)、“┌─” 字形(钥匙头),然而,无论采用何种分隔类型,房屋的功能分区总是明确的:中间堂屋,两侧卧室(见图4)。

(1) 位于正房的堂屋作为土族自家的佛室,沿庄墙布置通长的供案,供案上置佛像、神箭等宗教信仰器物,供家人日常祭祀祈福之用;位于厢房的堂屋,沿庄墙摆条几,条几上置古瓶、镜架和铜质供器等, 墙面挂古训字画, 条几前对称布置桌椅,简单朴素,显得古色古香。

(2)卧室作为土族日常起居活动最为频繁的空间,与堂屋用木制隔断隔开,火炕根据卧室空间大小顺窗或顺山墙布置,炕中间摆炕桌,炕头置火盆,冬季火炕煨热,火盆烧起木炭火,围其而坐,温酒炖茶,闲话桑麻,十分暖和,是家人聚会、款待来客、妇女活动、幼童玩耍的重要场所:在“一” 字形的房屋布局中,卧室内多顺山墙做满间炕,炕侧靠后墙置炕柜和门箱放置衣物被褥;在“┌┐” 字形(虎抱头)方式的房屋布局中,卧室突出堂屋一部分的空间变大, 火炕多占满卧室的开间, 顺窗布置,靠山墙置炕柜和门箱来放置衣物被褥,火炕对面沿庄墙常常布置桌椅、柜子等家具;在“┌─” 字形(钥匙头)的房屋布局中,突出堂屋部分的卧室,采用虎抱头方式来布置火炕的位置及家具, 未突出堂屋部分的卧室,采用“一” 字形方式来布置火炕的位置及家具。

3.檐廊

青海河湟地区夏季日照强烈,紫外线强,遮阳的处理必不可少, 土族传统庄廓正房向阳的一面多建有进深为1 米-2 米的阴影空间的檐廊来作为房屋的遮阳构件,形成我们常说的“灰空间”。

檐廊是土族传统庄廓房屋室内空间的外部延伸,是室内与合院之间的一种过渡空间,是一个半开敞的、遮阳避雨、充满日照的家庭活动空间:夏季太阳高度角大, 檐廊下有阴影覆盖, 土族待客时,在檐廊下置一个大板床,上摆小炕桌,请客上座,这是歇凉闲谈的场所;冬季阳光斜照,檐廊下受到很好的太阳光照,给土族提供了晒阳、手工劳作、儿童玩耍的场所。 同时,檐廊增加了土族传统庄廓合院的空间层次感,形成丰富的光影变化,能够缓解从室外进入室内时眼睛的不适感。

(二)土族传统庄廓的平面类型

土族传统庄廓占地一般为0.5 亩-0.8 亩,平面呈正方形,布局严整方正,沿中轴对称,房屋以一层为主,土族建造传统庄廓的过程,实则就是利用平面类型中的合院、房屋、檐廊三个基本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组合的过程, 根据平面基本要素的组合, 房屋与房屋所形成的平面形状可划分为:“L” 字形、“U” 字形、“回” 字形。其中,合院、房屋、檐廊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土族传统庄廓的基本单元,土族在基本单元的基础上,根据自家的经济条件、人口结构、使用需求的变化,通过增添房屋、檐廊两个基本要素形成“L” 字形、“U” 字形、“回” 字形,从而形成土族传统庄廓平面类型的演化规律(见图 5)。 从“L” 字形到“回” 字形的演变过程中,庄廓满足家庭人口增长的空间需求能力逐步提升,内部空间的围合感、私密性逐渐加强,以合院作为整个家庭起居中心的功能性表现得更加强烈, 平面的演化规律体现了土族传统庄廓是一种对人口的多少和增长有灵活的适应性的民居。

(三)土族传统庄廓的合院类型

土族结合自家人口结构、 生活方式的适用需求,根据不同的平面形状,结合传统“风水” 理学的概念,遵循传统“礼制等级” 的思想,建造出的传统庄廓呈现出以下三种基本的合院类型:二合院(见图 6)、三合院(见图 7)、四合院(见图 8)。 土族最典型的平屋四合院庄廓,适于人口较多的大家庭,它除了可以一次建成之外, 亦可先建两三面的房屋,而后根据需要再扩建。

1.体功能适用性

“庄廓的大门开于庄廓的一角。 进门后穿过一处角房进入内院,大门不正对内院,且通过一处角房作为过渡, 较好地避免了风沙和视线对内院中家庭活动的直接干扰,并针对外土内木、外粗内精的建筑形式起到了欲扬先抑的作用, 达到了放—收—放的空间效果。 ”[5]正房作为庄廓的核心部分——主体建筑,布置在合院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台基高于其他三侧的房屋,南侧设有檐廊,有良好的日照采光, 是家中长辈居住及接待客人的场所;正房东侧二层一般设置一间佛堂,供家人在重要时刻祭祀祈福;东、西两侧的厢房沿轴线分列两侧,是晚辈们生活居住的场所,厨房一般在东厢房设置;南房终日不见日照,房间阴凉,常作为储存较为重要物品的仓廪用房,如粮食、农具等,有时也兼作卧室; 四角上的角房是庄廓四边房屋的连接体,其功能用途一般为西南方为厕所,东南方为门房,西北方为牲畜棚,东北方为柴草房,其作为附属用房,不仅增强了各个房屋之间的连接性,而且由于其所处位置偏僻, 大大地减少了其对内庭院及各主要功能房屋的干扰(见图9、10、11)。有一部分经济条件好的土族,将正房建成两层,中间作为佛堂,其他房间用作粮仓储藏粮食,一方面能够方便在一层屋面晾晒粮食, 另一方面有利于防鼠和防潮。 一般上二楼没有固定的楼梯,只要备一木梯子即能方便地使用屋顶(见图12、13、14)。

2.传统“风水” 理学的空间落位

土族传统庄廓各功能用房的分布符合传统“风水” 理学概念中吉凶方位的说法,从而看出土族深受汉族道教文化的影响(图15、见表格1)。

3.传统“礼制等级” 的思想体现

“北屋为尊、两厢次之、杂屋为附” 的住房安排,反映了土族传统庄廓的平面布局遵循传统“礼制等级” 思想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伦理秩序,以空间的等级区分了长幼的等级,以建筑的秩序展示了伦理的秩序。 不同房屋根据其所处的不同位置和地位采取不同的形制和做法, 表现出不同房屋的主次关系,是土族家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又一反映:正房作为整个庄廓等级最高的房屋,在形制、装修方面格外讲究,木雕精美,门窗样式考究;其他房屋简洁朴实,不做装饰,仅体现合理的结构逻辑关系及满足房间功能用途即可(见图 16)。

表1 “风水” 理学的空间分布

(1)正房在建造时台基略高于其他三面的房基,以突出其重要地位。 正立面是在檐下做成檐廊的形式,前檐木结构的构造形式复杂,层次丰富:檐柱顶承接平板枋, 枋表面有的雕带纹、 寿字图案;平板枋上为扎梁,扎梁头做雕饰,其上承接檐檩,檐檩下做扎口板(檐垫板),每间有插卯头将扎口板分为三段,表面上雕刻透龙花纹;平板枋下做扎牵,做圆弧状,雕各种叶纹图案;扎牵下做荷叶墩;荷叶墩下为悬牵;最下面是花牙子雀替。 前檐构造自上而下依次为:檐檩、扎口板、平板枋、扎牵、荷叶墩、悬牵、花牙子雀替,木雕雕工精细、生动美观,结合檐廊内正房精致的木制门窗样式,正房的立面层次丰富多样、绚丽而朴素。

厢房及南房大都不做檐廊,没有木雕装饰,木结构的构造形式简洁,自上而下依次为:檐檩、檐垫板、檐枋,大梁随梁头伸出檐外,立面除开设必要的门窗外,以土黄色的实体墙面为主,处理较正房简洁、朴实。

(2)各个房屋的门窗规格根据其主次关系而选取不同的样式。 正房一般会选取图案样式精美、采光面积大的支摘窗和花格窗,如步步锦、八卦套等,一方面保障房间内得到充分的阳光,另一方面使房间外部显得精巧、华丽;两侧厢房、南房选取的花格窗多为“一码三箭”,图案样式简洁,朴素大方,规格及做工均逊于正房;四个角房除用作门房者外,主要通过门来达到采光和通风的要求,没有窗户。

土族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 空间形态和土族传统庄廓的空间形制, 它们从大的空间范围到小的归属领地决定了土族传统村落特定空间的组织关系,反映了土族在不同空间层级下,应对恶劣自然环境的生活、生产方式,展现了土族独特的宗教信仰、民俗活动等民族人文风貌。 研究土族传统村落的空间模式, 有利于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土族的人居空间环境的内在文化内涵, 有助于指导土族村落在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土族的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和文化性。

注释:

①供奉“十万佛” 泥塑佛像的四方形土亭。

②“峨博” 多用木桩围成正方形,栏内置石块;上插木制“神剑”、树枝等物,再饰以红布或印有经文的白布。 它具有“神” 的法力,犹如拱卫山门的韦驮,是镇守和护佑一发村寨的标志。

③高约数丈、成方塔形、外观像古代烽火台,据称它可为村寨抵御冰雹或其他邪疫灾害,保佑人丁兴旺。

④图2:底图源自参考文献[4],作者改绘

⑤图 3:百度图片

⑥图4:底图源自参考文献[5],作者改绘

猜你喜欢
土族村落房屋
关于土族聚居地区汉、土双语教育实施概况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UMAMMA历史房屋改造
房屋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转租房屋,出现问题由谁负责?
神秘的土族人
奇怪又有趣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