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碧云
【摘 要】 科学是一门实证主义哲学,科普的本质是实事求是。孩子们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强,遇到新鲜的事物喜欢问“为什么”。顺应孩子的天性,重视孩子的科普探究精神和兴趣培养。结合学习《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巧用乡土科普资源,从中寻找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作为科学教育内容,通过对孩子的兴趣引领、问题导向等方法,通过大自然课堂活动、对比实验等途径,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兴趣,彰显出本班科普特色。
【关键词】 乡土资源;科普教育;对比实验;兴趣培养;探究体验
大千世界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宝藏,“取”之不尽,学之不竭。幼儿科学领域内容包括人体和健康、自然科学、环境教育、科技与生活关系等,幼儿受年龄的限制,不能理解相关的科学原理,而大自然是一本色彩斑斓的无字画书,内含千变万化的科学现象,是适合幼儿学习的最好教材。农村的孩子经常跟着爷爷奶奶到田地里劳作玩耍,对于乡野里的一切较熟悉,也充满了好奇,“为什么是冬天种蚕豆?”“为什么土豆、芋头、花生长地下的土里,玉米和黄豆长在地面上?”“为什么树叶的颜色不一样?”“为什么冬天有的树叶绿绿的,有的树上树叶都落到地下了?”……这一切都是孩子们心中的谜,他们迫切想弄懂这些科学现象。为了解开孩子心中之谜,教师充分利用鄉土优质资源,带孩子一起探究,诠释孩子心中N个“为什么”,使孩子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从而亲科学、爱科学,提高科学探究兴趣和科学情感及素养。
一、保护孩子的观察兴趣
乡土资源是科普沃土,为了充分挖掘乡土资源,教师要认真学习《指南》,梳理教育思路,将这些孩子熟悉的、耳濡目染的资源充分利用,成为科学探究的优质资源,并带孩子一起研究生命科学中浅显易懂的道理,解开孩子心中之谜。为此,从孩子最关注的植物的生长与环境关系展开了一系列的科普活动。
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总能吸引孩子们的视线,教师每周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他们与动植物亲密接触,并与之对话。常见几名幼儿趴在草边叽咕地讨论着:“你看这两棵草长得不一样。”“一种是长长的,一种圆圆的。”“他们都是绿色的。”“他们都叫小草。”“小草也有名字,这棵叫猫尾,那棵叫牛舌。”孩子们哈哈地笑起来。从孩子的谈话看出,孩子关注的是植物明显的结构特征,如何让幼儿多角度观察、辨别身边最常见的植物?我设计了“叶子种类多”探究活动,带领孩子在不同季节,从自然界中寻找各种各样的叶子带回班级,做成叶子标本,并在叶子标本下面写上叶名及孩子的名字,贴到室内的展示墙上。孩子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叶子有圆形、巴掌形、长形、线形、扇形、锯齿形等,发现叶子中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有宽有窄,颜色有深有浅、有绿有黄……还发现有的叶子上面的颜色是渐变的、带花纹的,脉络也不相同。最后,孩子们通过探究分享总结出,原来每一片叶子都不一样,名字也好听,叶子的世界真神奇。
二、科普知识的深层拓展
孩子在寻找叶子的过程中,发现一种特别神奇的草,在水里、土中都能生长。那一天早上,洋洋抓着一把绿绿的草带到班上,告诉老师:这种小椭圆叶子的“水花生”很神奇,我发现在我家屋后河里,大片大片生长着。在奶奶种的稻田边,也有这种“水花生”,奶奶一边挖它,还一边骂它除不尽!孩子们听了都围拢在“水花生”旁,像小科学家一样研究讨论起来。于是,班上开展了“从地里的植物到水里的植物”科学活动。从上个主题探究中生成了教育活动,将叶子标本进行分类,分成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再逐步拓展,孩子从家中带来蚕豆、绿豆、黄豆、小麦等农作物种子,将其放入水中持续观察,发现种子能够发芽生长,但一段时间后,它们就渐渐枯萎烂掉了。孩子们知道了,没有土壤的滋养,他们的生命力不强。有些植物可生长在水里,如马蹄、水芹菜、茨菇、菱角、荷花、菖蒲、芦苇、水车前、金鱼藻等。孩子们在这里面又发现一个秘密,虽然都是生长在水里,但情况也各不相同,如浮萍、菱角等是水中浮生的;有的是长在水底的,如水车前;还有的是根长在水底的泥中的,如芦苇、荷花、茨菇等。又经过实验发现洋葱、水仙花、水花生、吊兰、绿萝、稻谷粒等在泥土中能很好地生长,在水中也能生长很长时间,是水陆两生植物。在一次次的探秘中,孩子们知道原来植物并不是都长在旱地泥土中的,也有湿地水生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植物得不到自身成长的需求就会死去。
三、在对比实验中找答案
“植物死了怎么办呢?它们没有孩子,它们又是怎样延续生命呢?”这一问题成了孩子们探究的又一个问题。孩子们知道动物、人都要生宝宝,可是植物不会生宝宝,它们死了怎么还会活?追随孩子的兴趣,教师又设计了“从种子到种子”的探究活动。选择了农作物花生和黄豆,分别种在室内植物角和室外植物园,让孩子观察其生长情况。孩子们每天都会迫不及待地跑去看看,终于在三四天后,惊喜的发现豆子和花生都钻出地面了,从泥土中陆续冒出一个个弯曲的新芽,到第五天清晰地看到两个豆瓣、花生瓣……教师为孩子配备了放大镜、纸、笔,让孩子记录自己的发现。另外,在室外植物区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发现豆子长高了,开花了、花谢了,又长出了豆荚;花生长得不高,也开花了,花又谢了却不见花生。两组的对比实验,孩子们发现,室外的黄豆和花生比室内的长得好。室外的种植有了果实收获。他们欣喜地发现原来豆子就是种子,花生是结在地下的,花生米就是种子。通过种植黄豆、花生等,孩子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通过观察、记录、比较、讨论,了解了植物生长的奥秘。
农村的田间地头、沟边池旁、树林果园的花草树木,春种秋收等农作物,都可以作为对孩子们科学教育的最佳资源,教师要根据季节的变换和孩子们的“最近发展区”需求,去创设更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草根文化、农耕文化、水生文化,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幼儿关注植物生命的变化,探究植物生长的基本需求和生命周期以及环境对其的影响。让孩子乐于探究,以达到让孩子尊重事实、关爱自然和生命,初步养成热爱科学探究的精神和情感态度,从而让农村的科学教育更精彩、更有趣,更有自身特色,更贴近孩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