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总工会 耿国先
近年来,江苏省泰兴市各级工会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稳步推进,产业工人“赋能成长”取得阶段性成效,近期,泰兴市总工会组织对全市产业工人赋能成长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泰兴市总工会牵头制定《新时代泰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点任务实施方案》,建立新时代泰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出台《泰兴市促进产业工人赋能成长的激励办法(试行)》,组织实施“英才·兴泰”工程,开展“英才成长、英才汇智、英才兴企”三项计划,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工人“赋能成长”。
1.实施“英才成才”计划,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全市各级工会认真实施《职工素质转型升级圆梦计划》,以深化“两争一树”活动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职工读书月”活动为抓手,组织开展“道德讲堂”进企业、“寻找最美职工”等活动。加强企业“职工书屋”建设,为职工自学成才搭建平台。规模企业已建“职工书屋”214个,其中有12个被全总和江苏省总授予“职工书屋示范点”。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各类业务技能培训和比武活动,联合相关部门举办电工、焊工、架子工、卫生护理、点钞识假等10多个工种的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参赛职工达3000人以上,每年近百名职工获得技能晋级。并通过名师带徒、评选“泰兴工匠”“金牌工人”“首席员工”等方式,促进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2.实施“英才汇智”计划,产业工人创新创优能力不断提升。
组织劳模工匠创新导师团,分别到乡镇、园区、企业重点骨干企业一线,指导生产、技术、研发等工作,对重点骨干人员加强培训,选树行业技术“英才”,定期组织汇智论坛,开展行业企业技术交流,掌握行业动态,推动主导产业在技术协作、产品研发、人才培训、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即在十个产业(行业),组建百名劳模(工匠)导师团,通过传思想、传技艺、传精神,结对联系千名徒弟,影响和带动万名职工。
3.实施“英才兴企计划”,有效保障产业工人的合法权益。
定期开展“五小”(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创新活动,让职工在企业的创新发展中更多地参与,对职工创新成果择优激励,形成鼓励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为保证产业工人的合法权益,每年开展集体协商“要约”行动,以“平等协商”保障“合法权益”。市总工会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先后培育了珊瑚铸造行业、黄桥烧饼行业、泰兴化工行业等一批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典型。据了解,开展集体协商后全市产业工人劳动报酬平均涨幅10%左右。大多数企业能认真落实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百人以上建会企业职代会、厂务公开、集体合同建制率达90%以上。坚持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
4.服务经济建设大局,产业工人的社会贡献率不断增强。
在各级工会的努力下,全市企业不断加强“三个文化”建设。以凤灵集团的提琴文化、黑松林的安全文化为代表的企业文化建设为广大产业工人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泰兴市总工会精心打造的文化品牌“职工文化大舞台”定期下基层、进车间,为产业工人送去丰富的精神食粮,极大地调动了产业工人服务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围绕市委、市政府总目标,市总工会下发了《关于在全市职工中开展劳动竞赛活动的实施意见》。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在沿江区域和高新区的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制造、船舶制造等新兴产业中,开展创“高技术、高效益、高速度”主题竞赛。在城区、工业集中区的机电、化工、减速机等传统产业中开展研发新品、节能增效、安全环保为主要内容的立功竞赛。在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中,开展了以“五比五赛五个确保”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工程竞赛。劳动竞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产业工人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提升了产业工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虽然,从全市层面来看,泰兴产业工人“赋能成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进行深层次分析,制约产业工人队伍“赋能成长”的瓶颈依然存在。
一是高技能产业工人“留不住”现象不容忽视。据了解,每年春节过后复工,各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招工”。打开报纸、电视,铺天盖地的《招工启事》已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这并不全是企业扩大规模对职工的需求,主要是因为企业管理、职工自身、社会影响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原有的职工流失。从我们在泰兴高新区调研掌握的情况分析,一方面高技能人才信息快、流动性大;另一方面,人往高处走,部分高技能人才将工资收入水平作为去留的首选依据。企业要发展,靠的就是高技能人才。一般企业职工流失率超过10%,就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而调查显示,高技能职工流失率却超过了20%。因此如何留住高技能人才,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不可回避的难题。
二是侵犯产业工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产业工人维权意识普遍增强,工会组织的维权力度不断加大,但在部分企业侵犯产业工人合法权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欠发工资、不按规定发放加班工资、带薪年休假得不到落实、辞退职工不按规定发放补偿金、不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等方面。特别是经济效益不好、濒临停产倒闭的企业,此类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产业工人学历提升、技能提级机制有待健全。近年来,各级工会努力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积极开展职工“赋能成长”活动,这本是一件惠及职工的大好事,但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困难重重。关键有两点:一是在组织上有难度。企业职工在岗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不上班就没有报酬,企业不可能让职工带薪学习、参加技能培训;二是在精力上难保证。目前往往都是工会一家在努力,学习场地、师资力量、培训费用等,工会力不从心。
四是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弱化现象。从目前情况看,主要有四个方面弱点:一是重视不够。各级党组织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在安排部署上重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村级组织;在督促检查时往往忽视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在管理指导上留下空白;企业普遍存在重经济效益轻政治思想工作的倾向。二是机构不全。相当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政工部门,都是工会兼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无专人抓,无专人管;加之一些企业主把政工干部当作“二线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被淡化的现象十分明显。三是制度缺失。部分企业不重视制度建设,业主凭自己的经验和意愿管理部门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无章可循。四是方法简单。有的企业以罚代管现象比较突出,企业管理者惯用“直截了当”的经济制约手腕,动辄就是“愿干就干,不愿干就走人”,缺少亲和力和人性化管理,职工理不明,气不顺,严重挫伤自尊心和积极性。
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因此,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1.要健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赋能成长”机制。关键是要健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机制。其一,要转变观念,重视技术性人才培训,不以学历论“英雄”,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企业的调节作用,促进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纵向衔接连通、横向互通互认,既要重视人才,更要留住人才。其二,完善现代教育制度,坚持产、教、学、研融合,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改革,发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作用,通过“工匠(名师)带徒”、大学生拜师等形式,培养高层次技工人才,从源头上解决当前技工“供不应求”的现状。其三,改进产业工人技能评价方式,优化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促使技工的劳动报酬和他们的劳动技能挂钩,同时力促企业完善用工制度和晋升机制,调动人们学习技术的积极性。
2.要进一步完善产业工人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调研情况分析,部分企业在职工社会保险上“不保”“欠保”现象直接影响产业工人队伍的稳定。政府要采取强硬措施,促使企业按国家法律规定为职工参加保险,并向企业强制收取参保金。各级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履行好维护职能,监督企业为职工办理规定的保险。
3.要加大执法部门执法检查力度。各级工会要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在劳动用工、安全生产、职业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对那些无视国家法律、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企业进行严厉的惩处,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4.要重视企业党工共建工作。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持职工队伍稳定的重要举措。“党工共建”活动对推动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各级党组织要把“党工共建”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支持工会扩大阵地、发展会员,党组织和工会组织联手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形成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
5.要构建困难职工帮扶救助新格局。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不能忽视产业工人队伍中的“弱势群体”。要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政府应当给予工会更多的资源和手段,努力构建“精准帮扶”与“普惠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格局,找准帮扶对象,扩大帮扶内涵,在资金“扶贫”的同时,重视“扶知”“扶智”“扶技”。要把重点放在兜底上,保障好下岗转岗职工的基本就业和基本生活,为改革的继续推进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
6.要培育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创造的独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要吸引人、留住人,必须培育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要通过“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加强职工书屋建设,引导职工读书学习,打造管理型、技术型产业工人队伍,夯实文化底蕴,拓宽职工的知识面,提高职工的理性思辨能力,净化职工的思想,推动企业文化发展。
总之,产业工人“赋能成长”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不仅需要各级工会主动作为勇于担责,更需要社会各方群策群力,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