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腻风光我独知”
——唐代女诗人薛涛传奇故事

2020-12-25 06:40武文欣
工会信息 2020年20期
关键词:节度使薛涛才情

文/武文欣

摄影/姜威

薛涛(770?—832),字洪度,唐代著名女诗人,原籍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长于成都,她容貌秀美,性情敏慧,才情卓越,是《全唐诗》独立成卷的三位女诗人之一,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峨并称“蜀中四大才女”,著名的“薛涛笺”也出自她之手。薛涛赋诗50余年,有诗作500首,刻为《锦江集》,共5卷,后散佚,现仅存91首。薛涛的诗作,除了写景咏物诗外,大多都是赠答酬唱之作,其中既有展现女子婉约情思之作,也有关心时局、不让须眉之章。薛涛一生经历颇为传奇,入乐籍,当校书,制小笺,与当时的文人将相多有唱和往来。

扫眉才子入风尘

薛涛出身仕宦家庭,其父薛郧本为长安官吏,后游宦成都。薛涛从小便才情非凡,八九岁即晓音律。有一天薛父坐在庭院中,有意考校女儿作诗的能力,于是指着井边一棵梧桐吟诵:“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正在旁边玩耍的薛涛随口应和:“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此句虽然对仗工整,构思巧妙,但薛父却面露忧色。细细咀嚼,才发现此句的寓意并不好,“迎南北鸟”“送往来风”岂不是有沦落风尘之意?人各有命,命运这个概念深深烙印在古人心中,这句诗仿佛预示了薛涛之后的人生轨迹。一语成谶,大约如此。

薛父去世时,薛涛还不到金钗之年,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薛涛才情卓越,且不拘于世俗,经常扫眉涂粉以诗会友,活跃于当地的雅集酒宴,十五岁时已是当地有名的女诗人了。

公元785年,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薛涛因诗名在外,于是被韦皋召入幕府侍酒赋诗,薛涛从此入了乐籍。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少女,父卒母孀,仅凭借自身的才情尚不能与当时的蜀中第一人——韦皋相抗衡。落入风尘虽非薛涛本意,但她并没有其他的选择。

薛涛入府后,倍受韦皋喜爱,何光远在《鉴诫录》中记载到当时盛况:“涛每承连帅宠念,或相唱和,出入车舆,诗达四方,名驰上国。”历史中不乏优秀诗人、诗作,但薛涛之所以能成为当时文人圈的名人,除了自身才气令人瞩目,也得益于她所出入的场所处于蜀中政治圈的核心,文人学士往来不绝,这为薛涛诗作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客观因素。

因韦皋战勋卓著,南诏曾赠给他一只孔雀,韦皋听从薛涛的建议,给孔雀开池设笼,将它养了起来。自此,这只孔雀便成了薛涛的代名词,后来很多文人在唱和往来中,都以孔雀来暗指薛涛,比如白居易在《和武相公感韦令公旧池孔雀》这首诗中写:“顶毳落残碧,尾花销暗金”,明写孔雀颜色不再,暗写韦皋去世,薛涛神色憔悴。但薛涛似乎并不喜欢这只孔雀,在她现有的诗作中,没有一首将这只孔雀写入诗中。或许她自己心里也清楚,她在幕府中扮演的角色,就正如这只孔雀——开屏时流光溢彩,但终究难得自由。

万里桥边女校书

所幸命运对薛涛尚算友好,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她遇到了生命中的伯乐——武元衡。武元衡是中唐时期名相,武则天家族的后裔,《唐书》形容他“为人雅性庄重,淡于接物”。元和二年,武元衡入蜀担任西川节度使。在入蜀前,武元衡就对薛涛的诗名有所耳闻,一入蜀地,便将自己所作的《嘉陵驿诗》送到薛涛处。这首诗是武元衡在入蜀途中所作,显示出自己出任西川节度使的忧虑:

悠悠风旆绕山川,山驿空濛雨似烟。

路半嘉陵头已白,蜀门西更上青天。

薛涛收到诗后,回武元衡《续嘉陵驿诗献武相国》 :

蜀门西更上青天,强为公歌蜀国弦。

卓氏长卿称士女,锦江玉垒献山川。

这首诗回得不卑不亢,言辞恳切。诗的第一句接武诗,有赞同之意,之后诗意开始转折,最后两句向武元衡展示了蜀地的风流人物和锦绣风光,向新任将领表示欢迎,也诚盼这位新任长官可以给蜀地百姓带来幸福生活。

在与薛涛的唱和中,武元衡愈加起了惜才之心,于是向朝廷奏请让薛涛担任西川节度使幕府的校书郎,虽然朝廷并没有批准,但后来人们一直称她为“女校书”,我们来看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这首诗:

万里桥边女校书,琵琶花里闭门居。

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万里桥”是中唐时期成都的闹市区,“女校书”即指薛涛。公元789年,薛涛脱乐籍后,搬出了节度使幕府,退居西郊浣花溪。诗的后两句极力夸赞了薛涛的才情——“扫眉才子”指有才华的女子,古今有才情的女子不知有多少,但唯有薛涛独领风骚。

在浣花溪安定下来以后,薛涛并没有像王建诗中所说的那样闭门不出,这从她之后与历任节度使、当时著名诗人的多首往来唱和诗中可以得到佐证。出身仕宦之家的薛涛,诗情是刻在骨子里的,笔墨纸砚都是她的挚爱之物。浣花溪一带造纸业非常有名,薛涛借助这里的便利条件发展起了自己的“副业”。在薛涛之前,纸张规格大小不一,每次使用时都要根据需要自行裁剪,很不方便。于是她开始研究一种便于携带的小笺,大小正好可以写一首诗。除此之外,薛涛还丰富了纸张的颜色,其中以她常用的深红小笺最为出名,这便是著名的“薛涛笺”。历代文人墨客钟情薛涛笺的不在少数,晚唐大诗人韦庄便是如此,他在《乞彩笺歌》中便写道:“也知价重连城璧,一纸万金犹不惜。”

人生若只如初见

公元809年3月,元稹出任东川节度使。

元稹(779-831)字微之,在诗歌创作上与白居易齐名,开创了著名的“元白诗派”。元稹素来风流,在民间流传甚广的《莺莺传》即出自他手。不仅如此,经多位学者考证,文中抛弃崔莺莺的男主角张生就是元稹本人。在封建时代,男子风流多情仿佛是理所当然的事,被当时的社会道德所允许,但这对薛涛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他们二人的结局仿佛从一开始就已注定。

元稹和薛涛初见于东川,两人在那里度过了一段惬意的日子。天下离别终有时,同年7月,元稹便被派往河南洛阳。薛涛与元稹相识虽只有短短数月,但这可能是她人生中最快乐的日子了,她终究还是对元稹动了真情。分别之时,薛涛虽不舍却又无奈,此次离别怕是不知何时才能再见。

元稹之后的仕途并不顺利,因性格少柔多刚,屡屡上书论事,指摘时弊,屡遭贬谪。公元810年2月,元稹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这次贬谪对他的打击颇大,薛涛作《赠远》二首以宽慰元稹:

扰弱新蒲叶又齐,春深花发塞前溪。

知君未转秦关骑,日照千门掩袖啼。

芙蓉新落蜀山秋,锦字开缄到是愁。

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

两首诗皆表达了薛涛对元稹的担忧与思念之情。第二首诗的最后薛涛以夫妇自况,可见二人的关系之深。

古时候并没有现在这样便利的交通,信息也缺乏即时性,这种时空上的阻隔很难让一对恋人将感情坚持下去,更何况,元稹还是一个风流多情的人。之后几年中,再难见到两人唱和往来的诗句。直到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元稹入翰林,正是春风得意时,他终于想起来了十年前在蜀地相遇的薛涛,写了一首诗赠予她:

寄赠薛涛

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及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词客皆停笔,个个君侯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这首诗前六句都极力夸赞薛涛的能言善辩、文采斐然,最后两句才表现出了些许相思之意。多年未联系的爱人时隔多年突然从远方送来问候,薛涛此时的心情就仿佛有人向一滩沉寂的池水中扔了一颗石子,散开一波涟漪,她回信道:

寄旧诗与元微之

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

月下吟花怜暗淡,雨朝题柳为欹垂。

长教碧玉藏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

老大不能收拾得,与君开似好男儿。

薛涛在与诸多男性诗人的唱和诗歌中,多以官职相称,比如《罚赴边上韦相公》《续嘉陵驿诗献武相国》等,但元稹于她而言是特别的,一声“微之”道尽了繁华散尽后的落寞。全诗并没有着重表现相思之情,前四句回应了元稹对她的称赞,字里行间颇见自信——自己诗中的细腻风光他人难以比肩,后四句介绍了近况——自己年华老去,希望元稹可以代自己将诗作交给诗友们评赏。或许薛涛心里也明白,这段无望的感情终是走到了尽头,不如以平和心态应之。自此之后,直至两人去世,元薛再无联系。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或许,薛涛更想让回忆停留在与元稹初见之时,停留在东川的蒙蒙烟雨中,如此,也免得了之后的故人心变、相思离别之苦,倒也真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好姻缘。

猜你喜欢
节度使薛涛才情
初寻雪上飞
班婕妤,世间最具才情却孤独的女子
林徽因与梁思成:感情与才情相得益彰
唐末五代宋初定难军节度使王爵研究
才情不让须眉——尤春梅山水画印象
敦煌归义军节度使承袭制度研究(上)——张氏归义军节度使的承袭引发的有关问题
唐末至宋初定难军节度使及其僚属的兼官与带职
才情为君绽,笙箫水云间
目不识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