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亚鹏,岑贤友
(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211)
胎盘植入(Placenta implantation)是妇产科中较为严重的疾病类型,其发病率较低,主要的致病因素是患者的子宫蜕膜(Decidua)发育不良导致绒毛组织进入子宫肌层以及浆膜层,是诱发产后大出血的重要原因,严重威胁患者及其胎儿的生命安全。胎盘植入的诊断难度大,产前难以察觉,而超声、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核磁共振成像)是诊断该疾病的主要措施,检查效果较好[1]。为了探究应用核磁共振探查孕期胎盘植入的诊断价值,本研究抽取本院孕妇52例作为观察、研究对象,报告叙述如下。
1.1 一般资料。试验抽取52例孕妇作为研究、观察对象,此次试验的开展时间均在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试验对象的入选的标准如下:①孕妇对超声检查以及MRI检查的项目、流程、研究目的有充分的了解,孕妇及其家属均知悉并同意参与本次试验,均签署研究试验同意书;②试验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协会的审核批准,孕妇在超声检查以及MRI检查过程中依从性较好,积极配合治疗、复查,遵医嘱;③孕妇的相关临床病历资料完整;④既往存在剖宫史;⑤凝血功能正常;⑥胎龄大于28周。试验对象的排除标准如下:①孕妇的意识模糊,难以沟通,难以配合检查;②患有严重凝血系统功能障碍;③孕妇精神障碍严重;④孕妇伴有危急、恶性肿瘤疾病;⑤排除病历资料残缺、病情危急孕妇;⑥排除如心、肝、肺等重要器质类器官感染性疾病患者。其中的年龄范围是21-36岁,平均(28.18±4.03)岁,孕周是29-39周,平均(35.66±2.14)周。孕次是1-6次,平均(2.49±1.20)次,产次1-3次,平均(2.11±0.28)次。以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孕妇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年龄、家族史、文化程度、性别、病程、损伤类型等各项临床数据均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
1.2 方法。孕妇均行超声检查以及核磁共振检查:
(1)超声检查: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仪(V370),孕妇均取卧位,探头频率设定为5.6-7.6MHz,孕妇需保持膀胱充盈状态。
(2)MRI:孕妇均取卧位,应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仪(GE Signa HD xt 型,1.5TMR),定位以腹部、盆腔冠状位、矢状位、轴位3项位置进行,设定仪器扫描的范围是耻骨联合直到宫底部,梯度场设定为40 Mt/m,FIESTA序列的相关参数:FOV 37×37 cm,矩阵是256×196,NEX为1-2次,切换率是150 T/m/s,层厚设定为4-5 mm,层间距设定为0 mm,扫描时间是2.5 min。SSFSE序列的相关参数:TE,140ms,TR,2000 ms,层厚设定为4-5 mm,层间距设定为-2`0 mm,FOV 37×37 cm,矩阵是256×192,NEX为1-2次,体位保持侧卧位或仰卧位,平静呼吸。
1.3 观察指标。胎盘植入的诊断标准如下[2]:孕妇到第三产程后,胎盘无法娩出,且无法剥离胎盘(牵拉脐带仍无法剥离),宫底、胎盘均下移,此时可初步诊断为胎盘植入。观察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性。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标准软件SPSS 22.0系统对本次试验孕妇的孕次、体征、年龄、孕周、超声结果、MRI结果等试验数据进行归类、统计、整理,计量资料的表达应用(均数±方差)的形式,该种数据采取T值检验分析其统计学显著性。卡方检验应用于计数资料。若P<0.05,则表示数据间的差异存有统计学显著性;若P>0.05,则表示数据间差异存在偶然性,无统计学显著性。
孕妇手术病理结果诊断得出,52例人员中,确诊为胎盘植入为40例。MRI结果显示,胎盘植入为35例,漏诊例数为5例,漏诊率是12.50%;超声结果显示,胎盘植入为31例,漏诊例数为9例,漏诊率是22.50%。两种检查结果的差异经过软件对比分析得出其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χ2=1.3853)。
前置胎盘的病因机制与胎盘植入的相似,胎盘植入的致病因素是由于患者的蜕膜发育障碍,血供不足,导致母体的胎盘面积增加(为了满足胎儿孕育的需求),导致胎盘前置,同时,胎盘绒毛入侵子宫浆膜层、肌层,导致胎盘植入[3]。其次,由于子宫宫颈部分的肌层、内膜较薄,此时前置胎盘的发生极易诱发胎盘植入。现阶段,诊断胎盘植入最主要的方法是MRI以及超声检查,两种方法均有不同的诊断优势,推广价值高。超声检查具有可重复操作、创伤低、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的优势,使用范围广泛[4]。然而,胎盘内的血管较细,直径小,血流速度较低,同时,超声声速经常与血管相垂直,超声检查无法全面呈现患者的子宫内情况,漏诊率较高;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英文简写为MRI)在临床医学治疗上具有平面成像清晰、分辨率高等医疗优点,所以这项技术在临床应用的领域极为广泛。胎盘植入的影像学特点是序列T1WI、T2WI、STIR上出现出血坏死现象信号;在T2WI中,若子宫肌层的局部有低信号变薄以及中断的现象出现,且高信号的胎盘组织有侵入、穿透情况,这样的直接征象实则为胎盘植入,严重情况下会累及相邻的器官。DWI序列中,高信号的组织(胎盘组织)直接入侵低信号的子宫肌层,其明显的现象是可以看到齿轮的形状;相比于常规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其能够更直观地观察局部的子宫肌层。MRI检查多用于:①诊断子宫后壁胎盘植入情况;②诊断胎盘植入的深度以及膀胱受累程度;③可对垂直于子宫壁的切面作扫描,且满足多平面成像的条件[5]。本研究结果显示,MRI检查漏诊率是12.50%,超声漏诊率是22.50%,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χ2=1.3853),与周艳[6]的报告类似。虽然MRI与超声检查结果类似,但MRI的诊断准确率仍高出超声检查,临床选择时可审慎使用。MRI的诊断准确率高可能是因为MRI的动态捕捉技术、增强技术发展成熟,评价指标稳定;其次,MRI检查的分辨率较高,可清晰、直观反映子宫内胎盘的情况,及时检测有无出血;除此之外,MRI检查时可清晰观测到胎盘边缘的情况,对侧壁胎盘植入、后壁胎盘植入的诊断价值显著,效果优于超声检查。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诊断胎盘植入的效果较好,灵敏度高,推广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