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叶县人民医院(467200)陈林杰
前交通动脉瘤作为常见的颅内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30%,该类型动脉瘤位置深,动脉指向多变且血管较多,同时,由于前交通动脉瘤多供应下丘脑、胼胝体及视交叉等颅内重要区域,在发生前交通动脉瘤后需要尽快实施动脉瘤夹闭术,避免破裂出血,造成患者不良结局。为了进一步提高动脉瘤夹闭术的效果,采用不同入路方式实施手术。现就眶上外侧入路和翼点入路进行动脉瘤夹闭术的效果进行分析讨论。
1.1 资料 将我院在2017年2月~2019年5月收治的7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随机分成甲组和乙组,每组35例,甲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7~73岁,平均年龄(56.39±4.27)岁;乙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9~73岁,平均年龄(56.44±4.23)岁,两组资料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所进行的研究通过医院伦理会批准。纳入标准:所有研究对象经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确诊为前交通动脉瘤,所有患者同意进行研究。排除标准:合并有阿尔海默茨病的患者。
1.2 方法 甲组采用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保持仰卧位,头部抬高,侧身偏30°,头部下斜约15°,在皮肤中线3cm处开始手术,直至颧弓上3cm,耳前1cm处,剖开头皮显露处眶上缘和颧弓前部,解剖脑池,放出脑脊液,在夹闭动脉瘤后进行吲哚箐造影检查,确保无误后缝合硬脑膜结束手术。乙组采用经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同甲组体位后,在耳屏前1cm处颧弓,垂直颧弓至颞线处弧形转至内前处做切口,切至发迹中线处,开始同甲组相同手术操作。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情况。观察患者在手术前和手术12周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两组数据,计数资料率(%)、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检验、t检验,在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 甲组手术时间(2.29±0.46)h、手术切口长度(9.28±1.17)cm及术中出血量(90.24±10.31)ml均优于乙组(3.25±0.62)h、(13.95±2.85)cm、(189.64±15.37)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GOS评分 甲组0~3分有6例(17.14%),4~5分有29例(82.86%),乙组0~3分有9例(25.71%),4~5分有26例(74.29%),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前交通动脉瘤作为常见的颅内动脉瘤,容易因破裂出血出现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因此,需要进行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1]。常用的动脉瘤夹闭术通常选择从翼点入路实施手术,虽然能够较为安全的夹闭破裂动脉瘤,但是切口较大,需要充分分离颞肌,对于颞肌损伤大,需要开颅骨瓣面积大,手术相对需要时间久,脑组织无效暴露时间长[2]。而在翼点入路基础上发展出的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相较而言,手术切口相对较小,不需要磨除蝶骨嵴,通过脑外间隙就可达到病变区,不达颧弓,对颞浅动脉和面神经分支影响较小[3]。通过翼点入路和眶上外侧入路在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中研究结果也表明,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及术中出血量均较小,GOS评分比较没有差异,表明眶上外侧入路能达到翼点入路预后效果。相关研究表明,从眶上外侧入路实施动脉瘤夹闭术可以避免术后出现颞肌萎缩、前额感觉障碍症状,同时,可降低颅内感染、脑脊液泄漏的发生率[4]。
综上所述,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实施动脉瘤夹闭术均能起到较好的手术效果,但是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切口、时间及出血量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