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周忠志,黄新宇,侯铖宇,王科,贺琳钦,刘慧,叶润芃,谢晓烨,侯倩△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3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云南 昆明;4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创新部,北京)
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心、肝、脾、肾、肺、胃、肠、膀胱等均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只有五脏六腑疏通畅达、通降正常,才能发挥生理功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一旦五脏六腑出现不通的情况则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以通为用”来论述五脏六腑与疾病的关系有重大意义。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中医学认为通者,顺也,疏通之义。《素问·经脉》:“夫百病之生,皆因郁塞痞滞,凝结不通。”临床上郁、结、聚、瘀、痹、痞、满、凝等病症皆由“不通”所致,依据以通为用的总治则,创立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汗法使表通;下法使里通;吐法使上焦通;清法使邪火通;消法使阴阳气血通;温法使凝闭经脉通;补法使经隧气血津液通。治法多变,但皆归一个“通”字[1]。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宜藏而不宜散,《内经》以“藏而不泻”、“满而不实”概括之。然“五脏不通,则死矣。”《金匮要略》亦论述“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故认为五脏需疏通畅达,才能将精微物质运输至全身,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进而发挥其用,故五脏应以通为用、以通为治。《内经灵枢·本脏》云“六腑者,所以传化水谷行津液也”,六腑的基本生理功能是传化水谷津液,《类证治裁·内景综要》云“六腑传化不藏,实而不能满,故以通为补焉”,六腑气机不利,通降失常,以致积滞内停,引发各种病机为“不通”的病证,故六腑应以通为用,以降为和。综上所述,五脏六腑皆需“以通为用”。
西医学中论述心是心血管系统中的动力器,心脏泵血功能正常保障血液循环通畅,从而使人体组织和细胞的物质交换能够正常进行,进而维持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若心输送血液不通畅,则心脏、躯体四肢便失去了营养,可导致冠心病心绞痛、血管血栓等疾病的出现,临床上表现为心前区阵发性压榨性疼痛、心悸等。
在临床上中医的心脉痹阻证,与西医所述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基本一致。西医常采用阿司匹林等药物,但长期服用会产生耐药性且易出现副作用[2]。中医根据辩证选用益气活血化瘀、温通心阳、化痰通络等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李丹丹等学者经研究发现化瘀通冠止痛方对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3]。但有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可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贾长键等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非常明显的成效[4]。
西医学中论述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也是体内物质代谢的枢纽。肝不通导致肝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消化功能异常、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出血等。
中医中的肝失疏泄与西医所讲的黄疸、病毒性肝炎、肝淤血等的临床表现基本一致,病机多为肝胆气机不通畅、气血生化失通利、痰浊内生。故临床上多将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雷贝拉唑、克拉霉素等与肝胃百合汤联合使用疏通肝气,治疗消化性溃疡肝郁气滞证,李擎虎等学者经临床研究发现此法治疗效果较好[5]。
西医学中论述脾为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和参与人体的各种免疫反应。血管和淋巴管穿脾而过,若脾内血管和淋巴管发生淤堵,则脾的各项生理功能将难以正常运行。如其他组织恶性肿瘤细胞经淋巴管转移到脾可使其淋巴管不通,临床上表现为左上腹疼痛、腹部包块、发热等,临床上针对单一脾脏转移的恶性肿瘤,在切除原发灶的同时,可同时切脾达到根治的目的。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脾切除术已成为脾切除的首选术式及标准方法[6]。
西医学中论述肺为呼吸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将外界的氧气吸入人体并使其扩散进入静脉血,同时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可扩散入肺泡内并通过肺的呼吸运动将其排出体外。若肺泡内炎症渗出、支气管阻塞、肺内血管栓塞,则肺的气体交换功能将无法正常进行。
西医的支气管阻塞、肺血管栓塞与中医肺气不通的临床表现基本一致,都是肺道及肺气不通畅所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在临床上,邱艺俊等经研究发现肺栓塞患者可采用抗凝药物肝素、华法林、阿替普酶等与清热活血方治疗,证明中西医结合在肺栓塞上有较好的疗效。
西医学中论述肾是人体泌尿系统的重要组成器官,通过肾小球、肾小管等结构单位,发挥其泌尿、内分泌等功能,从而维持机体的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若肾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导致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等得不到及时排泄,导致水盐和酸碱平衡紊乱,故肾脏只有保持“通性”才能维持人体的稳态平衡。
中医在临床上的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等,与西医所述水钠潴留、肾性水肿的临床表现基本一致。翟庆宏等学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大剂量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加强的松、潘生丁、消炎痛等与肾病消水汤联合使用通利了水道,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并已收获明显的成效。
综上所述,不通则病生,故临床治疗常以“以通为用”为总治则[7,8]。
《素问·五脏别论》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在中医学中,胆主贮藏和排泄胆汁,其排出的胆汁可辅助脾胃的纳运功能;胃能受纳腐熟水谷形成食糜,并将之排入小肠;小肠主液、接收食糜并在脾气的协助下泌别清浊,清者输布全身,浊者降至大肠和膀胱;大肠主津向下传导糟粕,形成粪便;膀胱贮藏排泄尿液;三焦则负责通行全身津液和元气。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故通为常,满则病,六腑需保持通畅才能实现其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是人体内重要脏器,在发挥其化生和贮藏精微物质、传化水谷津液功能时与各器官的通畅密切相关。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其共同生理功能为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其主要生理功能为受纳腐熟水谷、运化精微、泌别清浊、传导糟粕,而三焦则是人体津液代谢的通道。只有五脏六腑疏通畅达、通降正常,方可发挥其生理功能,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若五脏六腑“不通”,必将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以通为用”观念在看待正常五脏六腑时极其重要,在治疗五脏六腑相关疾病时,也具有重大意义。希望本文能为临床上运用“以通为用”理论治疗五脏六腑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