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476600)梁慧丽 李树仙
后循环缺血是由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低血压等因素引起的脑血管疾病,多表现为眩晕、肢体无力、头晕等症状,若未及时处理,易合并脑梗死,增加诊治难度。长春西汀则可通过减轻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痉挛,改善大脑微循环血量,加快血流速度,增加大脑微循环血量,从而缓解眩晕、头晕等临床症状[1]。本研究将倍他司汀、长春西汀联合用于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以分析其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2月我院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77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39)、B组(n=38)。A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40~78岁,平均(53.44±2.79)岁;眩晕程度:11例轻度,15例中度,13例重度;合并疾病:15例高血压,10例高脂血症,13例糖尿病;B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41~79岁,平均(54.18±1.86)岁;眩晕程度:10例轻度,18例中度,10例重度;合并疾病:12例高血压,11例高脂血症,17例糖尿病。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选取标准 纳入:行头颅CT、MRI等检查,结合临床体征、症状确诊;伴有不同程度耳鸣、行走不稳、眩晕、肢体无力、视物旋转、头晕等症状;患者与家属自愿签署知晓同意书;排除:本研究相关药物不耐受者;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者;耳源性眩晕者;良性位置性眩晕者;凝血功能障碍者。
1.3 方法 两组接受抑制血小板聚集、降糖、纠正酸碱失衡及水电解质失衡、控制血压及血脂等常规治疗。B组予以倍他司汀(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4221),静脉滴注500ml倍他司汀+250ml0.9%氯化钠溶液,1次/d;A组予以倍他司汀+长春西汀(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090),倍他司汀用法用量如B组,静脉滴注30mg长春西汀+250ml氯化钠溶液(浓度为0.9%),1次/d。两组持续治疗7d。
1.4 疗效评价 根据眩晕程度改善情况评估治疗效果。经治疗眩晕程度降低至0级为治愈;经治疗眩晕程度降低至1级为好转;经治疗眩晕程度仍处于2~3级为无效。将好转率、治愈率计入总有效率。
1.5 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效果;两组不良反应,如头痛、恶心、食欲不振。
1.6 统计学 通过SPSS20.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效果 与B组(73.68%)比较,A组治疗总有效率(94.87%)较高(P<0.05)。
2.2 不良反应 A组出现头痛、食欲不振各2例,恶心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2%(5/39);B组头痛3例,恶心、食欲不振各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42%(7/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8,P=0.498)。
眩晕是后循环缺血主要临床症状,发生率达98%[2]。既往临床多采取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其可选择性作用于组胺H1受体,调节前庭功能及脑部微循环,增加内耳血流量、脑血流量,发挥抗眩晕作用[3]。同时还具有以下优势:可通过抑制儿茶酚胺收缩血管作用,降低动脉压;可加快细胞外液吸收,减轻淋巴内水肿;可阻碍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起到改善脑微循环的目的。
本研究显示,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有效率为73.68%,该结果提示倍他司汀在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中具有一定优势,但仍需提升。近些年有学者研究报道,长春西汀可通过改善内耳血液循环、眼底血液循环等途径,起到消除眩晕的目的。本研究显示,A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组(P<0.05),可见在倍他司汀治疗基础上辅以长春西汀,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此外,本研究还发现,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说明两者联合应用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具有较高安全性。
综上所述,循环缺血眩晕患者采用长春西汀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