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郏县妇幼保健院(467100)冯朝伟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1月~2018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70例低位隐睾患儿纳入研究,随机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各35例,甲组年龄1~4岁,平均年龄(2.08±0.45)岁;单侧21例,双侧14例。乙组年龄1~5岁,平均年龄(2.11±0.41)岁;单侧22例,双侧13例。两组患儿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纳入标准:经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隐睾;年龄≥1岁;无手术治疗史。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功能紊乱;先天性心脏病;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凝血功能紊乱;免疫功能障碍;入组前接受促性腺激素治疗。
1.2 手术方法 甲组经腹股沟和阴囊双切口行睾丸下降固定术治疗:患儿取仰卧位,垫高臀部,双腿外展,行静脉全身麻醉,麻醉起效后碘伏消毒术区。在耻骨结节与髂前上棘连线中点上方2.0cm处作2.0~3.0cm的横切口,充分显露腹股沟前壁,并用止血钳向两侧牵拉,找到睾丸和精索后切断睾丸引带,松解精索后分离、高位结扎鞘状突。精索游离后沿腹股沟钝性分离至阴囊底部,切开阴囊,分离皮下组织直至可容纳睾丸。切开肉膜囊后将睾丸引入阴囊,保证精索无张力后,固定肉膜囊与睾丸脏层鞘膜后逐层缝合。乙组行单纯阴囊切口微创睾丸固定术治疗:麻醉方式与甲组一致,麻醉起效后向上牵拉阴茎并固定,于阴囊中缝做1.5cm切口,切开并分离皮下组织,术中使用电凝止血。推挤睾丸,寻找睾丸鞘膜囊,牵引后对周围脂肪、纤维索带行锐性分离至外环口,稍牵引后继续向上分离1~2cm。自腹股沟外环向上钝性分离1~2cm。打开鞘膜囊,提出睾丸,探查患儿睾丸、附睾大小,明确输精管走向;对睾丸鞘膜囊鞘状突开放者行高位双层结扎,闭锁者行松解处理。扩张阴囊袋直至可容纳睾丸;将睾丸放入扩张阴囊袋至底部肉膜外,注意避免精索血管扭曲,术后使用可吸收线缝合固定,皮内缝合阴囊皮纹切口。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Excel进行数据分析,定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定性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1 两组患儿围手术期观察指标水平比较 乙组手术时间(36.72±3.95)min、术中出血量(4.71±0.84)mL、切口长度(1.86±0.27)cm、住院时间(5.50±0.39)d等围手术期观察指标水平均低于甲组(48.31±4.31)min、(5.31±1.08)mL、(2.73±0.35)cm、(6.16±0.45)d,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乙组术后出现睾丸回缩2例,鞘膜积液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57%(3/35);甲组术后出现睾丸回缩3例,切口血肿、鞘膜积液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5/35),乙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5,P=0.452)。
随着近些年微创外科理念的快速发展,单纯阴囊切口微创手术也受到越来越多泌尿外科医生的关注,相较于传统术式该术仅在阴囊部位做一个切口,无需打开腹股沟管,可有效减轻手术创伤,且术后切口较小,患儿家属对手术效果满意程度较高[1][2]。
此次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上述两种手术方案治疗小儿低位隐睾临床疗效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单纯阴囊切口微创睾丸固定术治疗的乙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观察指标水平均低于接受双切口睾丸下降固定术的甲组(P<0.05),说明单纯阴囊切口微创手术在降低手术创伤、加快患儿术后康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虽然乙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甲组,但组间差异并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单纯阴囊切口微创睾丸固定术治疗低位隐睾的临床疗效较佳,可有效降低手术创伤,加快患儿术后康复,可作为临床首选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