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学
(龙井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吉林 龙井)
小儿桡骨头半脱位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儿童损伤,5岁以下幼儿为好发人群,也可见于较小的学龄期儿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诊治的要求也渐高,且目前大多数家庭还是以独生子女为主,使家长对待儿童疾病比以往更加谨慎,对医生的诊疗技术要求也更高。本人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间共诊治56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1一般资料
小儿桡骨头半脱位患儿共56例,其中男孩40例,女孩16例,年龄2~5岁,平均3岁,左侧30例,右侧26例。受伤原因:前臂被动牵拉者25例,跌倒者21例,不明原因者10例。
1.2发病原因
常见于双手牵拉幼儿腕部及走路中跌倒,或穿衣服时由袖口牵拉幼儿腕部,或在床上翻滚时身体将上肢压在身下等外力造成,由于患儿肘关节伸直位时腕部受到纵向牵拉或当穿衣或行走时跌倒,幼儿的前臂在旋前位被成人用力向上提拉,即可造成桡骨头半脱位。桡骨头的解剖特点、关节囊松弛、受伤时前臂的体位,关节腔内负压增大、外力作用等是引起桡骨头半脱位的主要因素。
1.3临床表现与诊断
患儿哭闹不止,肘关节无明显肿胀,无明显畸形,患肢肘关节屈伸活动、前臂旋转活动立刻受限,患儿不肯用该手取物,拒绝他人触摸肘部,患侧桡骨头处有明显压痛,患侧肩关节、腕关节活动正常,部分x线可发现桡骨小头与肱骨小头间隙增宽,根据前臂被动牵拉或肘部外伤史,前臂活动受限表现,结合x线检查排出骨折,即可明确诊断。
1.4治疗方法与疗效
全部患儿均在门诊不用麻醉情况下徒手整复复位,患儿由家长抱住坐好,伸出患肢,肘关节微屈,术者面向患儿,以右侧为例,术者右手握住患儿腕部,左手拇指于肘中部向外、向后捏压脱出之桡骨头,同时用右手向下适当用力牵拉,使前臂旋后,然后屈肘,可听到轻微的入臼声,患儿可主动屈肘取物,即复位成功。前臂胸前位悬吊固定3~5天,并嘱咐家长不要牵拉患儿前臂,以免复发。按此手法一次性复位成功48例,再次复位,成功5例,3例患儿不能配合,次日复位成功。
1.5病案举例
例1 张某,男性,3岁半,其父亲拉其左手行走时不慎跌倒,患儿哭诉左肘部疼痛,并拒绝使用患肢,亦怕别人触动,不肯屈肘、举臂。患儿被家属送到xxx医院骨科诊疗,当班医生给予肘关节拍片检查,x线检查未发现左肘关节脱位及左上肢骨折,诊断为左肘部软组织牵拉伤,不需任何治疗,待其慢慢康复。2天后,家属带患儿到我院诊治,患儿诉左肘部疼痛,拒绝使用患肢,亦怕别人触动。查体见左肘关节呈半屈曲位,前臂稍内旋,不肯屈肘、举臂,桡骨头处有明显压痛。诊断为左侧桡骨头半脱位,给予手法复位治疗,复位后,左肘部疼痛消失,左肘关节能主动屈伸,活动正常。
例2 李某,女性,2岁零7个月,其母亲在为其穿毛衣时,牵拉患儿右手用力过猛,患儿哭诉右肘部疼痛,不能屈伸,家属带患儿到xxx医院骨科诊疗,当班医生给予患儿右肘关节正侧位拍片检查,未发现脱位及骨折,初诊为右肘部软组织牵拉伤,嘱家属带患儿回家休养治疗。次日家属带患儿到我院诊疗,患儿诉右肘部疼痛,不能屈伸。查体:右肘关节呈半屈曲位,前臂内旋,不能主动屈肘、举臂,桡骨头处有明显压痛,诊断为右桡骨头半脱位,给予手法复位治疗,复位后,右肘部疼痛立即消失,肘关节屈伸活动正常,能举臂。
2.1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分三个方面,①解剖学方面的因素,因5岁以下儿童的肘关节未发育成形,幼儿的桡骨头还未发育像成人那样的圆球状桡骨头,桡骨头及其颈部的直径几乎相等,环状韧带较松弛,像一个纤维膜,当肘部被牵拉时有部分环状韧带夹在肱桡关节间隙中所致。②小儿肘关节囊前部及环状韧带松弛,当突然牵拉前臂时肱桡关节间隙加大,关节内负压骤增,肘关节囊及环状韧带被吸入关节内而发生嵌顿所致。③当肘关节处于伸直位受牵拉时桡骨头从围绕其周围的环状韧带中向下滑脱,由于肱二头肌的收缩,将桡骨头拉向前方,形成桡骨头向前内侧半脱位。
2.2桡骨头半脱位的主要表现为屈肘及前臂旋后受限,但有时患儿主诉腕部疼痛,本组病例中17.8%(10/56)的患儿属于该情况,系因半脱位后桡骨向远侧移位,下尺桡关节受到牵拉所致,故出现腕部疼痛时亦应考虑可能有桡骨头半脱位的可能性,另外在本组病例中37.5%(21/56),桡骨头半脱位在x线上显影正常,有的医师对本病的解剖特点及发病机制认识不足,往往误诊为肘关节软组织损伤及挫伤,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还需注意排除肘关节内骨折,如肱骨髁上骨折、尺骨鹰嘴骨折等。
2.3患儿多为1-3岁,在检查和治疗上无法积极配合,面对患儿的抗拒心理,术者可除去白大衣,用身边的小物件如碳素笔,钥匙等逗引患儿,使其分散注意力,并且产生亲切感,待患儿消除恐惧心理后再手法复位,桡骨头半脱位一般手法复位都可达到目的,尚无报告需要手术治疗者。但手法复位仍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则,依次复位不成功,造成脱位关节囊局部肿胀、疼痛,患儿不能配合,使再次复位更加困难,复位方法均强调屈肘,旋转前臂,纵向挤压桡骨头。我们体会到,在复位困难或者脱位程度严重的患者,环状韧带的远侧可能也夹在桡骨头与肱骨小头之间,上述操作肯定会使复位困难,甚至不能达到复位的目的,我们通过旋前牵引腕部,重现脱位机制,使桡骨头达到环状韧带平面,同时使夹在肱桡关节中的环状韧带牵出,固定在桡骨头,放松旋后前臂及屈肘关节,可使桡骨头顺利进入环状韧带内,即复位。个别复位困难者,反复几次,均能达到复位目的。小儿桡骨头半脱位复位成功的关键是:前臂旋前牵引,挤压桡骨头,再旋后前臂屈肘,最后反复旋转前臂,简言之:旋前、牵引、挤压桡骨头、放松、旋后、屈肘,复位时手法操作要协调,在整复过程中不但要求术者有牢固的解剖学基础,手摸心会中辨别异常正常,而且要掌握患儿心理,耐心细致,循序渐进,果断整复,为了判断是否复位,可在听到“咔嚓”声之后,再将前臂屈伸数次,若已复位,患儿一般不再哭闹,同时,患儿可用该手持物高举过头,也可用该手摸对侧肩部等都是已复位的佐证,有些患儿因恐惧而不敢自行活动前臂,这时术者需注意观察被动检查患儿的面部表情来辅助判断是否复位,复位成功后用三角巾悬吊前臂3天以促进软组织的愈合,并嘱咐家长不要用力牵拉儿童前臂,特别是给儿童穿衣服时要注意,本病诊断不难,治疗方法简便,预后良好,幼儿时期虽有一次或多次半脱位,但长大后无肘关节的任何畸形或功能障碍,不留任何后遗症,该病有复发倾向,必须加强宣传教育,要引起医务人员及儿童家长的重视,以免发生小儿桡骨头半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