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是由于体内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导致全身新陈代谢率降低为特征的内分泌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甲减症状和心脏的异常改变,如心包积液、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等。该病起病隐匿,部分人以心血管并发症为首发症状,研究表明,甲状腺机能减退患者的心脏受损率高达70%~80%[1],临床上易漏诊和误诊。甲减性心脏病的根本治疗是补充甲状腺激素,一般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加剂量,直至维持甲状腺功能于正常。
马某某,男,35岁,因反复心悸、心慌5年,伴胸闷加重2月余就诊。患者5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心悸,心慌,于高原某地二甲医院就诊,给予改善心功能药物治疗,效差,5年间上述症状反复发作,一直未给予系统诊疗;2019年1月前因劳累后上述症状再次加重,伴四肢及颜面部水肿,2019年3月25日于当地省心血管病专科医院行心脏彩超示:左室增大,左室收缩功能减低,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左室心包积液(少中量),后再次到当地二甲医院继续治疗,门诊以“扩张性心肌病”收入院。入院查体:T:36.1℃ P:74次/分 R:18次/分 BP:102/68次/分 神志清,精神较差,颜面部水肿。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四肢非凹陷性水肿。行ECG示:窦性心律;肢体导联低电压;Q-T间期延长;广泛ST-T低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心肌四项、N-末端脑钠肽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示:心包积液;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心脏彩超示:心肌增厚;心包腔积液。给予营养心肌、利尿及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山东省第三批援青医疗队专家查房,观察患者表情呆滞、反应迟钝、声音嘶哑,舌胖大有齿痕,再次追溯病史,患者自述平素易外感,起初患病时还伴活动能力下降,动则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并且上述症状一直存在,考虑心包积液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减退所致,给予甲功五项及甲状腺彩超检查,甲功五项:T3 0.27 ng/mL↓,T4 0.9ug/dl↓,FT3 1.21pg/mL↓,FT4 0.32ng/dl↓,TSH >可测出值。甲状腺彩超示:甲状腺、双侧颈部淋巴结未见明显异常。修正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治疗上左甲状腺素钠片25ug qd,缓慢递增至50ug qd,改善甲状腺功能,半月后出院时症状明显减轻,复查心脏彩超示:房室腔内径正常,室壁厚度正常,心包腔积液(少量)。半年后复查甲功五项及心脏彩超,结果恢复正常。
甲减性心脏病的发病率较低,临床医生缺乏对本病的认识,诊断时会片面重视专科系统症状,仅凭患者主诉症状、影像学诊断及几项阳性指标即作出心脏病的诊断。该患者主诉为心悸、心慌、胸闷,心脏彩超示左心室扩大便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忽略了患者早期出现的活动能力下降,动则乏力,食欲减退等可能为甲减多样性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造成误诊。扩张型心肌病的预后极差,确诊后5年死亡率可达50%,心脏彩超早期可见左心室扩大,后期各心腔均有扩大,常合并有二尖瓣和三尖瓣反流、肺动脉高压;甲减性心脏病心脏彩超除心脏扩大,大多数可伴有心包积液,患者心室肌增厚率增加,心肌回声呈颗粒样增粗,可区别于室壁变薄的扩张型心肌病。且甲减造成的心脏病变是非特异性的,行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心脏扩大、心肌肥厚及心包积液均会逐渐好转消失,最后可恢复正常。
综上,临床诊断中应提高诊断意识,重视病史的价值,甲减症状变化多样,遇到原因不明的心脏扩大的患者就诊时,除了相关检验检查,还应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观察是否存在表情呆滞、反应迟钝、颜面或眼睑水肿、皮肤干燥、脱皮屑、跟腱反射时间延长等甲减非特异性的表现,仔细追问病史,及时检验甲功,尽早做出正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