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多发病,肝脏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起源于肝脏的上皮或间叶组织,前者称为原发性肝癌,是我国高发、危害极大的恶性肿瘤,后者称为肉瘤,与原发性肝癌相比较较为少见。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肝癌患者人数约为30万人,约占全球新发肝癌人数的50%左右。该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纳差、乏力等,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就会导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衰竭、肝癌破裂出血,严重时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肝癌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该疾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与病毒性感染、霉变食物污染、肝硬化等存在密切关系。此外,原发性肝癌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常导致患者无法及时发现,从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间。
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应当遵循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通过腹部彩超可较好地检出此类疾病。此外,CT、磁共振等影像学技术均可提高该类疾病的检出率。因此,日常生活中应当及时进行健康体检,从而较好地对相关疾病进行防治。对于确诊的肝癌患者,首选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因手术治疗是唯一根除肿瘤的治疗方法。
在术前应当对患者行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等检查,通过检查可进一步掌握患者肝脏肿瘤的相关情况,促使医生可较好地为患者制定相关手术方法,促使手术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此外,相关检查还可及时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手术禁忌症,以此降低手术的风险。并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制定相关用药方案,并嘱咐患者在术前6 h需要禁食。
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肝癌患者面对相关手术时,存在紧张、恐惧等不良思想,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从而对临床治疗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患者的心理护理必不可少。在手术前,护理人员应当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及掌握患者的思想状况,如发现患者存在不良情绪时,护理人员应当及时进行干预,从而较好地引导患者的不良情绪,促使患者较好地配合治疗,从而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患者个人营养状态较好,可有效提高患者手术的耐受力,进一步确保手术的成功,此外,良好的营养状态还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恢复速度,从而促使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因此,在围术期应当为患者制定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膳食食谱,指导患者尽量选取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从而有效地加强患者的营养状态。
在术后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以及掌握患者当前的思想状况,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从而拉近护患关系,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对于患者术后留置的引流管,应当做好标记,妥善固定,并为患者及家属讲解引流管的目的以及相关注意事项,促使患者及其家属可较好地协助管理,促使管道通畅,并定期观察引流管的情况。在更换引流袋时,护理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需观察切口的渗血情况。
据长期临床观察发现,患者在术后易出现发热、胃肠道症状、出血、肾功能损伤、腹痛、肝功能损害、尿潴留、感染等并发症,临床中应当谨慎处理,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并发症,应当仔细处理,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以此改善患者的不良症状,较好的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最大程度地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