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建霞 陶森林 曹志阳
粮稳则天下安。盐城市是江苏省唯一产粮超百亿斤、农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城市,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400万亩左右,年粮食产量140亿斤左右,粮食产量占全省20%以上,稳居全省第一。今年以来,盐城市以农业大市的责任担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保粮食能源安全”等“六保”要求,着力开展“生态大粮仓、盐城好大米”“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等行动,挖潜能、扩产能、延长产业链,进一步筑牢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用夏粮丰产丰收的实际工作成效,得到了省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批示。截至6月中旬,全市夏粮完成进仓入库,比常年提前近10天。据农情调度分析显示,全市夏粮面积665.5万亩、总产262.4万吨,分别较上年增7万亩、10.9万吨,其中小麦612万亩、总产245.1万吨,分别较上年增5.1万亩、10.3万吨,实现面积、单产、总产、效益四超上年,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夏收会战圆满成功。
一是强化组织推进。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市、县长分级负责制。党政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积极推动以水稻为重点的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落实“米袋子”“菜篮子”,充分发挥粮食大市“压舱石”作用。今年以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部署,建立粮食安全责任制联席会议制度及其考核办,推进部门职责和综合措施落实。印发了《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粮食稳产增效的通知》,全面分解落实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召开了全市粮食和生猪生产保供会议,进一步具体部署稳住全市粮食和生猪生产保供基本盘工作。
二是明确工作任务。市政府将粮食生产纳入全市综合考核体系。全市按照“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不得少于上年”的目标要求,逐级分解落实到镇村、到作物,今年全市落实粮食面积1479万亩、产量140亿斤,其中水稻610万亩,超额落实省政府下达的的目标任务,较上年增加5万亩。
三是加大政策资金投入。盐城启动实施农业补贴“三合一”改革,对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每亩补贴120元;在国家水稻最低保护价下调的情况下,对20亩以上种植户补贴100元-120元/亩,调动和保护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同时,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对全市年产量10亿斤以上的7个产粮大县全面试行水稻收入保险,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2019年,盐城市投入1.63亿元推进土地综合整治,1844.68万元用于农业水价改革、精准补贴、节水奖励,中央财政产粮大县奖补资金投入粮食产业发展的达67%。下达稻谷补贴生产资金9381.52万元;下达市本级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2.33亿元。通过建立共同担保基金、向省农发行申请贷款等方式累计争取粮食购销贷款38.41亿元。
坚持“粮头食尾”,注重稻头米尾,做优做强稻米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
一是以功能区和保护区建设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全市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713.35万亩。沿海地区大力发展优质迟熟中粳稻、优质弱筋麦,积极引导籽粒玉米改种青贮玉米,示范推广稻渔、稻鸭共作等高效模式;里下河地区主攻优质食味稻米、专用红皮麦,重点打造粮食全产业链和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积极推进“味稻小镇”建设;淮北地区大力发展优质中熟中粳稻、优质强筋麦,适当发展鲜食玉米,发展“四青作物”等特粮特经。
二是以粮食园区建设为重点,做大产业规模。全市在粮食主产区打造了射阳海河、东台五烈、大丰华丰、盐都七星农场、阜宁郭墅等8个粮食产业园区,建成了上海光明米业在建湖的万亩产销一体的优质水稻示范基地等96个,总规模达180万亩,打造了“滨海县五汛镇”“响水县大有镇”和“阜宁县郭墅镇”3家“味稻小镇”。目前全市20亩以上水稻规模经营者达2.5万多户、总面积达270多万亩,加上国有农场,水稻规模经营比重达到60%以上。
三是以龙头企业培育为重点,延长产业链条。引进培育中粮集团、光明食品集团等一批资金雄厚、销售畅通、带动能力强的粮食龙头企业,通过“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品牌”的形式,实现产加销一条龙发展。全市稻米类规模农业产业化企业有479个,建成的稻米类农业产业化联合体6个。2019年,全市新办规模农业龙头企业110个,其中与粮食相关的有25个,亿元以上有7个。
四是加强与上海等长三角大市场对接,提升优质粮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建立绿色优质粮油品牌宣传发布机制、对接展示展销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在上海建成的13家综合性农产品配送中心作用,加大“生态大粮仓、盐城好粮油”产销推介力度,切实提升市优质粮食在上海等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以“盐之有味”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积极发展现有知名品牌优势。全市6个区域大米被认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射阳大米”“阜宁大米”“建湖大米”为中国驰名商标。“射阳大米”品牌价值超185亿元,年销售总额60多亿元。
以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示范创建为抓手,全面强化技术与装备集成、推广和运用建设,切实提高科技贡献率。
一是坚持绿色发展,加强技术与装备集成。扎实开展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普及良种良机良法,努力挖掘粮食产能。支持市内骨干农机企业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悦达智能农装有限公司实现20至260马力拖拉机系列化,云马农机公司自主研发的水稻育秧播种机填补国内空白。协同建立稻麦周年高效全程机械化模式,集成示范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水稻精量穴直播、稻茬麦少免耕等一批绿色优质高效、全程机械化新技术。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9%以上,建成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完善10个粮食作物新品种安全性测试基地。持续开展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全市农机综合水平达86%,小麦、水稻耕种收三大环节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95.67%、94.52%。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应用面积338.6万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60%以上,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建设34个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23.8万千瓦,各类农机具总量达到97.8万多台,居全省第一。
二是优化服务指导,完善技术与装备推广。整合市、县、镇三级农技队伍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组织开展产业导师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活动。紧紧围绕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大环节”,突出水稻机插、粮食烘干、高效植保等三大短板发展重点,抓好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技术和装备,大力推广土壤深松、精量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水稻机插秧、秸秆粉碎还田、高效机械化植保等新技术新机具,着力推广镇麦168、扬麦23号、宁麦13号等专用麦、南粳9108、宁粳7号等食味稻米等优质良种。在滨海、响水、射阳、大丰等地安装智能监测设备568台,实现深松智能监测全覆盖。积极争取植保无人机试点支持,推广无人飞防作业服务,累计飞防作业面积117万亩。悦达智能农业装备有限公司联合上海农场建设2万亩智慧农场,探索实行智能化管理、无人驾驶操作农机试验示范。
三是聚焦规模经营,强化技术与装备运用。加强与全市九大百亿元级产业、十大精品产业和50个万亩特色基地以及183个现代农业园区的跟进配套,重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推动农业产业科技合作、推进农业园区科技提升、服务经济薄弱村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专业服务,全面推进联耕联种,加快稻麦产区适度规模经营步伐,大力发展商品化集中育秧、农机收种作业、高效植保统防统治等各类专业化服务。今年专用麦规模产业化基地比例达一半以上,落实优良食味稻米360万亩,比重达60%左右。
一是稳住基本农田底线,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确保全市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少于1081.3万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713.35万亩。强化“土地整治+”理念,有序推进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建设,今年将增加耕地面积6万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土地等要素资源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优势主体集中,推动“小田”变“大田”,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组织实施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提高耕地质量。
二是坚持高质量建设,夯实“藏粮于地”基础。全面推行工程招标制和项目监理制,在全省率先开展一体化智能泵站技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试点和实施第三方质量检测制度,大力开展土地平整、村庄河塘整治和田间基础设施配套等建设,项目投资总量和建设规模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项目资金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截至2019年底,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884.17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71.55%。2020年全市计划建设62.2万亩,投资11.3亿元,高标准农田占比将达到76.6%。
三是坚持高效率统筹,发挥资金最大效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主渠道和杠杆作用,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原则,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建湖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推进模式,共组织40个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34万亩,财政投入4.94亿元。市属银宝集团通过银行贷款融资9.96亿元,从去年起通过3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每年建设10个现代化连锁农场、高标准农田50万亩。“十三五”期间,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入产粮大县占总规模的97.2%。
一是发挥国家一类口岸的优势,推进粮食物流园区建设。江苏黄海(大丰港)粮食物流产业园规划投资30亿元,已完成投资21.9亿元,仓储容量达130.3万吨。目前已有上海光明集团海丰米业、瑞丰谷物等重点企业,上海良友投资3.1亿元建设的泰和(大丰)食品有限公司30万吨仓储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市银宝集团投资3亿元建设年加工30万吨稻谷项目已经签约。射阳大米产业园总仓储规模达20.15万吨,初步形成了集育秧、种植、仓储、加工、销售、物流、农资服务、科研等一、二、三产业全面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
二是落实粮油应急保障网络建设,推进粮食保供稳定。结合本市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应急保障供应网点。全市确定粮食应急配送中心11家、粮油应急加工企业28家、应急供应网点157家。
三是健全粮食质量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增强应对粮食安全的处置能力。监测范围覆盖全市9个县(市、区)61个乡镇120个自然村。注重加强与应急保障企业沟通,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预警系统,及时准确掌握粮油企业加工产能、库存数量、市场消费量以及价格变化等情况,保证疫情防控期间粮油供货充足、价格平稳、市场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