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佩雯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文化水平也不断在进步,人们对于日常文化娱乐活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我国目前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正处于创新发展的时期,近年来,随着人们艺术审美水平的提升,群众对于文化活动的偏好已经由单一化发展为多样化,这就提高了音乐舞蹈创作工作的难度。群众艺术中的音乐舞蹈创作不仅要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还应该满足“三贴近”的创作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促进我国群众文化的发展。本文将从群众舞蹈创作实现“三贴近”的意义、当前群众舞蹈创作发展的限制因素以及群众舞蹈实现“三贴近”的实践应用三个方面进行相关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群众舞蹈创作;“三贴近”;实践应用
引言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基层群众的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群众对于文化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多的群众选择将日常娱乐活动投身于群众舞蹈的学习和娱乐中去,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发展,人们对于舞蹈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同时也对音乐舞蹈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音乐舞蹈创作应该坚持“三贴近”的理念,合理选择舞蹈创作的主题,不断提升基层群众的艺术创作意识,提升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满足现代人们对于基层文化活动的需求,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
一、群眾舞蹈创作实现“三贴近”的意义
音乐舞蹈创作能够提升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质量,同时促进社会主流文化体系的形成,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群众交流,建立和谐的关系,相互促进其群众文化的发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小部分地区群众文化发展程度较为落后,要想对其群众文化舞蹈的形式进行创新,就应该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去,吸取大众的意见借助音乐舞蹈创作的方法对群众文化体系进行完善与加强。对于一些基层群众来说,音乐舞蹈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较大,很难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此时就需要提升创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表达方式,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三贴近”原则的主要内容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以及贴近群众,“三贴近”的原则是我国文化宣传工作的指导,同时也促进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首先,贴近实际和贴近生活就是应该在文化创作的过程中立足于国家发展的基本情况,从实际出发进行文艺工作的部署与安排,同时还应该根据实际发展的情况检验文艺作品的质量与效果。同时,在创作内容以及题材选择方面,创作人员应该深入人们的实际生活,使得创作出的舞蹈文化作品能够反映最真实的人民生活情况,还能够起到服务于人的效果。其次就是贴近群众,指的是文艺作品应该能够充分体现群众的意愿,满足群众的真实需求,能够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文艺作品表达出群众的心声。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而舞蹈也经过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影响,进而成为了我国典型的文艺形式之一,能够反映出我国劳动人民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并通过情感升华的形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群众舞蹈创作中坚持“三贴近”原则能够体现出文化的先进性,同时还能够提升舞蹈创作的水平与质量,得到更多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二、限制群众舞蹈创作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创作门类受限
对于基层群众来说,他们在开展音乐舞蹈创作时会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比如创作题材的局限就会对创作者的创作兴趣产生影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基层群众在进行创作时主要针对小说以及诗歌等门类,对于音乐舞蹈创作领域的涉猎不深。尽管艺术门类之间存在一定的共通性,但是很多群创作者只是专攻其中一项,在创作门类方面存在限制。
(二)创作人才缺乏
通过大量的创作案例调查分析能够发现,我国基层群众音乐舞蹈创作中还存在创作人才缺乏的问题,参与舞蹈训练以及表演的群众人数众多,但是能够进行音乐舞蹈创作的基层人员却寥寥无几。以某次基层群众音乐创作为例,在场参与的人员基本上都是在校艺术教师,尽管作家协会的群众具有较强的创作能力以及深厚的文字功底,然而由于创作的门类不同,此类创作者在进行音乐舞蹈创作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导致很多创作者都不愿意参与到音乐舞蹈作品的创作中[1]。
(三)创作经费受限
开展基层群众的音乐舞动创作活动对于经费的要求较高,因为一个好的舞蹈作品不仅会涉及到前期的音乐选择与创作,还会涉及到后期的服化道以及舞台问题,这就需要更多的活动经费才能够完成一个舞蹈节目。对于基层文化组织单位而言,提供持续且大量的经费支持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受到经费的制约,音乐舞蹈创作活动开展受限。
三、群众舞蹈创作实现“三贴近”的实践应用
(一)合理选题
1.满足“三贴近”原则以及群众文化需求
群众创作人员在进行选题以及创作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参与群众艺术舞蹈表演的人的实际情况,他们大多为普通的基层群众,并不具备专业的舞蹈能力,也没有舞蹈学习的背景,只是将舞蹈活动作为茶余饭后的娱乐与健身活动,并不会针对舞蹈花费太多的时间进行专业培训,因此很多群众在参与群众文化舞蹈的过程中会出现学习能力低下、肢体动作不协调的问题。在舞蹈编导的过程中,创作人员就应该关注群众的真实需求以及发展特性,采用与专业舞蹈不同的编排方式进行创作,在具体舞蹈动作的设计上都需要考虑到基层群众的特点,不能脱离群众进行创作,尽量贴合群众的要求。编导在进行创作之前应该增进对当地基层群众生活背景以及知识水平的了解,根据群众的审美水平进行舞蹈创作。同时,编导人员在进行舞蹈动作设计时应该注意减少复杂动作,降低舞蹈技巧,提高舞蹈的参与性。最后,创作人员在进行舞蹈的排演之前应该对群众演员的舞蹈素养进行调查和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表达的技巧,联系实际情况对群众进行指导[2]。
2.贴近现实,体现社会时代特征
群众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群众艺术舞蹈必须能够反映我国社会时代发展的特征。这就要求编导人员在进行舞蹈创作选材时合理选择舞蹈主题,选用对群众具有积极引导和激励作用的题材,充分反映出我国群众的时代风貌。再通过合理的舞蹈编排将以上元素都应用在舞蹈创作中,促进我国群众文化的发展。比如广东省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经济发展机会,接受了大量务工人员的流入,这就导致了留守家庭的相关问题。群众舞蹈创作人员可以紧扣这样的社会热点,创作相关的少儿舞蹈《流动娃》以及《爸妈我想你》这样包含深情的舞蹈作品,在创作中体现出流动儿童以及留守儿童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渴盼亲情的内心世界。
(二)盘活日用品道具
在群众舞蹈的创作过程中,创作人员还应该将日用品转化为舞蹈道具,这样附加道具的巧妙使用也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合理的布景与道具使用能够提升群众舞蹈表演的效果,起到装饰舞台以及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作用,同时还能够促进舞蹈作品情感以及主旨的表达,使得整个舞蹈作品更加完整和生动。舞蹈的布景与道具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根据舞台的风格以及大小在道具选择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编导人员应该充分考虑群众舞蹈的风格以及舞台的效果合理选择舞台道具,突出舞蹈作品情感的表达[3]。比如群众舞蹈《选村官》中使用的道具就是农村家庭中最常见的小板凳,创作人员在板凳中添加了一个“正”字,这样不仅能够服务于舞蹈内容,同时还具有象征性的特点。这个小板凳在舞蹈中不仅能够作为使用的凳子,同时还能够作为投票的计票板,体现出了人民群众对于民主选举的积极参与感以及建设社会公正的期盼。
(三)开发群众文化素材
舞蹈创作在进行群众舞蹈创作时应该充分考虑群众文化的特点,不断开发群众文化素材,加深自己对群众文化的理解,并基于这种理解对群众文化素材进行合理的构思。因为群众文化的主题是人民群众,因此在舞蹈编排时应该增强作品的亲切感,使舞蹈形象更加亲民化,才得到更多群众对于作品的认同以及参与。比如,编导人员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具有民俗特色的元素,如闽南的
茶花灯舞、云南的孔雀舞、东北秧歌等,通过民俗风情的展示拉近舞蹈作品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最后,群众文化舞蹈的风格应该遵循通俗易懂的创作原则,充分融入当地的风土民情,使得舞蹈更加贴近当地群众,提升舞蹈作品的群众基础[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群众舞蹈的创作对于群众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编导人员应该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从群众出发,综合考虑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实现舞蹈作品的优化,促进我国群众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晓晓. 群众舞蹈创作实现\"三贴近\"的实践探索[J].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18, 000(009):196.
[2]向锋. 基层文化館群众舞蹈的编排创作浅谈[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 2(012):P.59-60.
[3]王梓仲. 新时期群众舞蹈创作的思考[J]. 戏剧之家, 2019, 313(13):152.
[4]陈瑶. 群众文化舞蹈创作与编导思路分析[J]. 区域治理, 2018, 000(030):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