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萍
摘要:本文首先浅谈中国梦历史背景,其次,探究中国梦深刻的思想内涵,,“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今时代相结合的产物,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最后,笔者会提出自己对中国梦的哲学解读。
关键词:中国梦;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哲学解读
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党的十九大上,习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梦”,如今,我们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一、中国梦提出的历史背景
“中国梦”的提出绝对不是一朝一夕提出来的,这是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多少爱国人士和有志青年抛头颅洒热血共同追求的目标。自从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就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就面临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这100多年的抗争,是党带领中华儿女,不畏艰险前行,由此才开启了中国梦的新篇章。到如今,中国已经走进了新时代,这时候提出“中国梦”是应有之义,因为我国虽然一直在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一直没有明确的提出来,现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的提出是正当行时,因为中国不仅有复兴的想法,也逐渐具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实力。
二、中国梦的思想内涵
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又系统阐发这一思想,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
中国梦是国家之梦,正如十九大中提出的,我们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之上,争取能在 2050年之前建成富强民主的文明的和谐的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先是要有强劲的经济实力,中国现在虽然已经成为了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GDP还是远远的落后于世界上先进国家,我们不应满足现状,应该继续追求经济的平稳增长,只有经济增长,我们才有底气和自信。其次,国家之梦还应具有强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和国防实力,我们应该把握中国的话语权,努力发出中国声音和传播中国文化。中国梦是民族之梦。民族振兴是党自成立以来不断追寻不断探索的目标。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我们也经历了千辛万苦,我们要让中华民族以昂扬的姿態伫立于世界民族的舞台上,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人民之梦,是人民的幸福梦。中国梦的实现主体是人民,造福的对象也是人民。因此,中国梦其实是国家的梦、是民族的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
三、中国梦的哲学解读
1、“中国梦”是自身辩证否定的结果
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事物都有肯定的一方与否定的一方。一事物要想获得突破,必须着眼于根本矛盾,完成其由肯定到否定、最后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趋势。
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在实践过程中对民族复兴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辩证过程。“独立富强梦”实现了民族独立,这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但是,由于后期出现了一系列左错误,社会建设出现波折动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吸取了经验教训,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提出了“小康社会梦”。“小康社会梦”否定了前者的不合理因素,是民族复兴梦第一次飞跃。总书记提出三位一体的“中国梦”,以满足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民族复兴梦增添了新的科学内容,充分考虑人民幸福,实现了否定之否定发展。“中国梦”不仅与传统复兴梦同源同旨,在更高的层次上完成了两次辩证否定。
2、“中国梦”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体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冲突。其中,前者起决定作用。两对矛盾相互运动变化,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要想实现中国梦,就必须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并且还要注意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当前,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为笔者国实现复兴之梦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政治保障,创造了国际环境。笔者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立足于此的“中国梦”更具有美好性与先进性。“中国梦”体现了笔者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又反作用于笔者国生产的完善与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