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曲巴
【摘 要】在现如今养殖条件下,牦牛巴氏杆菌病已经严重危害到牦牛养殖的发展。笔者结合实际,介绍了牦牛巴氏杆菌病的主要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诊断,并针对其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牦牛;巴氏杆菌病;病原;流行特点
引言
牦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也有溶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以败血症和组织器官的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常以高热、肺炎、急性胃肠炎及内脏器官广泛出血为特征。牛巴氏杆菌病是常见的一种牛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多见于秋末、春初,一般为散发或呈小范围暴发性流行。但此病多数为急性经过,若不能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会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此病的发生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是天气处于剧变、冷热交替、闷热、潮湿、多雨的气候时易发病。该病多为散发性,该致病菌存在于病畜的全身各组织、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中,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牛群中发生巴氏杆菌病时,往往查不出传染源,大都认为牛在发病前就已经带菌。牛在不卫生的环境下饲养,如牛圈通风不畅、闷热、潮湿、拥挤、气候剧变、寒冷、饲料霉变、过度劳累、发生寄生虫病、营养不良等诱因而导致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时,病菌即可侵入牛体,经淋巴液而入血液,发生内源性传染。病牛有毒力的病菌会随其排泄物、分泌物不断排出,从而污染了饲料、饮水、用具和外界环境,经消化道而传染给健康牛,也可由咳嗽、喷嚏排出病菌,通過飞沫经呼吸道而传染,吸血性昆虫的叮咬以及皮肤、黏膜伤口均可引起传染。
1.牦牛巴氏杆菌病的病原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细小、两端钝圆的球状短杆菌,多散在、不能运动、不形成芽胞,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用碱性美染色染血片或脏器涂片,呈两极浓染,故又称两极杆菌,两极浓染之染色特性具诊断意义。该菌抵抗舟弱,在干燥空气中仅存活2~3d,在血液、排泄物或分泌物中可生存6~10d,但在腐败尸体中可存活1~6月,阳光直射下数分钟死亡,高温立即死亡,一般消毒液均能杀死,对磺胺、土霉素敏感。
2.牦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本病遍布全世界,各种畜禽均可发病。本菌为条件病原菌,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呼吸道,与宿主呈共栖状态。当牛饲养在不卫生的环境中,因感受风寒、过度疲劳、饥饿等因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该菌乘虚侵入体内,经淋巴液入血液引起败血症。该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其次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亦有经皮肤伤口或蚊蝇叮咬而感染的。该病常年可发生,在气温变化大、阴湿寒冷时更易发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发生。
3.牦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1)最急性型表现为突然抽搐、全身肌肉发抖、震颤、流口水、呻吟、吼叫,经10~20min死亡。
(2)急性型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丧失、反刍停止、鼻干燥、眼结膜潮红、咳嗽不止,有时鼻流泡沫鼻液,流口水、呻吟、腹式呼吸、肌肉发抖,粪便初为褐色粥样,后期为水样含有黏液,气泡和血有恶臭味。
4.牦牛巴氏杆菌病的病理变化
败血型牛出败主要呈全身性急性败血症变化和咽喉部急性炎性水肿。病牛尸检可见咽喉部、下颌间、颈部与胸前皮下发生明显的凹陷性水肿,手按时会出现压痕;有时舌体水肿肿大并伸出口腔,切开水肿部会流出微混浊的淡黄色液体;上呼吸道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胃肠呈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颌下、咽背与纵隔淋巴结呈急性浆液出血性炎;全身浆膜与黏膜出血。肺炎型牛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和浆液纤维索性胸膜炎,肺组织颜色从暗红、炭红到灰白,切面呈大理石样景象,随病变发展,在肝变区内可见到干燥、坚实、易碎的瓿黄色坏死灶,个别坏死灶周围还可见到结缔组织形成的包囊,胸腔积聚大量有絮状纤维素的浆液。此外,该病变还常伴有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腹膜炎。
5.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症状和病变可对该病变作出诊断,其病理诊断要点为:败血型常见多发性出血及咽喉部水肿;肺炎型常见纤维素性肺炎与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牛出败与炭疽及气肿疽区别参见本节炭疽病之诊断。
6.牦牛巴氏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
(1)取病死牛肝脏触片,经瑞氏染色,镜检发现大量的两端浓染的小球杆菌,初步诊断为牛巴氏杆菌病。
(2)将病料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上,置于37℃环境中培养24 h,发现有较小的不溶血的灰白色露珠样黏稠菌落,涂片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将其移植进行纯培养,然后进行生化反应,结果该杆菌能产生靛基质,M.R.试验和V—P试验均为阴性,能发酵葡萄糖和蔗糖,产酸不产气,不能发酵乳糖、麦芽糖和棉实糖,石蕊牛乳呈中性。
(3)将病料与生理盐水制成10倍稀释悬液,用0.2~0. ml接种于小白鼠的皮下或腹腔,接种后2~5d死亡,用其肝、脾作触片、染色、镜检,可检出巴氏杆菌。
7.牦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治
对发病牛群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对假定健康牛立即注射牛巴氏杆菌灭活苗(即:牛出血性败血症氢氧化铝疫苗),剂量按100kg体重以下皮下注射4 ml,100 kg体重以上皮下注射6ml;对病情严重的牛,静脉注射磺胺嘧啶钠注射液1~1.5 ml/kg体重,每日2次,连续注射3~5d,肌肉注射青霉素3万IU/kg体重,每日3次,连用3~5d。或肌肉注射链霉素2萬IU/kg体重,每日3次,连用3d。采取上述措施后,其余牛再没有发生死亡,该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贵州省畜牧学校主编,家畜传染病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第二版,1995,5:109--111
[2]张建岳,实用兽医临床大全,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第一版,1993,12.37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