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地方发出倡议:使用公筷、公勺。得益于疫情的倒逼,这些倡议受到较多关注,并且在不少地方有效践行。不只是餐桌上的文明,还有公共场所的文明、旅游文明、遵守疫情监控举措以及禁止滥食野生动物等等,都被加以强调。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被摆上了公共文明“大桌面”的“小细节”,能否随着疫情态势的向好而不再被遗忘?
某种程度上,疫情防控恰是一次提升公共文明的有利契机,值得公众和相关政府部门借机凝聚共识、祭出有力行动。
倡议公筷行动,小事不小。从之前公布的疫情案例可知,多起病例源于家庭聚集或外出聚餐。普遍流行的“共食制”,为病毒传播制造了机会。因此,北京、上海、杭州、温州、衢州、嘉兴多地都发出了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纷纷打响“舌尖上的防疫战”。公筷不止可以防范新冠肺炎病毒,科学文明的餐桌礼仪还可以防止幽门螺旋杆菌、疱疹病毒、上呼吸道感染等多种传染病的交叉感染,同时也有利于控制饮食量、均衡营养。
形成文明新风尚,除了每个人主动提升自己的认识,离不开管理上的创新和推动。前几年,北京提出夏天要让“膀爷”穿上衣服,上海规定当街马路不准晾晒衣物被褥,杭州提出斑马线前“车让人”,对于各地文明程度提升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公共文明是多维度的。除了餐饮文明、旅游文明,还有法治文明。这次疫情,还让我们更加体会到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疫情之初,并非每个人都能自觉配合疫情监控举措。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多数人都能严格按照要求测体温、自我隔离。这是公民法治文明的提升。今后,如果我们能把这种规则意识保持下去,无疑将大大降低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
此次公筷行动与其说是“舌尖上的防疫戰”,不如说是“文明风尚的防疫战”。这次疫情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我们的日常习惯和规则意识,如果能抓住契机塑造新的文明风尚、新的行为规范,把坏事变成好事,无疑是一种收获和进步。
(摘自《钱江晚报》 本文作者:逯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