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计算能力如何提高,學生的计算兴趣如何培养”等一系列的计算问题一直是很多老师的困惑。当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错误时,“粗心”往往成为公认的合理解释,却很少有人去思考导致错误的根本原因,如计算的习惯、思维的定势、能力的差异等问题。笔者曾调查过一些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其中不少学生认为,“计算虽然简单,但总会出错,每天重复地练计算又会觉得很无聊。”如果能让计算摆脱“无聊”,让学生爱上计算那将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本文结合《物尽其用》一课,尝试着将小学四年级的整数乘、除法与数学游戏相结合,试图打造小学数学趣味性课堂,使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计算的能力,让孩子们更快乐地学习。
关键词:数学游戏;物尽其用;学习兴趣;计算能力;
如果把数学课堂比喻为一场旅行,那么学生们就要融入“风景”,而最好的融入便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样的“潜入”和“润物”中,数学活动对学生的滋养和浸润不可或缺。数学游戏无疑是其中比较有效果的数学活动。
数学游戏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数字游戏,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极大 的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的致命弱点,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最新的脑科学研究表明,应该让左脑和右脑同时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把教学游戏融入课堂是有效且重要的教学策略,游戏的挑战性、未知性、反馈及时性、连贯性和时间限制性,可以加速大脑的发育过程。本文结合“物尽其用”一课,尝试着将小学四年级的整数乘、除法计算练习与数学游戏相结合,试图打造小学数学趣味性课堂,使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计算的能力,让孩子们更快乐地学习。
一、创设游戏情境,唤醒参与兴趣
教师的新课导入能否使学生产生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用游戏元素导入新课,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为后面的有效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游戏策略,发展思维能力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当学生兴趣浓厚之时,教师趁热打铁,一步步将学生引入课堂。增强学生活力,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能大大增加学习的效果。所谓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
学生在自主探究游戏规律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持着一切智力活动。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开展小学数学游戏活动,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在合作互动活动中探索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在动手实践中摸索出一些规律与经验。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由教师讲授向自主学习转变。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数学课堂中也越来越受重视。因此,在有了一些基本经验之后,教师开始逐步放手,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到更多的策略,促进同伴间的相交流与学习。
师:“如果要尽可能多的用掉卡片,只拼乘法算式行不行?请跟你的组员说一说你的想法,再将你们的想法整合一下作小组汇报。”
小组汇报:
小组一:“我们组认为都拼乘法算式不行,因为如果都拼乘法算式,虽然可以把数字卡片都用完,但是除法算式和省略号就会剩下来,所以可以拼一些除法算式,就可以把除号用掉,如15÷3=5,但是这个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太小,用掉的卡片就不够多,所以我们改成了159÷3=33,这样还不是最佳策略,因为卡片中有‘……所以我们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把算式改成154÷3=51……1,如果用这样的算式就可以同时用上除号和省略号,和乘号比起来可能用掉更多的运算符号。”
小组二:“我们组选择用综合算式,有乘也有除,就可以把乘除号一起用掉。如:84×56÷4=1176,但是这样还不够,还不能用掉省略号,所以最好的策略是拼乘除混合并且有余数的算式,比如这个算式中把4改成3算式变成84×56÷5=940……4,如果都拼这样的算式,就可以把运算符号都用掉。”
……
从全班到小组,同学们在讨论与交流中层层推理,由最初的一步计算演变成两步甚至更为复杂的算式。在计算方面,也由最简单的一位数乘除法到多位数的乘除混合运算,推理出游戏策略的同时也巩固了计算的方法,激发了对计算的兴趣。
三、体验游戏过程,掌握思想方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在做中学”的教学理论,他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 教师要遵循发现和探究的原则,千方百计激起学生学习知识、发现和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培养其主动参与的习惯。
游戏策略若是仅仅停留在“说”这一步,那就如同纸上谈兵。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思想方法。数学大师陈省身说过“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花了很多时间学数学,但我们其实只是学会了计算,而不是数学。”数学学习让我们去解决数学问题,是为了掌握更多数学知识,掌握各种各样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假如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忽视方法的积聚,疏忽数学解题反思等等,做数学题自然而然就变成无用的“刷题”,甚至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想要学好数学,不能靠简单的记忆背诵,而是需要具备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
学生在汇报中,得出了两个策略——用有余数的除法和综合算式可以尽可能多的用掉数字卡片和运算符号。讨论到这里,很多学生都觉得这个游戏很简单,跃跃欲试。接着,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一套卡片和一张记录单让同学们独自尝试游戏。
在接下来的10分钟独立完成的过程中,同学们一会儿对自己的成果沾沾自喜,一会儿又眉头锁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一个算式都是与众不同,每一次调试就是一次计算,每一次失败都是全新的领悟。
万能卡的出现再次将课堂推到高潮,同学们都想得到这张赋有超能力的万能卡,虽然课堂即将结束,但同学们对游戏的热情丝毫未减。
整个实践环节,学生通过自主实践,自主探究又摸索出了一些游戏策略,如“0和1的妙用”、“数字不是越大越好”、“算式不是越长越好”等等。短短的十分钟是学生不断尝试又不断推翻自己的过程,是不断计算与验算的过程;在汇报与交流中,是大家的智慧不断碰撞,不断完善游戏策略的过程,是教学层层递进,水到渠成的过程。
四、揭示游戏主题,分享收获体会
数学教育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生活与数学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活动选材、活动过程中也应尽可能帖近学生生活,活动结果回归生活,从而真正做到数学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师:“同学们,这节课到此已接近尾声,你们想给这个游戏取个什么名字呢?老师把它叫做‘物尽其用,你们觉得合适吗?”
板书出示:“物尽其用”
学生说说自己对“物尽其用”的理解:
“我们在拼算式时要尽可能用完每一张卡片。”
“我们要充分利用每一张卡片,不能乱用,才能完成游戏目标。”
“给你多少卡片就要用完,不浪费。”
师:“如果在生活中,我们怎么理解物尽其用呢?”
“不浪费东西,不浪费粮食。”
“要节约用水。”
“让每一样物品都合理利用,充分利用。比如:衣服小了可以捐给有需要的人。”
“也可以把不用的纸盒卖掉,回收再利用。”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地球给了我们丰富的物质资源,但是如果不合理利用,充分利用的话总会有枯竭的一天。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这节课从一开始通过师生问答互动了解游戏规则,到小组讨论,讨论出一些有用的游戏策略,再到自主实践后发现问题与困难,进而再一次完善策略,最后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从参与的热情与活跃的程度可以看出学生喜欢这样的数学游戏课。虽然整節课看起来似乎都在玩游戏,其实不然,在后来的自主实践中很多学生遇到卡片不够用或剩余的卡片无法再组成算式时,他们开始试着调整前面的算式,在一次次的调试中体会到数字“0”和“1”的妙处,最后万能卡的出现,学生的兴趣再次被唤醒。要很好地完成目标(把所有卡片用完),必须经历很多次的运算,这些计算不是谁强加给他的,而是自主的、发自内心的渴望想急切解决的运算。这就很好的将数学游戏与数学课堂相结合,用数学游戏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整数乘除法的练习。
多一些活动因子,多一些游戏体会,多一些方法策略,也许这三者还不是快乐数学课堂的全部元素,但至少可以为曾经沉闷的数学课堂打开一道“缝隙”。而在这道“缝隙”中,教师的责任就在于“除去尘埃与遮蔽,让光出来”,引领学生沉浸在“光域”中渐行渐远,并得到多方面的锻造、滋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朱怀堂.计算“错误”的化解之道.甘肃省永昌县第一小学(737200)
[3]美国名师游戏教学本土化应用.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4]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解读
作者简介:陈雨妹(1986.07),女,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武汉大学学士学位,高桥金帆实验学校老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