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莉
摘要: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急需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并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 人才。武汉东湖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紧密结合湖北省以及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坚持专业(群)对接产业、课程(模块)对应能力、培养联通就业的原则,与东软集团、文思海辉、 达内科技、奇安信集团等IT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办学,行业的最新技术、发展动向以及社会需求能及时了解和把握,并可反馈到教学中作及时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直接反映IT行业的主流技术和最新发展。
关键词:新工科;计算机类;人才培养
近年来,新工业革命提速、全球化进程深化、新经济发展加快,现代性境遇愈加复杂,要求我国工程教育及时做出回应。学科演进逻辑表明,“新工科”的提出具有歷史必然性。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规模居世界第一位,新时代背景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对一流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系统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意义重大、势在必行,是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新工科背景下交叉学科建设,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及学院实际情况,调整学科结构,强化多学科间的横向交叉和融合,着力培育学科增长点,突破学科边界,在传统专业基础设置了物联网工程、网络空间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交叉学科类的新专业,成立了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实现了计算机与通信、电子、数学、管理、法律、教育、统计学等学科的交叉,真正实现了“更灵活、更宽广、跨学科”交叉融合教育。
武汉东湖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紧密结合湖北省以及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坚持专业(群)对接产业、课程(模块)对应能力、培养联通就业的原则,与东软集团、文思海辉、 达内科技、奇安信集团等IT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办学,行业的最新技术、发展动向以及社会需求能及时了解和把握,并可反馈到教学中作及时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直接反映IT行业的主流技术和最新发展。同时设计了多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实行了按需动态调整机制,突破了僵化、刚性的教学模式,针对企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
(1)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
充分发挥高校、企业、政府协同育人新机制,发挥高校与行业企业的互补优势,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活动,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将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目标界定为“八个共同”(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研制培养方案、共同完善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建设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使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院紧紧围绕高素质工程人才培养,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加强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需求的紧密接,保证每个专业至少开设5门企业微课程。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求课程必须吸收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反映新政策、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推行案例教学和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实践教学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0%,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中80%以上设置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2)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结合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并在对行业各个职业岗位所需关键技术能力、职业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基础上,采用针对高校的“项目驱动式”高端实训教材,全程引入项目开发案例,侧重于以项目实践来贯穿整体内容,在开发过程中穿插软件开发技巧与知识,在实战环境中掌握实用技能,重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各个行业项目经验积累。
(3)校企协同双师双能队伍建设
选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深入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专业技能培训,丰富教师的现场工程经验。近三年来,学院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先后选派了12位青年教师到企业全职工作一年,积累实践经验,了解行业发展态势。同时从文思海辉、东软集团、达内科技等企业聘请了30多人次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显著提高。
(4)多措并举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校企协同,校企双方共同编制实验实训实习的大纲和计划,共同管理和指导实验实训实习过程,共同评价学生的实验实训实习成绩。从总体上将实践教学划分为实验、实训和实习三大模块。加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强化课程设计环节。明确划分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环节。搭建大实训体系,形成“教学一实习一小实训一大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四大体系。进一步细化实验实训实习内容和目标要求,所有实验实训实习项目均须编制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制订具体的考核评价指标和标准。
(5)项目驱动创新本科教学方法
计算机科学学院教学改革过程中采用国际上先进的“项目驱动式”(Project-Driven)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课堂说教式的授课方式,加强企业环境和真实项目的应用,精讲多练,实行个性化教育,增强学生适应企业和解决综合技术问题的能力。
(6)科研项目、学科竞赛为牵引
通过不同学科背景的高水平教研团队为指导教师队伍,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实践平台,在实践项目和一体化的工程设计训练中,使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参与其中,培养学生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团队协作能力与运用多学科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支持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项目,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竞赛激励机制。
武汉东湖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结合学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定位和转型发展要求,人才培养以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为关键,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以协同育人为基础,有效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构建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受到专项训练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方案。
参考文献
[1]新工科背景下教学建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国会议 ,2020(10)
[2]新工科视野下高职机电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探,发明与创新,2020(10)
[3]大数据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法探讨,中国会议,2020(10)
[4]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农家参谋,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