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秋辉 龚计晨
摘 要 针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混合模式的技术保障人员培训方案,确保在培训过程中做到保障技能的全面性和技术更新迭代的及时性,同时注重培训工作的延续性和针对性,为今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保障人员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混合培训模式;混合式学习;信息化设备;技术保障人员;三通两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9-0006-03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受到广泛关注,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1]。纵观河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从小范围实验试点到逐步大力普及,在广大教育界同仁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下,河北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落后的局面。目前,河北省拥有各类教学用计算机70余万台,计算机教室两万余间,多媒体教学已经常态化。
2 研究背景
从2003年起,随着国家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河北省进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快车道,教育信息化设备数据显著上升。2012年9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自此,在“三通两平台”建设的推动下,河北省再次掀起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高潮。得益于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河北省教育信息化软硬件水平均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备成为每一所学校的标配,计算机、校园网、多媒体教室、智能实验室、无线校园覆盖、智慧校园等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出现在中小学校园。
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在信息化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和应用等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部分信息化基础设施因使用、维护不当而无法使用,甚至出现毁坏、提前报废的情况。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应用水平较低,尤其是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保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较低。因此,在技术更新迭代迅速的今天,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保障人员设备维护技能培训的力度,不断提高技术保障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而确保信息化基础设施正常运转,是攻破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壁垒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做好培训工作的前提是充分摸排基层技术保障人员的组成和能力水平,明确培训目标并制订可行的培训计划,方能确保培训效果,达到培训目的。调查发现,基层技术保障人员更新缓慢,缺乏专业对口人才,大量新型设备和软件资源的配备与技术人员储备不足形成鲜明对比。同时,技术保障人员来源多样,转岗前专业五花八门,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年齡层次跨度较大,是造成信息化基础设施维护较差的重要原因。一名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好的技术保障人员,能够将本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向新的水平,对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应对基层技术保障人员及时、全面地进行技能培训。同时,由于优秀的技术保障人员随着技能与业务水平的逐步提高,可能会轮岗流动到其他岗位,造成技术保障人员的缺失,故而基层学校对技术保障人员的需求是长期且不间断的,保证培训的层次性、延续性和体系化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另一重要前提。
综合以上培训要求,基于混合模式构建一个适用于各类人员的基层信息化技术保障人员培训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意义,对提高全省教育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混合模式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保障人员培训体系,确保信息化设施保障技能的全面性和技术更新迭代的及时性,同时注重培训工作的延续性和针对性,为今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保障人员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一种新思路。
3 混合培训模式
混合培训模式源于混合式学习模式(Blended Lear-ning)[2]。混合式学习是人们对网络学习(E-Learning)进行反思后,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中出现的较为流行的一个术语,是把面对面(Face to Face)教学和在线(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有机地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3]。针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人员培训的特殊性,充分利用混合培训模式的先进性,制定合理的培训体系,分层级、分形式、分内容地进行培训,能够优化培训流程、确保培训效果。
混合培训模式的主体是基层信息化设备技术保障人员,培训目标是充分发挥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基层信息化设备技术保障人员主动参与学习,注重理论和实操能力双重培养,达到拓展参训人员知识空间、有效解决参训人员专业困惑的目的。同时,注重培训过程的全流程管理,在制定政策、推广实施、过程性督导检查、全面伴随式评价、学员交流咨询等方面构建全流程管理运作模式,确保培训工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混合培训模式是一种立体化多层次多业务多形式的培训模式,可分为五种培训形式,见图1。
混合培训模式分别为现场手把手培训、网络资源在线培训、提供资源自学培训、集中业务实践培训、交流现场会培训。面向小区域范围进行现场手把手培训,在短时间内进行针对性的精准培训,能够快速提升参训人员的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网络进行面向所有技术保障人员的在线碎片化培训,形式灵活、内容全面,能够全面提升参训人员的技能水平;提供专业设备软件综合配套资源,让参训人员进行自主学习,可使参训人员迅速掌握设备性能,快速转化为设备应用能力;集中时间开展专项业务实践,可根据参训人员层次开展专门的提档培训,提高参训人员业务素养;业务水平的提升需要交流沟通,通过现场交流培训可达到提升参训人员业务水平的目的。
4 混合培训模式应用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和不同水平的受训者选择适宜的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形成立体化综合提高的混合培训模式新形态,辅以不同的培训手段和方式,力求弹性培训,使每一位受训者都能达到预期的培训目标。
现场手把手培训 现场培训分为厂家培训和专家培训。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由设备供应商进行设备交付培训,基层技术保障人员根据供应商提供的设备技术文档等资料,结合供应商现场培训,掌握采购设备的性能和相关维护技术;另一方面,河北省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等相关部门定期组织基层技术服务帮助活动,采购相关设备,组织信息化专家、技术人员、一线高水平教师等现场解决技术应用难题,根据学校使用诉求有针对性地帮助区域或学校解决久拖未解的应用难题。
网络资源在线培训 河北省建成了教育信息化设施维护维修学习平台,学习平台架构见图2。学习内容涵盖政策学习、配备目录、视频学习、驱动下载、工具软件、经验交流、维修记录和技术论坛等八个模块,下设30余个子栏目,及时推送相关教育信息化政策、国家与地方标准,同时整理各级政府与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汇总分类为可检索文档供基层技术保障人员学习。
根据河北省各学科教育装备配备目录中使用的各类设备,学习平台及时整理上传各类设备的供货厂家、设备型号参数、使用文档、技术文档等资料,方便技术保障人员使用。同时,录制各种设备维修、使用和管理短视频课程,按照业务的分布形式,从校园网络、多媒体技术、课件制作、维修技术等多个维度,按照难易程度提供给不同的技术人员检索使用。
整理教育系统专业设备的驱动文档和专门的配套软件作为学校的设备备份使用,分门别类为技术保障人员提供各种网络管理、技术维修、教学应用相关的工具软件、测评软件、业务软件并附带使用教程。
注重技术交流,鼓励基层技术保障人员将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整理并发布共享,为其他技术保障人员维修设备提供范本和参考。以互动交流的形式为基层技术保障人员提供技术探讨平台,分享各地各学校教育信息化使用的经验与教训,为学校信息化发展提供帮助,群策群力解决各类问题。
提供资源自学培训 部分偏远地区学校受限于条件水平,技术保障人员的学习机会很少,应用培训不到位。为解决这个问题,选用提供资源自学培训模式,将有关的培训内容和技术文档刻录为光盘,集成各类软件工具包,并采购万用表、测线仪、电烙铁、网钳、接地电阻测试仪等各种维修工具集中配发给学校。同时将学校所需的软件、资源、维修课程、厂家联系方式等内容配发给学校,便于基层技术保障人员使用。这种培训形式主要在偏远地区使用并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为提高偏远地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提供了巨大帮助。
集中业务实践培训 基层技术保障人员流动较快,定期组织集中业务实践培训,是针对刚转岗和技术水平较低的初级技术保障人员的普及性培训。集中三天左右的时间用于进行真实环境下实际动手操作、拆解维修、安装维护、制造并解决故障,能够使初级技术保障人员尽快掌握设备维护技能,促使初级技术保障人员尽早投入学校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工作中。业务实践培训过程中着重培养有一定技术基础的技术保障人员,定期开展一个星期左右的技术提档培训,使这部分人员成为区县技术保障骨干力量,为区域化的培训和校本培训培养师资。
交流现场会培训 根据信息化应用程度的不同和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情况,定期召开交流现场会。根据学校的特色选定承担任务的学校或区域,利用一天左右的时间进行开放式的参观学习。现场将各种信息化应用展现在参观者的面前,实际的场地应用可带给学习者最直接的感受;辅助以经验交流活动,由多所先进学校介绍不同的应用经验和不同的工作使用模式,为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
5 全流程管理
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保障人员的培训,既要协调各种人力资源、场地资源、网络资源、软硬件资源,还要与各供应商厂家、各级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做好配合,是一个多因素协调的混杂整体。各个环节都需要认真地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宏大的任务,通过制定好的规划与管理模式,进行宏观协调管理、微观督导与评价,最终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推进与提高。因此,培训工作的全流程管理是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装备管理部门要做好培训的管理工作,内容主要有政策的制定和推广实施、过程性督导检查、伴随式评价等内容。
制定政策并推广实施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制定适宜本地区的培训管理政策,做好培训师资、资金渠道、参训人员、考核模式、工作方式和保障措施等的管理工作,形成統一的培训体系;对下级单位进行充分指导,协调各地区人力、物力资源,做好基层技术保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定期进行过程性督导检查 针对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协调专家和各级领导,对培训工作进行过程性督导检查,以帮助解决问题,督促按质按量完成培训任务,让基层技术保障人员的混合培训模式得到认真贯彻和执行,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微调工作模式相关培训内容,完善混合培训模式的理论模型。
全面开展伴随式评价 充分利用总结、报表、维修记录等数据,辅助以设备使用历史记录、操作系统日志和配件备件使用损耗情况等原始信息,开展全面的伴随式评价,将评价具体化。基于设备的日志记录衡量设备的真实使用情况,从设备使用情况衡量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从教师的应用水平衡量技术保障人员的培养效果,让教育信息化技术保障人员切实服务于学校的发展建设。
技术保障人员培训学习与提升是在不断发现问题中逐步提高的,良好的沟通交流是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在培训管理工作中要及时听取各方声音和意见反馈,辅助多种平台和手段,加强交流,及时调整培训策略,引导培训工作健康发展。因此,在基于混合模式的教育信息化技术保障人员培训过程中开展全流程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6 结语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未来发展方向,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保障人员的培训工作关乎教育信息化发展质量,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混合模式的教育信息化技术保障人员培训为基层技术保障人员的业务技能提升提供了重要帮助,同时辅以培训过程的全流程管理,使教育装备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培训效果,适时调整培训策略,为调整政策方向、做好技术保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进而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豆尚夫.浅谈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对策[J].内蒙古教育,2019(9):86-87.
[2]赵兰清.混合培训模式在高校教育技术培训中的行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7):21-23,126.
[3]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