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兴祥
摘 要 从信息化基础建设、数字资源、信息技能、信息化应用、信息素养五个维度进行调查,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现状和取得的成效,归纳出制约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三动”模式策略,为推进区域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多媒体教室;录播室;教育资源平台;教育技术;智慧课堂;优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9-0011-04
1 研究背景
校舍、师资和设备是办学的三大基本条件,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根本,而信息化建设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保障。由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1],且由于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的影响,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也不一样。各地学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能力、教师信息素养等有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地区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怀集县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怀集县位于粤西北地区,地处粤桂湘三省(区)结合部,总面积3574.07平方公里,人口111万人,是肇庆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也是全省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之一。全县现有329所中小学校,其中普通中学29所,小学43所,教学点257个;在校学生146 183人,教师8981人。近年来,怀集县抓住广东省创建教育强县和推进教育现代化强县的机遇,大力推进全县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开创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局面,取得阶段性的成果。虽然怀集县在推动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本课题通过进行调查分析,全面客观地了解怀集县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旨在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具体的建设策略与路径。
2 研究设计
主要目的 分析怀集县信息化发展现状,梳理其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全县乃至全市、全省的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提供经验和启示。
内容与方法 本课题以调查研究为基础,采用问卷、考察、访谈等调研方法收集信息。该课题根据基础建设、数字资源、信息技能、信息素养、信息化应用[2]等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价指标开展调查,分析相关数据,然后提出对策与建议。
样本设计 为确保调查数据真实、详细、准确、有效,本课题组成员深入本地区中小学校实地考察,对部分学校校长、教师进行访谈;同时,选取2019年怀集县“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信息系统”平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课题组设计了《2019年怀集县中小学校信息化现状调查问卷》样本,2019年1月,通过网上“问卷星”平台向全县中小学校下发调查问卷,共回收问卷样本133份,其中有效样本128份,有效率达96.2%。
3 现状调查
信息化基础建设
1)互联网建设发展迅速。调查发现,全县所有中小学校互联网建设快速发展,学校互联网连接实现全覆盖,所有的教学点带宽不低于50兆,农村完全小学带宽达到100兆以上,面上中心小学带宽不低于500兆,实现教学点以上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
2)师生配备专用教学终端普及率较高。教师拥有的专用计算机实现全覆盖。根据调查统计分析,城镇和农村教师教学用计算机普及率达到100%,所有中小学校的师机比达到1:1的水平(教师人手配置一台计算机),其中台式计算机占比为97%,笔记本电脑占比为2%,平板电脑占比为1%。另外,学科教师使用的专用教学终端已经100%联网,比较偏远的农村教学点学校教师计算机也能连上互联网,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生机比达到17:1(每百名学生拥有17台计算机),其中农村小学生机比达到17:1的学校占比为91.2%,完全小学以上学校都按办学规模建设标准配置了专用计算机教室。城镇面上中心小学以上生机比达到17:1的学校占比为96.7%,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小学校学生电脑终端配置中,台式计算机占比80%,平板电脑占比17%,笔记本电脑占比3%。
据调查,全县72所城镇完全小学以上学校都配有一间智慧平板电脑教室,这为学校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3)多媒体教室建设推进高效。根据调查,目前全县中小学校班级普通教室中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比达到99%以上。其中城镇中小学校所有班级均配置了多媒体平台教室,农村小学班级配置的一体机比例达98%且能上网;拥有仅有展示投影功能的多媒体教学平台的班级,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中占比为2%和1%。
4)学校专用录播室配置标准。根据数据平台及研究团队实地考察,全县45所城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配置了一间专用录播教室,其中一个边远乡镇——洽水镇中心小学辖区82%的教学点学校配置了简易录播教室。100%的学校专用录播室配有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并具有网络同步直播教学教研等功能。
对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山区县来说,经过近几年大力实施“创强”和“推现”工程,怀集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调研发现,虽然学校在信息化基础设备上投入很大资金,信息化教学环境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学校教学质量水平并没有隨之水涨船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仍然整体较低。
数字资源
1)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应用情况。调查显示,日常使用的教育资源平台是国家级、省级、市级教育资源平台的学校在全县中小学校中所占比例分别是58%、70%和76%,而日常使用的资源平台是县级平台、校级平台、其他平台的学校分别为32%、13%和11%,仅有7%的学校从未应用过教育资源平台。可见,大部分学校通过上级建设的教育资源平台来开展网络教与学、教研活动,只有少部分学校不够重视,还没有开通应用。
2)常用的数字教育资源的类型情况。在课堂教学中,95.42%的教师常用的数字资源为PPT课件,73.28%的教师使用课例,66.41%的教师使用试题试卷,64.12%的教师使用教学素材,51.15%的教师使用授课与说课视频资源,20.61%的教师使用其他资源。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科教师使用最多的是教学PPT课件。
信息技能
1)教师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有待提高。调查发现,怀集县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不足,55%的教师认为自己会一点儿计算机基本操作;41%的教师认为自己在这方面表现较好,能用、会用;只有4%的教师认为自己应用计算机较为熟练。
2)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技术手段意识不够。调研显示,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态度更加主动的、较主动的、一般的、不主动的比例分别是53%、14%、28%、5%,这些数据表明怀集县中小学校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不够。
当问到“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哪些困难”时,62%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授课模式陈旧,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上;69%的教师认为有待提升教育技术能力;40%的教师认为网络数字教育资源与学科教材并不完全配套;28%的教师认为学校常规教学工作较多,没有充足时间去整合资源备课;9%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在这方面缺乏信息化领导力或意识落后,没有重视开展教师信息技术专题或相关内容的培训。
信息化应用
1)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比例不高。根据课题组调查的128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22.9%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手段辅助的教师比例为90%以上,14.5%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手段辅助的教师比例为80%~90%,21.37%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手段辅助的教师比例为60%~80%,认为在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手段辅助的教师比例约为40%~60%、20%~40%、0~20%的教师占比分别为17.56%、16.03%、7.63%。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学校能够利用信息化辅助教学的教师比例为60%以上。这些数据表明,随着全县中小学校班级多媒体设备的普及(多媒体平台进班级达96%以上),各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学科教师比例还不高,有待进一步开展常态化的信息化教学活动。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情况。调查显示,65%的城镇学校教师认为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方面尝试了一些,但收获并不是很理想;35%的农村学校教师认为学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方面缺少氛围,开展融合创新教学活动较少。可见,农村学校教师在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融合应用与创新方面与城镇学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学校在信息化教学创新应用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信息素养
1)教师对信息技能需求情况。调研显示,84.73%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件制作(如微课制作)是目前教师迫切需要掌握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基本功,74.81%的教师认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师的TPACK能力)是“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应当具有且必须掌握的信息化应用教学能力;72.52%教師认为最需要接受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而学科工具使用、网络搜索及资源获取整合技能和其他的比例分别是67.18%、65.65%、1.53%。可见,目前,怀集县中小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整体水平不高,大部分学校教师还是想通过接受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培训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学需要。
2)教师使用计算机的主要用途。调查发现,使用计算机上课的教师的比例是56%,主要使用计算机备课的教师的比例是25%,主要使用计算机制作课件的教师的比例是19%,把计算机主要用来消遣娱乐的教师从未有过。这说明怀集县中小学校教师使用计算机的普及率较高,学习和工作是教师使用计算机的主要用途。
4 研究结论
综合以上调查和对部分中小学校长、教师进行访谈及对实地调研所获得数据进行的分析,研究团队得出怀集县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基本状况。近年来,怀集县善抓机遇,把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新装备”工程、“创强”和“推现”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出“科学规划、明确目标、增加投入、分步实施”的总体要求,重点是加强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难点是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教学的探索研究。通过多措并举,扎实推进信息化工程建设,目前,全县中小学校基本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实现了信息化建设跨越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在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遇到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教师信息技术储备能力较低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新要求。教师信息技术储备能力(包括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深刻影响着信息环境下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实践证明,教师只有掌握现代教育技能,才能善用、乐用、用好信息技术,才能把信息技术整合或融入课堂教学。调查发现,69%的学校学科教师认为自己的信息技能较差,农村学校教师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较弱,学科工具使用、课件制作能力不高,对资源收集与甄别、整合课堂教学缺乏主动性与有效性。部分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上,如用展示型多媒体、交互型多媒体等设备代替传统黑板,利用PPT替代传统的板书,简单地把电子设备看作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没有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数字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应用。可见,怀集县中小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储备能力较低,有待提升。
教师教育技术有待提高 调研表明,在教师信息素养评价过程中,70%的教师存在对技术教育意识、理论基础与融入技术的学科教学认识不足,融合应用及创新发展的意识更为匮乏,尤其是在乡村学校,由于受学历、年龄因素的影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较低,主要原因如下。
1)当地教师队伍平均年龄偏大,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师老龄化较为严重。全县中小学校教师,小于30岁的教师占比仅有9%,30~39岁的教师占比为36%,40~49岁的教师和50岁以上的教师占比分别为41%、14%。
2)当地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的层次相对较低,受平均学历偏低、年龄趋向老龄化的制约影响,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足,导致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较为薄弱,综合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重视“硬”发展,忽略“软”提质 近年来,怀集县乘“强县及推现”东风,加大基础设备投入。从网络宽带校校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到学科教师计算机全覆盖,再到完小以上学校智慧课堂教室、专用录播室的配置,目前,大部分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得到大幅度改善,成绩显著。同时,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信息化发展不断地深入推进,怀集县逐步暴露出制约教育现代化进展的主要瓶颈问题,就是忽视了“软”实力的提升,导致教育水平整体较低。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还是传统教学,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也未能真正凸显出来[3]。目前,部分学校教师整体素质还处于中下水平,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5 实践策略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发展的不均衡,很大程度上是信息化基础设施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重点是信息化设施建设,难点是如何加快提升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实现“软”实力的提升。根据本地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应用为核心,开展相关主题项目研究活动的实践探索,通过采用“城乡联动、网研互动、优课促动”三位一体化的推进策略,带动山区县基础教育信息化新发展。
城乡联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以怀集县创建信息中心学校为切入点,培育典型示范种子实验校,由种子学校、教师引领、带动区域内其他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通过区域分片(如东、南、西、北区)负责制,按照“一校带多校”的城乡联动模式,通过扶弱促强、以点带面,示范辐射推进,有效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示范辐射。
第一類是偏远山区农村学校,其基础较差,主要培训教师学科基本功及获取网络资源的能力。
第二类是普通农村学校,其基础较薄弱,主要指导及发展教师在原有的计算机基础上制作简单课件的能力。
第三类是县城外的农村学校,其基础较好,主要搞好名师教师发展协作平台。
2)培训计划。采用集训及网络平台培训的教学模式,为辐射学校培养各学科的种子教师,再通过他们达成由几个到一批的培养目标:对基础差的农村学校的教师进行基本功培训(备课、上课、观课、议课等);对基础薄弱的农村学校的教师进行专业成长方面的培训(学习、反思等);对基础好的农村学校的教师进行学科研究方面的培训(指导课题研究、论文撰写)。
优课促动,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独创品牌[4]。课题团队利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项目,在怀集县第一中学开展以优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结合“运用电子白板 助力课堂教学”主题教学教研和培训活动,通过一学年的实践,在生物科组做试点工作,以“课例引领、以点带面、逐步铺开”的策略推进,目前形成了“即时反馈式互动教学+思维导图”模式的高效互动课堂,案例效果显著,并向全县推广应用。在抓培训、促应用过程中强调以下原则。
1)示范引领,逐步推进。发挥优秀学科教师示范引领作用,逐步辐射推广,实现教师全员培训,进而全面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转变学习方式,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2)应用导向,学用结合。既注重理论的学习,又注重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通过强化培训实效,实现学用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的能力。
网研互动,缩小城乡学校数字鸿沟 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实现技术和人、技术和教育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5]。本研究团队借助互联网技术云平台,在偏远乡镇开展同步课堂(双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洽水镇是偏远山区乡镇之一,辖区教学点分散且偏远,适合做试点工作。由该镇中心小学的专用录播室主课堂与教学点分课堂实现远程网上同上一课堂,课中双边师生互动,课后教师网上点评、交流,实现教学教研双向互动,相互促进。
据调查,怀集县城乡、校校之间义务教育阶段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尤其是教学点教师结构性缺编的问题较为突出。为进一步缩小“数字鸿沟”,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下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活动主要采用观摩、经验交流、示范案例研究的方法进行。实践表明,通过活动,既能让边远山区的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又提升了城镇和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活动能有效帮助偏远农村学校(教学点)解决师资不足问题,特别是解决音乐、美术和英语等学科教师短缺的难题,解决开不齐、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
6 结语
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推进过程中,如何快速提升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是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山区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城乡联动、网研互动、优课促动”策略,为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对该模式进行完善和深入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胡永斌,龙陶陶.美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7(3):36-43.
[2]王珠珠,刘雍潜,黄荣怀,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调查研究》报告(下)[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19-30.
[3]林书兵,张倩苇.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的20年研究述评:借鉴、变革与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9):103-110,117.
[4]陈琳,杨英,华璐璐.“十三五”开局之年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新发展:2016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热点新闻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7(2):69-75.
[5]徐晶晶.中、美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比较研究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28-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