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 刘大为
(1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阳 550025,2贵州财经大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贵阳 550025)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重要部署。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近年来,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4%以上,为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保障。2018年小学和初中的完成率分别达到99.3%和97.1%,幼儿园毛入学率提高到81.7%(数据来源:外交部《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2019)》),教育普及程度已经超过全球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从教育公平方面来看,中西部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然而,在看到教育的总体发展取得的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同时,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以及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问题依旧是制约教育公平的主要瓶颈因素,农村基础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对诸多困难亟待解决。
尽管农村地区近年来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农村基础教育在资金投入、学校布局和办学条件方面仍然与城镇存在较大差距。
首先,城乡居民用于教育的投入差距明显。建国以来,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总量不断上升,城乡基础教育发展差距逐年缩小[1]。2014年以来,全国95.3%的县通过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国家评估,教育财政支出的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但作为教育投入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城乡居民自身的教育投入并未缩小,反而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教育投入的基础。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359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21元,前者是后者的2.64倍,在2013年这个数字是2.80,尽管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对值有所降低,但绝对差距却在不断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偏低直接导致用于教育的支出远低于城镇居民。如图1,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娱乐消费支出3328元,农村居民该项支出为1482元,前者为后者的2.2倍,农村居民在教育方面的支出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用于教育方面支出的差距明显小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说明农村居民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比例在总体上高于城镇居民。
图1 2013-2019年城乡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
其次,城乡之间在学校布局上有明显差距。以小学数量为例,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和提高教学质量,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决定公布以后,各地开始逐年合并农村小学,即所谓的“撤点并校”。如图2,农村普通小学数量一路下滑,从2000年的44万余所下降到2013年的14万余所,下降比例超过三分之二;在此期间,城市小学数量在大幅下滑之后的2011年以后有所回升,但学校数量也仅有2000年的八成左右。由于统计数字缺失,无法获取2013年之后的城乡小学数量,但从相关文件里可以看到部分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得以恢复,2017年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约24万所,其中10.7万所为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作为教育体系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乡村教育经历了从“村村办学”到“撤点并校”再到推行“小班小校”的历程。在人口比较集中的村设置完全小学,在地处偏远的村里设置低年级小规模学校,在乡镇设置寄宿制中心学校,满足本地学生寄宿学习需求。从学校布局的政策变化来看,“小班小校”的模式显然更有利于农村儿童就近入学,不断改善的办学条件和师资配备也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学校布局仍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学生和家长仍要在就近入学还是远点但更好的学校之间做出选择,对农村学生来说,是在家长身边成长还是入读寄宿制学校,也是他们不得不比城市学生更早几年就要面对的问题。
图2 2000-2013年城乡普通小学数量变化
表1 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及辅助用房构成
表2 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条件比较
第三,城乡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仍存在明显差距。在义务教育阶段,根据教育部2019年教育统计数据(见表1),初中的教学及辅助用房中,城区有64.44%用作教室,镇区和乡村则有69%左右用作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和语音室的城乡差距不明显,在体育馆一项上镇区和乡村初中远落后于城区初中;小学的教学及辅助用房中,镇区和乡村的体育馆比例也远低于城区小学,尤其是乡村小学的体育馆进展总教学辅助用房的0.7%。从表2可以看出,城乡学校在绿化用地和运动场地的占比都存在差距,绿化用地方面城区学校稍高于镇区和乡村学校,但差距并不明显;运动场地占比方面城区学校明显高于镇区和乡村学校。由于学校规模相差较大,为了比较城乡教学设施差距,按教室数计算各种设施的均值,从结果可以看出,城区学校的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比明显高于镇区和乡村学校,乡村学校和镇区学校之间的差距也非常显著;此外,在计算机数量、教学仪器以及实验设备配置等方面,城区学校均远高于镇区学校和乡村学校,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各种教学设施仍与城镇学校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人力资本差距是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相对于物质资本存量差异和长期以来固有的二元经济结构而言,通过教育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是用更短时间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措施。通常来说,国外研究大多认为相对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在教育上投资的经济回报相对较少,因此对农村居民的教育进行公共补贴主要是基于社会正义之类的非经济基础上才是可行的。讷克斯(1966)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农村居民收入偏低意味着他们将大部分收入用于生活消费而很少用于人力资本等长期投资,人力资本不足导致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下降,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2]。事实上,根据之前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农村居民在教育上投入的比例明显高于城市居民,尽管这其中有相对固定的教育成本影响,但从支出构成来看,农村居民将更多收入用于教育方面还是能体现出农村居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比城镇居民更低。
农村居民在收入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将更多的收入用于教育投资是否是理性选择可以从教育回报率的角度加以分析。教育回报率与家庭收入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并未得到有效证实。如果低收入群体的教育回报率更低,那么教育将被证明是导致收入不平等的一种原因。相反,如果低收入群体的教育回报率更高,教育则可以作为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有效手段。从教育回报率来看,不同时段、不同层次的教育回报率存在差异。李实和丁赛(2003)估计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教育回报率,1990年、1995年和1999年的教育回报率分别为2.5%、4.9%和8.4%[3]。陈晓宇(1998)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的教育收益率为3.59,高中为4.19,中专为6.67,本科为6.58[4]。罗楚亮(2007)的研究证实,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育回报率依次升高[5]。Bandyopadhyay等(2019)基于孟加拉国和印度调查数据的研究表明:除了中高级专业水平外,城市工人的平均终身收入超过了各个教育水平上农村工人的相应状况;而在中高级专业水平上,农村城市的概况差异不是很大[6]。在普通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农村地区的收入高于城市地区。给定教育水平的平均终身收入与文盲的平均终身收入之比,除中等教育水平外,在农村地区,除中等教育水平外,其他所有等级的教育水平均低于城市地区。这证实了一个公认的假设,即“贫穷国家的收入通常在农村部门中比在城市部门中分配得更为平均”。除了在较低的教育水平下,农村和城市地区的轮廓线的斜率都相等,农村工人的收入轮廓线更陡峭。教育水平高于城市工人,这表明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工人的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城市工人。
教育成本是分析教育回报差异的另一个主要方面。教育成本既包括经济投入也包括因选择接受教育而放弃的其他机会成本。仅考虑个人投入,农村居民在经济投入方面远低于城镇居民,而农村由于整体收入水平偏低,选择接受教育所放弃的机会成本也远低于城市居民,因此,即使接受教育后农村居民的收入稍低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教育回报率仍然高于城镇居民。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在个人教育投入、学校布局和办学条件方面均与城市和镇区学校存在较大差异,由于缺乏相关数据,农村学校的师资配备与城镇学校之间的差异并未加以分析,但根据经验推断,师资差距在农村和城镇学校之间的差异可能要比资金和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差距更大。为了促进农村基础教育更好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可以改进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继续加大对农村居民教育投入的补贴力度。农村居民有相对于城镇居民更强的教育投入意愿,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也低于城镇居民,因此在义务教育之外的基础教育中更应该加大对农村居民的补贴力度。通过鼓励农村居民接受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提高收入水平,提升教育回报率。其次,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在学前教育和低年级义务教育阶段尤其要以方便适龄儿童就近入学为前提,不能仅从经济效益的角度上安排农村地区学校布局,加大对小规模学校和农村教学点的教学条件改善力度,鼓励新毕业师范生到小规模学校和农村教学点工作,提高其收入水平,并在职称评审、考核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第三,继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继续提高农村学校的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和语音室建设质量,保证农村学校学生的正常教学需要,加大农村学校体育场馆建设,尽量缩小乡镇学校在体育场馆方面与城市学校的差距。增加农村学校的硬件配备,尤其注意增加教学仪器与实验设备的投入与更新,加大农村学校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力度,提高使用率,确保农村学校学生可以获得与城镇学校相当的教学条件。
通过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各项投入,有利于更好发挥现有财政资金投入效率,引导农村居民更加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以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合理布局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有助于降低农村适龄儿童就读的综合成本,提高农村居民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回报率。通过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助于缩小基础教育毕业生的城乡差距,有助于农村学校毕业生更好更快融入以后的学习与生活。综上所述,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通过适当的资源安排可以增加农村居民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回报率,从而鼓励农村居民接受更多教育,通过人力资本投资的积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乡村振兴并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