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伍炳彩杂病验案3则

2020-12-24 13:26:40曹云胜吴国庆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9期
关键词:口唇厥阴渗液

曹云胜,吴国庆

(1.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7级硕士研究生,江西 南昌;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0 引言

国医大师伍炳彩长期勤于学习,认真临床,细致诊病,其临床疗效为人称赞,现择验案3则,以飨同道。

1 头昏案

胡某,男,32岁。患者因“头昏2月余”于2018年9月21日来诊。2月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咽痛、发热、恶寒、易出汗、头昏等症状,经点滴治疗后咽痛、咳嗽、发热等均好转,但仍有怕冷,易汗出,头昏未见好转。之后寻求中医治疗,患者先后服用柴胡桂枝汤、三仁汤、自拟方(主要为舒肝养血温中之品)、补中益气汤等。服用柴胡桂枝汤后汗出好转,服用三仁汤后病情无明显改变,服用自拟方后出现眼睛干涩眼花,服用补中益气汤后怕冷好转,但头昏一直未见好转。为寻求进一步诊治,特求诊于伍老。现症见:形体偏瘦,头昏伴两侧及巔顶头胀,基本持续1 d,自觉影响思维,白天较重,晚上减轻,睡眠佳时症状减轻。头部稍发紧,以两侧为主。无恶风寒,无身痛,无关节痛,无两胁不适,无耳后少阳经循行处不适感,无口苦,无食后腹胀,无嗳气反酸,无口甜,无口粘。口气较明显,易疲倦,食欲尚可,夜尿2次(被尿憋醒),大便偏干,小便平,睡梦多,夜寐时常觉手臂麻。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淡红,舌苔白厚微黄,脉沉细弦,寸旺。伍老辨为:肝血亏虚,清窍失养。予补肝汤加减:当归10 g、白芍10 g、川芎6 g、熟地 10 g、甘草 6 g、酸枣仁 15 g、木瓜 10 g、赤小豆 10 g、全蝎3 g、刺蒺藜10 g、10剂。回访,服上方诸症基本痊愈。

按:伍老认为患者形体偏瘦,头昏胀以两侧及巔顶为主,休息后减轻,眼睛干涩眼蒙,且患者睡觉时手臂麻,梦多,舌脉象这些都是肝血不足之象。患者出现头昏胀时以两侧明显,为厥阴牵扯少阳,本源仍在厥阴,所谓“邪在半表半里则为少阳,虚则厥阴”[1],故而选用补肝汤加减治疗。该案之补肝汤,出自《医学六要》[2],属滋阴养血之方。然而,当时跟诊伍老的学生们都认为应属湿滞脾胃,这样处方不恰当。患者虽然没有口粘、口甜、食后腹胀、反酸等情况,但患者舌苔明显偏厚,口气明显,怎么能够以补肝汤这种滋腻碍胃之品?结合患者病史以及病人反馈看,说明伍老的处方有效。学生们求教于伍老,伍老指出2点关键:第一,患者虽是因外感起病,但当时已无恶寒身痛,可知患者已经没有风寒表证,所以患者的头昏不是外邪束表造成的。第二,从治疗过程看,患者之前已经服用了很多化湿之品,但头昏一直未见好转;且患者是头昏胀,而不是头重如裹,所以患者虽有湿滞脾胃之证,但并不是以湿滞脾胃为主要矛盾。所以此案主以补肝汤取效。此案有根据舌苔白厚微黄,口气明显,而认定为湿滞脾胃为主要矛盾者;有根据头部稍有发紧感一症而认定为寒邪束表证为主要病机者。通过此案可以看出临床问题的复杂性,必须全面分析病情。

2 狐惑案

匡某,女,23岁。患者因“口唇周围起皮、渗液5月余”于2018年8月10日来诊。患者从2018年3月起口唇周围起皮、渗液,用抗病毒药膏治疗后好转,但随后又复发。后求治于某中医,以泻黄散加白鲜皮、土茯苓等药,服药近1个月,渗液稍有好转,但总体效果不明显。为进一步诊疗,特求诊于伍老。现症见:患者口唇周围起皮、渗液,渗液时伴烧灼感,无疼痛感,夜间有瘙痒感。渗液后粘液在口唇周围结痂,痂退后,复渗液。大便1~2次/d,成形,无挂厕,小便平,纳食、睡眠尚可。月经LMP8月4日,量平,色偏红,少量血块,白带平。咽稍红,上腭少量血丝,舌质淡红,舌体瘦小,舌尖稍红,舌苔白腻稍厚,脉稍弦寸脉浮。伍老辨为脾经湿热内蕴,涉及上焦营分,予银翘马勃散合泻黄散加减:金银花6 g、连翘 6 g、马勃 6 g(布包)、射干 6 g、牛蒡子 6 g、生甘草 5 g、防风6 g、生石膏6 g、焦栀子5 g、藿香10 g、10剂。服前4剂,自觉口唇周围渗水较多,以上口唇明显,至第5剂上口唇恢复至常人,至第8剂,上口唇渗液又复发,下口唇无明显变化。后又自行守上方10剂,服药期间稍好转,但随后又复发如故。

二诊时,伍老又详细问诊:患者从2016年11月时无明显诱因出现肛周湿疹,肛周痒,抓破流水,经使用倍他米松新霉素软膏后,湿疹可以控制,但一直未愈。至2017年11月,患者上眼睑及鼻子起皮脱屑,无渗液,自行擦眼霜后好转。此后,至2018年3月,出现口唇周围起皮、渗水等症,2周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肘关节外侧皮肤渗水、起皮,刻下症见:患者形体瘦小,语声略促,口唇周围渗液,不渗液则开裂,结痂,干燥,起皮。平素习惯性饮温水,偏怯寒,易疲倦,无易出汗。自述午睡之后,常出现口腔及腹中有“冒火感”。大便近期稍偏干,舌质淡红,舌尖有红点,舌苔白腻,稍有裂纹,脉软稍数,寸尺旺。伍老诊断为狐惑病,属脾胃亏虚,寒热错杂证。处方:汤药守前方,另以甘草泻心汤研末服用:甘草12 g、黄芩 9 g、党参 10 g、干姜 9 g、黄连 3 g、大枣 3枚、法半夏 10 g,5剂。每日配合汤药服用10 g。

三诊时口唇渗液、干燥起皮稍减轻,结痂减少,未见反复。后以甘草泻心汤为汤药,银翘马勃散合泻黄散打粉服用。服药半月,回访口唇渗液、干燥起皮、结痂,肘关节皮肤渗水、起皮等基本好转。

按:此案首诊时伍老根据“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3],认为患者口唇周围起皮、渗水、渗水时伴烧灼感等症,为脾经湿热外泄,患者舌尖红,咽喉红,脉弦寸浮,为脾经蕴热,涉及上焦营分,故处以泻黄散合银翘马勃散。泻黄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4],银翘马勃散出自《温病条辨》,是伍老的常用方[5],两方相合十分适合于脾经湿热,涉及上焦营分证者。此两方合方也是伍教授治疗口疮的常用方法。然服药20日,病人病情总是反复。二诊时伍老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怀疑此案患者为狐惑病。伍老强调在临床中本病容易与口疮病相混淆,并且指出对于口疮反复不愈者,问诊时要注意有无前后二阴溃疡等情况,以与狐惑病相鉴别。此案患者除了口唇起皮、渗水等症,尚有肛周湿疹,眼睑起皮病史,故伍老诊断该病为狐惑病。再结合患者形体瘦小,喜温饮,偏怯寒,午睡后自觉口腔有“冒火感”,大便略干,舌脉等情况,辨为脾胃亏虚,寒热错杂证,故又加以甘草泻心汤补益中焦,平调寒热而取效。

3 胃痛案

胡某,男,42岁。患者因“胃脘胀痛1年余”于2018年7月9日来诊。患者1年来,反复出现胃脘胀痛,痛甚全身发冷,经运动,呕出食物,胀痛感及全身发冷感暂时减轻,一直服用健脾益气类药物未见好转。为求进一步诊疗,特来伍老处,现症见:患者无明显诱因常出现胃脘胀痛感,偶有刺痛感。胃脘胀时,常伴右胁、胃脘部及膻中穴跳动感,且伴头晕、心悸、汗出、胸闷、欲呕。嗳气、矢气按揉以上部位则胀痛感、跳动感减轻。嗳气时伴泛酸水、苦水、清水。易饥,稍食则舒,但饮食稍多时,则胃脘不适感明显。易口渴,但渴不多饮,饮水稍多,则有不适感。怯寒明显,胃脘部尤其明显,遇冷时胃脘返酸。平素无熬夜习惯,无打鼾现象,但晨起口苦明显,白天略轻,刷牙时干呕伴牙龈出血,自觉口气较重。大便偏稀,每天1次,小便时有不畅,偏黄,无灼热感,眠尚可。舌质淡红,舌体偏大有齿痕,苔稍黄腻根较厚,舌下静脉粗暗,左脉偏沉稍弦,右脉不明显。检查:动态心电图示早搏12000次/d,冠脉造影无明显异常。伍老诊为胃痛病,辨为厥阴病寒热错杂证,处以乌梅丸加减:乌梅10 g、细辛3 g、桂枝10 g、川连6 g、黄柏6 g、当归6 g、蜀椒6 g、制附子6 g(先煎)、生晒参10 g、生姜4片、厚朴20 g、琥珀 3 g(冲)、焦三仙各 10 g,7剂。7月16日复诊:服上方,胃脘胀痛感,心悸,胁下、胃皖及膻中穴跳痛感,胃脘怯寒,口渴等症均减轻,舌脉基本如前。上方细辛减为2 g、桂枝8 g、蜀椒 5 g、制附片5 g(先煎),15剂。后基本守上方至8月27日,口苦略减轻,胃脘怯寒,牙龈出血也减轻,大便较之前成形,余症变化不明显。又自行守上方服药半月,自觉病情无进一步改善。

9月17日来诊,伍老又详细诊察:平素情绪尚可,食后整个胃脘部均有胀感,偶有痛感,胃脘部按压无不适感,胃脘跳动感2~3次/d,仍有牙龈出血,饮水后及餐后2 h左右仍有嗳气。自觉有气上冲感,左侧明显,左胁下有胀感,气冲感较久时则左侧胸部有热感,常伴心悸、汗出。舌质淡胖,苔薄白稍腻根微黄,左脉细弦。伍老辨为肝胃气滞,痰湿阻滞证。予四逆散合温胆汤加减:柴胡10 g、白芍10 g、枳实6 g、生甘草6 g、法半夏 10 g、陈皮 10 g、茯苓 10 g、竹茹 10 g、厚朴 10 g、莱菔子10 g、鸡内金10 g,15剂。回访,服上方上述诸症基本痊愈。

按:首诊时伍老根据病情,辨证为厥阴病寒热虚实错杂证。乌梅丸为治疗厥阴寒热错杂证的主方[6]。伍老在应用乌梅丸时,多参照厥阴病题纲条文。厥阴病题纲条文为“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7]。题纲条文中与此案中易口渴,胁下跳动感,膻中穴跳动感,饥而少食等症相似,且结合患者病情辨证分析,故初诊用乌梅丸加减。方中又加琥珀镇心安神,厚朴、焦三仙消食除胀[8]。9月17日复诊时,结合患者当时病情,伍老辨证为肝胃气滞,痰湿阻滞证。患者气上冲感明显,胃脘部及左胁下有胀感,胃脘跳痛明显,食后嗳气,舌脉等均属肝胃气滞,痰湿阻滞证。故用四逆散合温胆汤加减舒肝和胃,燥湿化痰。

猜你喜欢
口唇厥阴渗液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从“欲解时”论乌梅丸治厥阴病
自制式弹力绷带在重度水肿患者股静脉拔管后渗出中的应用
浅论厥阴病之实质❋
皮肤镜在鉴别口唇静脉湖和口唇黑子中的应用
冰糖葫芦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中医药通报(2020年2期)2020-01-10 13:39:41
PICC穿刺点渗液的护理体会
防漏膏在PICC置管术渗液中的应用
中国美貌汉族女性口唇特征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