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日颁布实施。这为进一步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下坚实制度基础。目前,我国商品和服务价格97%以上由市场定价,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影响了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发挥,成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一个突出短板。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将对我国各方面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如同空气、水、食物对于生命的存续影响,越是有效合理配置则越具活力。我国“三农”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城市的“单向流动”,造成乡村生产要素的相对缺乏和发展能力的持续下降。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就是要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
要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首先要让地活起来,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是农民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和增收致富的核心资产。四十多年来,农村重大改革总是伴随着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而不断深化。《意见》对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作出许多重大政策规定。如制定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建立公平合理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建设用地整理,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今年中央1 号文件,更对破解乡村发展用地难题作出许多突破性的政策规定:如对乡村发展用地实行分类管理,将农业种植养殖配建的保鲜冷藏、晾晒存贮、农机库房、分拣包装、废弃物处理、管理看护房等辅助设施用地纳入农用地管理,可以使用耕地;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节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发展乡村产业项目;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省级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应安排至少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等等,相信将对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要实现要素配置优先,必须能让人才“流”向乡村。在过去工业化城镇化大潮中,农村最具活力、最有创造力的大量人力被裹挟而去。《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协调衔接的劳动力、人才流动政策体系和交流合作机制。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依法纠正身份、性别等就业歧视现象,保障城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利”。旨在进一步打通劳动力在城乡自由流动的渠道,促进城乡人才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要实现要素配置优先,必须让钱“流”进乡村。资金是发展的血液,必须打破以往的状况,采取各种举措加快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助力农业农村发展。《意见》针对农村产业发展短板精准发力,提出“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大中小合理分工的银行机构体系,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建立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激励约束机制”等作了具体规定,将有助于促进相关生产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能以损害农民权利、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要坚守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