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茜 龙逸群 刘 珊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金融全球化与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推进的背景下,金融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监管政策频繁调整,客户需求不断升级。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尤其是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等新的市场规则及竞争形态的形成,给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银行业进入了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客户战略是银行改革转型的重要战略之一,客户规模决定银行规模,客户结构决定银行业务结构,客户质量决定银行发展质量,这是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核心价值导向,指明了客户规模、结构和质量与银行长效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是为通过优化客户结构、壮大客户规模、稳固客户基础等客户战略的实施,最终促成银行经营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2018年审计署颁布《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第11号令),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这标志着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也将由传统的“查错纠弊”向新时期所倡导的“增值服务型”转变,即通过审计服务增加企业价值,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客户战略目标与审计目标导向具有一致性。内部审计部门作为“第三道防线”,做好“监督服务员”,将客户战略实施情况跟踪监督贯穿于各类审计项目之中,不断推动银行完善客户治理及业务持续发展,对促进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开展客户战略实施情况跟踪审计的目的,是确保银行总体战略部署落实到位,推动银行转变经营方式、优化客户结构、实现业务可持续发展。做好跟踪审计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深化对客户战略决策的学习研究,准确把握决策的目标,找到审计切入点,明确跟踪审计方向。一是深化对实施客户战略背景的认识。客户群体分布不均,呈现高端和低端两头大、中端客户小的沙漏型结构,客户基础不牢固、结构不合理的经营现状已成为当前银行业务持续发展的瓶颈,转变经营方式、提升客户精细化管理能力迫在眉睫。二是深化对客户战略目标的认识。客户战略目标是壮大客户规模、提升客户质量,优化银行存款结构、提高资金自给率,从而增强业务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深化对客户战略执行的认识。战略决策需要通过组织载体的有效实施,才可能实现决策期望目标。要充分认识客户战略执行组织的“层级性”,总行是“大脑”,是“施工队长”,各分、支行是“施工队员”;要掌握各级机构执行客户战略的组织架构、运作方式、不同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及合作机制,对开展跟踪审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客户战略决策的深入研究,确定跟踪审计的切入点:一是以责任为导向,对客户战略决策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二是以风险为导向,对决策执行过程中相关衍生风险的管控状况进行监督,从而促进该决策落地生根和不断完善。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其职能的有效发挥必然会促进银行完善公司治理、完成改革转型。而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确立和保持,需要自上而下地从公司治理层面进行改善,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首先,从组织上逐步确立独立垂直的内审架构。借鉴花旗银行、纽约银行等国际著名银行的实践经验,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并仅向审计委员会报告所有工作,审计委员会由外部独立董事构成,与银行经营管理层不存在利益关系,银行经营管理层无权干预内部审计体系运作,银行各业务部门都将内部审计视为独立的内部监管部门,主动接受、配合检查。通过组织上的独立,厘清内部审计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应承担的角色,改善其受治理层和经营层多头牵制的局面,从根源上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其次,在机制上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专门的准入退出、薪酬、岗位轮换、考核评价体系,由审计委员会批准此类机制执行,监督并评价内部审计的履职行为,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按照银行管理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全行战略部署情况及其效果”是管理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将各级机构贯彻落实客户战略情况纳入相关管理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范围,这是进行跟踪审计的主要手段,可以有效督促各级管理人员主动作为、有效作为,切实履职尽责。一是监督决策组织实施,重点评价各级机构按照银行决策部署落实的具体措施、组织安排、执行进度等。二是监督决策执行效果,重点检验各级机构客户战略相关的客户类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此类考核指标是银行决策部署的量化形式,一定程度上可用以衡量各机构对银行决策的执行效果。
在实施客户战略过程中,相关风险主要包括新产品新业务内部控制缺失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新时代下的内部审计顾问与咨询服务则更强调在事中乃至事前的风险防范,使内部审计更加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
1.新产品新业务内部控制缺失风险。产品及业务是银行稳固客户基础的主要抓手,目前银行存量对公客户配置的产品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依托结算类产品、代发工资、资产业务(一般信贷产品)等。随着银行客户战略的不断深入,在存量客户挖潜和新客户拓展方面,业务部门会结合客户个性需求进行新产品新业务(例如:交易银行、投行业务等)的开发,以提升银行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规定:“商业银行设立新机构、开办新业务、提供新产品和服务,应当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因此,跟踪审计将重点关注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办是否制度先行、已有制度及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实现全覆盖及有效制衡等。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从而使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在国内经济持续下行、省内经济运行存在不确定性的环境背景下,目前银行对客户信用风险监控和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高、手段不足,这与业务急需快速发展形成较大矛盾,也成为银行实施客户战略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跟踪审计将重点关注银行信用风险识别、计量和监测体系的搭建情况,资产质量及其真实性情况,客户战略重点领域风险管控情况等。
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指因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随着银行客户及业务范围的逐渐扩大,会计业务作为所有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其相关操作风险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如:由于道德观念或对薪酬不满(绩效考核压力过大)等原因,基层网点人员在进行账户开立、账户信息变更、销户及印鉴使用、存款不动户处理等操作时,利用职务之便伪冒申请业务而使银行蒙受损失。随着银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银行业所有业务均实现数字化管理,具备跨业务、跨区域的关联分析和深度挖掘的数据基础;各类非现场审计模型库持续完善,已形成基本覆盖各项业务规则和风险点的模型体系,目前,具备了较强的自动化识别、风险查找能力。跟踪审计将重点关注信息科技系统对会计操作风险的控制情况,相关管理制度的完善性和有效性,相关人员对制度的执行情况等。
4.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商业银行是存款人和贷款人的中间机构,其自身持有的、用于满足支付需要的流动性资产在总负债中只占据很小的比重。因此若在短期内发生大规模的兑现债权要求,商业银行则很有可能陷入流动性危机之中。目前银行核心存款增长乏力、过度依赖同业负债(付息成本较高)、资金自给率较低等问题是制约银行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实施客户战略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调整银行客户及相关资产负债业务结构,从而促进流动性风险有效管控。按照“流动性安全第一”原则,跟踪审计一要关注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配置情况,与银行客户战略实施的匹配程度;二要关注基于客户行为模式假设的现金流管理,随着客户精细化管理战略的不断深入,对客户的精分管理将会集中在对客户需求及行为模式的研究上,客户行为的变化将对银行现金流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形成不同程度的流动性风险;三要关注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办对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影响、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完善性和有效性等。
研究完善跟踪审计组织模式,挖掘审计潜力。客户战略的部署,需要通过银行总分支三级机构进行细化或再规划,才能落到实处,具有层级性,在跟踪审计中要关注政策和战略在各层级的落实情况,综合评价决策的执行情况及效果。针对各层级经营机构的跟踪审计任务将会分配至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型(业务分类)的审计机构(或部门),各级审计机构在突出各层级审计重点的同时,如何互通有无,提升整体合力,体现各自优势和特点,有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