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视阙下高职英语教学与德育耦合路径

2020-12-24 11:10程先萍汪立超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媒介道德德育

程先萍, 汪立超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安徽 滁州 239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可见,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目标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育人”的功能,英语学科也不例外。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输送专业基础扎实、心智健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社会责任。目前,高职学生多是“00后”,他们既有当代青年勇于尝试、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共性,同时也具有自制力较弱、自觉性较差、综合心理素质较低的特性。高职英语教师要立足于新时代,把握高职学生的心理特质,通过各种“微”形式,将德育渗入英语教学中,引导他们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养。

1 微时代高职院校德育的“机”和“危”

1.1 微时代高职院校德育的“机”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基础是信息获取,微时代为其带来了海量教育资源。首先,高效迅捷的微媒介提升了教育信息的流动性,打破了传统德育的主、客观环境限制;微平台的开放性则弥补了以往德育过程中信息资源的不平衡,增加了知识储备量,拓宽了师生视野,拓展了德育覆盖面。其次,教学方式得到极大丰富。相对于以往课堂上文字到文字的“满堂灌”、PPT到PPT的“满堂播”,微时代下德育资源具有信息的大众性、渠道的多样性、信息内容的碎片化、传播的瞬时性以及沟通的互动性等特征[1],使德育工作更具时代感,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为教法创新提供了先决条件。再次,微时代为德育融入英语教学创造了可能性,有望大幅改善传统教学模式所面临的教学方法单一、创新不足的窘境[2]。

1.2 微时代高职院校德育的“危”

首先,微时代既拉近了师生距离也削弱了教师的话语权威,更易影响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交互式微媒介的出现,扁平化了师尊生卑的传统定位,营造出自由、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学生在这样的轻松虚拟环境中,更易放下对教师的敬畏之心,更愿向教师敞开心扉,而教师也应充分利用微媒体,像朋友一样关注学生动态,从片段式的信息中洞悉他们的心理活动轨迹,及时给予思想援助和心灵疏导。其次,微媒介也改变了以往知识的单向传播模式,影响着师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跳过了教师这一知识媒介,借助智能化移动终端设备,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快捷地获取所学知识,从而撼动了教师的话语权。再次,微媒介所带来的爆炸式信息量,以及无时空限制的信息光速传播,让学生完全超出了教师的掌控范围,如不加以有效控制,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网络微信息势必反噬学生的思想,严重干扰学生的价值观判断。因此,教师应走在微时代的前列,做好学生的思想防护林,在善用微时代所赋予的海量英语教学信息资源的同时,及时帮助学生规避清除负能量信息,及时疏通抚平负面信息给学生带来的身心损害,这是微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严峻考验。

2 高职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语言习得和德育渗透是一个有机整体。微时代催生了网络信息的泛在化,学生借助各种微媒介可以接触到国外多样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这些舶来品势必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激烈的碰撞,面对这一形势,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必须加强意识形态教育。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是打造具备综合职业素养的高级技能人才,更应是拥有跨文化意识、国际视野、明辨道德曲直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对树立民族自信、提升民族形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在英语教学中实现思政教育,要靠文化搭桥。因为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文化作为语言的内容而存在,离开了文化的语言就会失去活力[3]。同时,德育是通过思想、文化等形式的渗透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可见,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英语在德育教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学科属性优势。英语课程是高职学生了解多元文化的窗口,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优秀文化因子,通过讲解和讨论文化现象,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对比文化背后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借此引导学生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培养学生的“四个意识”;在跨文化的思想碰撞中,让学生领悟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强他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最终,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观由认知走向认同、由内化信仰走向外显践行[4]。

3 微时代视阙下高职英语教学与德育耦合路径

3.1 构建德育渗透的高职英语微课堂

首先,微课堂的德育工作应融于课程教学全程、指导各项教学活动。德育目标要指向明确,德育内容要“短小精悍”,聚焦主题、突出重点,以较少的学习时间占比换取较大的德育成果转化率。此外,语言学习和德育渗透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要坚持德育工作的可持续性,常抓常新。

其次,微课堂的德育体系要化大成小、化繁成简。高职英语教师要依据当前高职学生的道德行为失范和道德认知偏差等突出问题,组建微课堂德育团队,积极开发微视频、微教案、微课件等微资源,按专题、分系列地设计一套相对完整且行之有效的微课堂德育体系。通过具有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信息化教学微平台,精准定位学生对某个德育问题的情感态度,精确把握某个德育阶段中学生的动态心理轨迹,并据此捕捉到教育契机,在助力学生学习的同时,提供个性化心理辅导,及时消解学生的道德心理症结、疏通思想困惑。

最后,微课堂的德育要强化交互性和时效性。数字化、信息化的微媒介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不再是教师对学生的单线传输,而是全息式互动。教师既可在课上就某个道德问题与学生进行短时间同步交流,也可以在课下长时间异步沟通。经过线上线下充分、深入、广泛的人文对话,在跨文化理性思维的交互和道德观念的碰撞中,引导学生自觉摒弃不良思想道德观念,规范他们对社会道德的理性认知。

3.2 运用“微+”教学法,多维度德育渗透

3.2.1 隐性德育渗透传统课程教学 隐性德育渗透是指教育者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道德教化的内容通过文化、环境等介质,逐渐渗入受教育者的内心,让他们在无意识状态下自觉内化德育内容,从而达到教育者所希望的德育效果[5]。“互联网+”时代赋予了互联网络和智能移动设备隐形教育者的时代角色,它极大地拓展了介质范畴。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介拓宽了德育的时间和空间,不仅解决了以往教育者的理论灌输路径和受教育者的接受路径不同步现象,而且能将具有一定导向性的德育思想和观念隐藏在看似价值中立的信息微平台中,进而营造出师生平等、交流和谐的轻松教学氛围,提升了隐性德育的亲和力,催化学生的知行统一。德育渗透最终要落实到课程上,鲁洁认为,隐性德育课程是把蕴含价值、规范等的“影响”内化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习得这些经验的过程中完成社会化,获得改进现状的实践活动[6]。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应在现实教学中将传统的显性教学法与隐性的德育渗透相结合,敏锐地捕捉隐藏于教材中的德育信息,充分地挖掘其中的德育资源,然后通过微媒介收集整理相关德育微素材。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这些素材融入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模块中,在微课堂环境中落实德育,旨在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同时,培养其道德意识、塑造其道德品质。

3.2.2 线上、线下相结合 语言的社会文化性与实践性要求高职英语教师应在情景和活动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介不仅为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可能,更重要的是模糊了课上与课下的界限、打破了教育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而营造了一个虚实相合的理想“拟态环境”。高职英语教师应遵循“线上引导、线下教育、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融合”的原则。首先,在课前,教师将教材中捕捉、提炼出的道德闪光点以提问的方式,发布到学习微平台中,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同时也能触发学生对某一道德问题的思考,并对由思考而触发的道德观的走向进行初选择。在课上,教师以事先发布的德育问题作为出发点,既能以个体为单位,鼓励学生自主发表个人观点,也能以小组为单位,组织集体讨论,从正面简洁明了地向学生讲述某个知识点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和观念,对学生进行适量的道德理论灌输。

3.2.3 虚拟和现实的互促互动 教师通过微媒介构建的微平台来精心策划、组织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德育虚拟微环境中体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识、践行道德行为,善用微言微语,不断营造师生互动交流的氛围[7]。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英语在德育上的先天学科优势,让中外优秀文化成为连接现实教学和虚拟德育的桥梁,以世界文明进步中累积的丰富道德文化资源为基础。一方面,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制作图文并举、声情并茂的教学微课件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微课、慕课、私播课等;另一方面,围绕每个德育主题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精选相关德育素材,在微平台中与学生分享,然后在平台中的特设讨论区,组织学生开展德育模拟实践,如:填写调查问卷、撰写心得体会、开展德育知识小竞赛或辩论会等活动。在这样一个多感知性、强交互性的虚拟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运用多种感官对道德问题、道德事件和道德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帮助学生掌握道德规范,培养明辨是非的道德素养,促使学生道德观走向的正确选择。

3.2.4 强化微时代下德育评价体系建设 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对数据收集、整理、批改、统计和记录的强大评测功能,构建微时代下高职学生的德育评价体系。首先,评价体系的原则应为:方向性原则,即德育评价要始终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路线相一致、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科学性原则,即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要客观合理;动态原则,即评价要能体现出学生的成长趋势和德育效果的持续走势;操作简便原则,即评价指标要便于衡量、评估工作要便于实施。其次,针对不同的德育活动,要采用不同的评价功能。一方面,对于德育客观实践活动,如:调查问卷、德育小测验等,应以定量评价为主,教师根据平台的反馈数据,即时、直观地了解学生对某个基本道德知识、道德观念、道德思想的学习效果情况,并依据平台记录的线性学习轨迹,掌握学生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动态,对于学习轨迹起伏较大的学生,应给予个性化德育指导;另一方面,对于德育主观实践活动,如:围绕某个德育主题开展的小组讨论、课堂演示、线上辩论等,则以定性评价为主,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个人观点,尽可能少地设置“条条框框”,对于争论较为激烈的道德观点,教师要以国家法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衡量道德曲直的准绳。对于观点错误的学生,切忌严厉批评、逼其就范,而应通过耐心地讲解、分析,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理论灌输,同时辅以身边的“微事件”、“微人物”、“微榜样”等,从侧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认清个人观点中的不足之处和造成理解偏差的原因。最后,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收集、整理、记录各方评价(教师点评、同学互评、自我测评),为每个学生建立德育档案,并把它作为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教学策略的依据,最终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4 结语

在微时代这一特定场域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道德素质的路径越发多元化。高职英语教师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媒介素养,在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的微课堂上,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充分利用各种微技术、微手段,将德育微素材合理地植入教学内容,通过微媒介,多维度、深层次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互动,在传授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媒介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