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萍
(安徽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么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2]。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学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应该成为思政教育的组成部分。高校课程体系中大学英语是面向全校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因其授课对象多、影响面广的特点,英语课堂阵地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在新形势下“三位一体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中愈发突出。本文根据现有的日常课堂教学,结合学生使用的教材,探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路径,尝试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实现提出对策和建议。
“大学”这个词最早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礼记·大学》。古有云:“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是说,大学学习的目的,是要培养一个人高尚的德行。通过大学教育,可以把这种德行发挥出来,弘扬出来,培养出来,这就是“明德”,也就是我们现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简单地说,大学是大人之学,是君子之学。它不是培养人的专业技能,甚至也不是灌输一些静态知识。它立足于培养人的价值观和判断力,让人学会对世界上纷纭复杂的事物作出判断,同时培养人的高尚品德,养成人的大眼光、大境界、大胸襟、大气质。“大学”的内涵,是提高德行,是养成品格,然后改造社会,造福人民,这才是大学的最根本含义[2]。
韩愈《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是说教育的过程包括“传道、授业、解惑”三个层面。所谓“传道”,传授道义,即是我们时下所说“思政教育”,可见“思政教育”是基础,应列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即“立德为先”,然后才是“授业”(即传授知识)、“解惑”(即掌握方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3]。当前,国际领域意识形态斗争的形势将更加激烈,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分化的图谋依然存在。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4],将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实到高校的所有课程之中。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承担专业知识传授的日常工作,更要加强在教学中对学生思政教育的渗透,充分挖掘相应课程所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要素,通过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引导学生实现人文知识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提升,在课堂阵地上,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面向全校非英语专业的一二年级学生开设,影响面非常之广。要想“润物无声”地将思政理念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必须结合课程的专业特点,设计相应的目标和定位。作为教学阵地的一线教师,不仅要确立“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还要落实到教材、教法等方面。
作为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大学英语教材所选课文多是介绍英语国家的风俗人情、社会文化、政治历史、科学人文等,侧重对西方社会的描述。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的学习一定离不开相应的社会语境,每一篇文章乃至每一个单词,都有对应的内容,并和彼时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密切相关。英语语言背后传递的必然是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这些信息的“输入”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产生了难以回避的影响。
综观四册教材的选文,最大特点就是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呈现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本体文化与外来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多元文化的呈现丰富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但是这种文化特征不再把政治价值、道德精神价值作为理想,不再以陶冶情操、表达理想为己任,缺失了崇高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常以包装华美的外表替代朴实、深邃的内容,不利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认同。这一特征与经济的全球化不无关系,“经济全球化过程不仅是一个经济过程,而且是伴随意识形态运动的政治过程。”[4]因此,我们必须对文化领域的渗透有所警惕,注意甄别教科书中多元文化下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性。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我国早期的高校英语教材中,政治类和道德类的文章相对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等鲜明的道德教育特征占突出位置。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生活替代了政治生活成为主旋律,道德教育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虽然当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们意识形态的发展中仍处于指导地位,但是其作用还没有发挥到应有的地步。
整体来看,大学英语教材中的道德教育类文章数量较少,而且文章的道德启示表达也很间接和含蓄,多是通过主人公的道德品质和为人处世体现的特点来展现,没有纯粹的道德教育文章,并且在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描写中渗透着西方意识形态。例如,有些文章在讲述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如何技巧性运用幽默等方法取得优势,如何应对恭维并取悦他人等。中国的社会文化则提倡平和、真诚的人际交往方式,倡导集体主义价值理念,这种精英式、技巧式和个人式的人际交往观念并不符合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如果不针对这些问题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则会给大学生造成思想上的模糊和混乱[5]。
在大学英语教材选材的过程中,要确保课程教材既要对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多角度、多维度、全面充分的体现,还要强调教育内容与大学生思想养成存在关联度,能够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做到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
此外,课文中道德教育的方式有所改变,以往直接的、鲜明的道德教育消失,多改为侧重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这样的改变将道德教育逐渐内隐化,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做到鲜明地提出,学生只能在深入理解和思考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这些信息,这种隐形的教育将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也会致使教科书失去应有的凝聚思想和发人深省的教育功能。
就育人的本质而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在于,在遵循课程专业教育要求的同时,有机融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教育内容,通过“解惑”和“传道”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作用的统一,在传授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同时,探求更加精准的实施策略,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好“总开关”问题[6]。
当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严重冲击,意识形态安全形势严峻。在现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有着丰富的思政理论教育资源,但同时学生在课程中能接触到西方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容易受到西方错误思想和不良思潮的影响。因此,大学英语课程一定要把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摆在突出位置,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引导学生。
为了承担思政任务,就需要完善教育目标,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融入到大学英语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之中。当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要在注重提高学生的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把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过硬,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良好的中国文化传播交流能力,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主要目标。
针对不同的话题,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要因势利导,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教育资源,要注重政治导向,挖掘社会文化的育人价值;自然科学话题要挖掘其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重点强化创新意识、科学素养、生态文明和工匠精神教育等。
在对大学英语教材进行文本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不少有深刻教育意义、发人深省的好文,需要教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技巧,发掘教育资源,并且在课堂上能敏锐地捕捉到教育的时机。同时,还要遵循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恰到好处地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话题,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升华思想境界。例如,《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American Dream,其中选了一篇名为Tony Trisonno's American Dream的文章。其主人公Tony来自意大利南部一个遍地是石头的农庄,初到美国时不名一文,通过个人的努力成为学徒,买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农场,并把家人接到美国团聚,实现了个人的“American Dream”。文章宣扬的美国梦,是指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不论出身和社会地位,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刻苦、勤奋、勇气和决心迈向成功,成就个人的梦想,当然这种成功通常代表了人们在物质经济上的满足[7]。
教师可以把当下的“中国梦”和“美国梦”让学生作出对比讨论。“中国梦”的定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美国梦”的“实现自我”和“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很好地诠释了两个大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对于中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中国梦”的引导使大学生们意识到,青年一代要走在时代前列,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时代责任,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教师既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还要重视自身的职业规范,不能在课堂随意给学生传播负能量;要对如何使用教材以达到教育目的有非常清楚的意识,要细致主动地去探索外语语言和文化中模糊内隐的意识形态内容,给学生指明语言和文化意识的正确方向[8]。日常教学生活中,教师要注意以身作则,遇到存在尖锐的价值观之争的问题时,既不能漫无目的的空洞说教,也不能毫无原则的沉默和逃避,要敢于亮出自我有说服力的价值观点,以实例和分析对学生加以规训劝导和积极影响。
网络时代的教育环境下,知识与技术手段的高速更新、信息渠道来源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复合模式,这些都给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高校英语教师要深入研究并尽可能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和特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的知识、能力、文化和道德素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新,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运用新媒体开展多层次全方位交流,组织丰富有趣的课堂语言活动,如“模拟联合国”、英文演讲辩论赛、即兴话剧演出等,巧妙地寓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于多样化课堂教学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教学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课程思政”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一种课程观,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效果。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全面建设之路道远且任重,如何完善具体的实施策略,提升意识形态课堂阵地的思想教育工作,还需所有一线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