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刚
(淮南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近年来,为回应时代发展需求及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始采取各项产教融合型改革举措,并始终本着需求导向的原则,以切实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开展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而实践教学的开展有赖于企业在各项产教融合模式中发挥其在资金、资源、场地及设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基于此,在寻求校企利益契合点的前提之下,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对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校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合力,有必要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及现状进行合理审视,从而直视挑战,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提供思路与参照。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迎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产物,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趋势。作为以应用技术类型为办学定位、以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办学宗旨为“培养高素质的能够在生产建设第一线从事知识、技术应用与创新”[1]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从而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应用型人才应当是既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应用技能的人才。也就是说,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始终以培养和提升学习者的应用与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做中学”理论为指导,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与应用知识技能的能力。而实施产教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其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针对性,而且能够助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与升级。因此,从院校自身发展的内部需求来说,产教融合发展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维持组织的运行需要多种不同的资源,而这些不同资源不可能都由组织自己提供[2],因此,组织必须依赖环境以求资源互补。这种对外部资源的需求,使得高校对外部组织的企业产生了较强依赖关系。比如高校发展所需的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实践平台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行业企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双方分别需求从对方组织中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其他环境与资源。因此,产教融合是一个企业与高校通过资源互补从而依赖发展且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校与企业同时发力、双向整合。基于此,产教融合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两个核心主体的作用。由于校企资源互补,校企组织资源依赖发展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客观需求。
在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环境背景下,亟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提供人力支撑。能否培养与造就一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成为我国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迫切要求。这一教育政策不仅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也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一政策的提出,得到了政府、高校、企业、行业组织的高度重视和认可。2018年7月,教育部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立足自身的优势和行业基础,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凝练、发展人才培养特色,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内涵式道路,这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数量充足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外在动因。
随着应用型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如何有效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高校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产教融合理念的提出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而校企协同育人不仅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流,而且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高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和主要途径[3]。协同理论认为,不同主体需要通过内部机制相互作用,实现资源贡献,产生协同效应[4]。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实现产教融合发展,就需要与企业共同构成协同体系,二者共同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而建立协同育人系统。协同教育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认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内蕴含若干个千差万别的子系统,正是在协同运动过程中,各子系统会产生一种能够超越自身单独作用的关联效应和整体效应[5]。因而,协同培养模式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反观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现状可知,其尚未形成成熟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因此,亟需通过优化协同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师资队伍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对学校发展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师资队伍是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水平与质量的关键,在产教融合的各个环节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不同于学术研究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具有典型的“双师型”特征。“双师型”教师既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又是学生实践操作的指导者,其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因此,需要强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反观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的发展现状可知,双师型师资队伍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虽然许多地方本科院校意识到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但对如何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尚存在诸多困惑。比如师资来源问题、师资认定问题、师资数量问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及较高的实践水平。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双师型教师从哪里来、如何评定及如何培养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如何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当前及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参与和支持,因此,多元且完善的保障体系不仅可以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与依据,促进企业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对应用型人才的监督与管理。但在目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中,一方面企业的参与度较低,只有部分企业参与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活动中来,由于未能树立正确的合作理念,产教融合只能处于浅层次的形式。另外由于企业参与形式的单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效果。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未能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产教融合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这也使得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缺乏相应的管理、经费保障,影响着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效率的提高。因此,唯有健全多元保障体系,才能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以及规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
虽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因学校属于教育行业,属于非营利性组织,企业则是具有是盈利性的产业组织,两个组织分属于不同性质的系统[7]。企业的盈利性本质决定了其在校企合作中表现出更多的功利性[8]。因此,校企在利益上的不一致,导致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企业一般会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能否在校企合作中获利,是其权衡参与校企合作与否的关键因素,这也是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盈利本质的体现。但人才培养活动的收益具有延迟性,导致企业眼前的投入得不到及时的回报,因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受抑。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其关注点在人才培养的质量。校企利益的不一致,始终影响着校企双方合作的内外在动力。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估机制,是持续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诊断与反馈机制建设的重要保证。形成稳定的质量评估机制,不仅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从而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适应能力的提升及职业生涯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围绕“应用型”和“需求”的标准整合评估要素,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质量的客观要求。然而,我国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尚存在评价主体模糊、评价方法单一及评价内容不全面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机制,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质量保障。
协同育人是协同学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其目的是通过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充分发挥各类育人主体的作用,以求最大化教育效能,最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9]。只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核心目标,实体或非实体育人平台的搭建都有利于协作效率的提升。无论是何种形式、何种内容、何种性质或何种规模育人平台的搭建,都是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组织开展的实习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目前,多种形式的协同机制和平台不断涌现,但高校主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协同育人方式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的协同育人方式。如何充分调动企业完善企业主导的协同育人平台,是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有效性的关键。其一,由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资金、师资等,参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专业教学,并派遣企业优秀的管理者或技术员工到学校进行专业教学;其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学生要走进企业,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与科研攻关,发挥学校先进技术理念与专业师资的优势,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搭建,促进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紧密结合。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力量薄弱,无法为学校教育改革和企业的产业发展与升级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10]。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必要强化在职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为教师提供在职深造与研修的各种机会与平台。不仅要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更要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产教融合目标的基石,因为产教融合离不开双师队伍的建设。虽然目前很多院校都认识到了双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并强调双师队伍建设,然而,真正将双师队伍建设落到实处的却屈指可数。为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尚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面向社会或企业聘请实践型教师。高水平实践教师不仅具有产业一线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还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和资源,可以助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产业化,从而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11]。其二,鼓励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比如通过要求入职学校的青年教师必须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鼓励在职教师到企业参加培训的方式,提高学校实践型教师队伍数量与质量。其三,建立双师型教师评定机制。对教师素质的评定要侧重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引入专家组评定方法,按照具体的授课内容,由专家组对教师进行综合评定。真正培养能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的合格双师型教师。
健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着力健全制度保障、监督管理以及经费投入等方面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多元保障。首先,应当着力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因为一个正常的组织运行,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都需要在共同遵守一定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的前提下,才能合力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其次,着力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不仅要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的监督管理,还要强化企业等社会外部管理,且需要进行内外部监督管理制度的双向沟通。再次,逐步加大对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经费投入,尤其要加大在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投入力度,从而逐步改变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仍面临经费投入有限、生均教育经费相对较低的现实困境。
校企深度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基本实现形式。高校与企业分别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不同的主体角色。作为教育组织的高校与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虽然是性质不同的组织,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利益无法达成一致。目前的校企合作总体表现出校热企冷的趋势,但只要找准校企利益的契合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产教融合就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把实践教学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就要求高校与企业在场地、设备以及资金等方面开展合作。其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可以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并在与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扩大校企合作科研的溢出效应。总而言之,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不仅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核心追求,也是企业为未来长远发展储备人才的必然举措。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持续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基于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发展评价机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活动中,要始终坚持动态的、内外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其一,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统一。也就是说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监控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计划,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适用性。其二,坚持学校自评与社会他评的结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应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质量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企业用人主体等外部质量评价体系,从而打破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模糊、评价方法单一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