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的本质特征探究

2020-12-24 08:10王少华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居民社区发展

王少华

(南京秦淮开放大学,南京 210000)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就是既能反映此类事物的共性,又能区别此类事物与其他事物个性的最基本属性,是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事物其他性质的存在和发展。从这一视角出发,研究社区教育的本质,可以更好地把握社区教育发展规律,推进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因此,研究此问题对做好社区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一、社区教育概念的界定

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社区中面向社区全体公民,以促进本社区人的发展与社区发展为目标的各类教育活动的涌现,社区教育也就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

事实上,社区教育既是时代变革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我国,社区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它是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在总结原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经验,从国内不同地域的实际出发,通过试点逐步发展起来的。国际国内社区教育的实践已清楚地表明,只有实施面向社区成员,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社区教育,才能满足和解决人们各种各样的教育需求和社会问题。社区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正确界定社区教育,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尽管对其界定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但其主要观点还是比较一致的,笔者认为2006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定义较为权威。社区教育是指:“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寓教育于管理、服务、文化艺术、技能培训、健康养生、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大教育格局,是对单一学校教育的突破、拓展和延伸。社区教育在社区发展中具有形成社区居民积极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道德规范,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建设良好的社区文化、培养社区角色等主要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在全社会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二是助力社区提高精神文化建设的水平,弘扬正能量,推进公民教育,促进居民道德品质的提升,改善社区环境。三是推动各类教育发展,实现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一体化,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的综合效力。四是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举办各类培训及活动,传播知识和科学技术,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准和综合素质。

二、社区教育本质的初步揭示

在对社区教育界定的基础上,可以对其本质加以研究和探讨,从字面上来理解,社区教育的关键词是:“社区”与“教育”,立足点在社区,核心要素是教育。其本质可通过以下几个关键词来把握:

(一)社区性

从字面上来理解,社区教育的范围已经明确了“社区”,根据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的描述:“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做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1]这是实施社区教育的基本单元,但在实施过程中,考虑到社区教育的成本、社会效益、规模效益等方面的问题,一般会从整个区域的共性和不同社区的个性来进行整个区域社区教育的全局谋划,所开展的培训或活动带有区域性。从这一角度来看,社区教育虽然是建立在社区之上的教育,但所组织的培训或开展的活动又不局限于社区,可以是一个社区单元,也可以将几个或多个社区单元乃至整个区域进行组合并组织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但社区教育的落脚点一定是落在社区。

(二)教化性

社区教育虽然是政府应社区所需、应居民所需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类型,但从整个国家的整体利益考虑,社区教育又必须体现政府的主体意识,担负有公民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义务,承担有培养合格公民、振奋国民精神、培养国民性格的重任,对社会风气的形成、社区的稳定、社区精神家园的建设、居民的良好素养形成、生产生活技能的提升等方面都必须发挥重大作用。因此,在组织培训、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牢记社区教育有一个教育人、影响人、熏陶人、培养人的责任,要求将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贯穿在整个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对人的行为要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社区教育存在的真正社会价值之所在,也是社区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之所在[2]。

(三)民主性

民主是一切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教育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整齐划一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不需要像学校教育那样的正规,也不一定学几年、开多少门课、考试拿文凭,也不局限于时间、空间,社区教育大多数都是非正规教育、非正式的学习,社区居民想学习什么就学习什么,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因此,民主性在社区教育中的体现更为明显。其实,社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服务,是利他教育价值的体现。民主性还体现在个体的自主性上,社区教育没有严格的规定、界限,过去所说的田间地头学起来,公园、街头广场的舞蹈、乐器、太极等现场培训,都是社区教育民主性最朴实的诠释。当然,各级各类机构组织的正规培训及活动更能很好地满足个体学习的需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上的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已经到了想学什么,网上都有现成学习资源的地步。现在提出的碎片化学习,就是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更是学习自主性的体现。如等候间歇,坐公交、地铁的片段时间,都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学习,这些方式都是社区教育倡导的学习方式,所以,可以这样来理解社区教育,只要能达到学习目的,满足个体的学习需求,不管是何种形式都可以视为社区教育[3]。

(四)发展性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发展是硬道理”,同样也是社区教育的本质要求。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又反过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区教育成了社会经济发展如影随形的助推器或助力机,为了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社区教育这台助推器或助力机必须不断更新换代,永远保持足够的动能,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功效。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社区教育是一项“超前”的事业,它的发展应该适度超前,只有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列,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这就要求对社区教育发展的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将社区教育工作列入政府的工作计划,制定区域社区教育发展规划,并列入年度考核工作项目。二是将社区教育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工作有效开展。三是制定保障社区教育发展的相关制度,鼓励相关部门、社会各行各业都来支持社区教育的发展。四是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社区教育工作队伍,在人员编制和人员选拔方面给予政策优惠,确保社区教育队伍整体素质优良,推动社区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社区教育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

(一)社会公益,凸显教育惠民

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它具有社会教育的功能,承担着政府赋予的职能,属于公益性的“保底”教育,在解决社区面临的诸多问题上起着缓解和导向作用,社区的需求决定了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社区教育直接面向基层民众,实行保底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民生服务,能够把教育公平、教育惠民政策落实于社区、服务于居民。社区教育的社会性要求,要更加凸显社区教育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关爱和贴心服务,要更加重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先进思想文化入居民的脑、入居民的心,更加支持和帮助居民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互动学习的主体性社区教育发展,更加重视社区的精神家园与环境的共建共享[4]。

(二)地域特点,注重地方特色

社区教育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它是一种非精英、大众化、普及化的教育,能及时、准确、真实地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此,社区教育必须为所在社区服务,社区教育必须为社区居民提供教育服务,其服务内容也极为广泛,既有满足社区发展的需要,也有满足社区居民文化素养、职业技能提升的需要,特别是满足个体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及转岗再就业所需要的技能培训,还要满足退休人员休闲娱乐养生保健的需要,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共性。当然,社会经济越发达,对社区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务要求越高,这也是社区教育存在着区域间不平衡和不同要求的重要原因。这种地域差异,形成了社区教育服务的多元性和异同性,不同区域的社区,也就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带有地域特点的社区教育,这与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异曲同工之处,每一个地方的社区教育必然有其地域特色的一面,长期的积累积淀,必然形成其独特的社区教育特色。例如,秦淮区是古都金陵的起源,南京文化的摇篮。近年来,该区坚持文化引领社区教育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掘历史文化资源为社区教育所用,在全区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配合和支持下,逐渐形成“一街一特”。朝天宫街道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每一个社区打造一个文博馆,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教育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夫子庙街道的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教育有所突破,成立了“东水艺苑”,成为挖掘、传承、延续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集中展示民间艺术,打造特色人文秦淮,保护和弘扬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基地。街道社教办组织编印的《秦淮民间艺术简介》《民间剪纸艺术》《秦淮花灯》《民间剪纸艺术》,不仅成为居民的社区教育读本、教材,学校也以校本课程的形式纳入了素质教育的范围,通过艺术讲座,课堂教学等多种形式,让同学们充分感受秦淮民间艺术的魅力,让秦淮民间艺术得以代代传承;中华门街道坚持“1865”创业文化与报恩慈善文化的传扬,创设了“1865”市民讲堂,引导社区居民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和民族文化的伟大,树立他们自强不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未来的坚强信念,“1865”市民讲堂的创立,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项目。

(三)对象全员,教育全覆盖

社区教育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内所有成员,只要是有学习需求的任何成员均是社区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差,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教育,社区教育服务的对象存在着广泛性、全员性的特征。这就要求社区教育坚持全员、全覆盖、公平对待每一位成员的要求,只要是社区居民,有实际的学习需求,社区教育都必须尽量满足其学习需求,尤其是社区中的弱势群体,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体现社区教育兜底的、保基本的普惠教育,保证社区教育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拥护和参与。社区教育的全覆盖还体现在教育过程的全覆盖、教育内容的全覆盖,满足社区每个成员从出生到死亡的人生全过程终身教育的需求,有效地将家庭、学校及社区连为一体,形成一个生活、学习的社会小环境[5]。

(四)资源共用,突出共生性

教育资源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区的教育资源不仅仅局限于社区范围内,毕竟社区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必须将整个区域的教育资源加以整合、综合利用,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一是学校教育资源。社区教育应该发挥学校与社区紧密联系的优势,要求传统学校向社会开放,实现学校教育资源与社区共享,同时还要加强与各类教育机构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建立稳定的社区教育服务网络。二是积极用好公共文化资源,创建适合社区居民学习的新型社区教育场所。整合区域内文化、优质民办教育、社会团体、民间团体等资源,用好电影院、博物馆、文化站等教育资源,发挥其教育功能,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满足区域内居民的教育需求。三是社区以外的教育资源,包括社区外中小学校、高校、研究所等等,使其成为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补充。 四是用好网络资源。尤其是在现代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更要加强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加大集信息、教学、管理、服务和资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学习网站建设,通过电脑可以方便进入国际互联网获取信息,方便学习网上课程,使得学习发展空间不断扩大,体现现代科技在新的学习环境中的作用。当然,这些资源的使用,需要社区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才能发挥出最大功效。

(五)内容多样,体现个性化需求

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人们对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导致对教育内容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加之社区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必然要求社区教育内容的多样性,而社区教育要保证内容的多样性并不容易做到,需要通过努力达到以下要求:一是社区教育的内容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凡是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内容,均应该是社区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二是社区教育的内容应该能够满足所有成员的需求,这种需求不受个体的年龄、资历(包括学习经历)、原有工作经验等方面的限制。需要通过了解不同年龄人群参与社区教育的动机,设计灵活的教育方案,既要开办以学历教育为基础的教育,又要开设以居民专长和技能培养为目的的实用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还要开设丰富居民业余生活的各种文化活动,包括具有审美性和休闲性的音乐、美术、娱乐,以及具有联谊性和交往性的各种文化沙龙和专题讲座等,使青少年学生、在职人员、下岗人员、老年群体都能找到喜欢并乐意接受的教育方式,满足居民多元化的教育与学习需求,体现学习关怀、职业关怀、生存关怀、幸福关怀。三是社区教育的内容必须体现社区成员的个性特征,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提升内容的针对性。教育的内容要因人而异,按照不同的个体设计相应的教育内容,力求将社区教育办成菜单式的“教育超市”,供社区居民自选。四是社区教育内容还要考虑到特殊群体的需要,尤其要重视弱势群体和下岗再就业人员的学习需要,切实及时保质保量地解决这部分人群关切的教育问题[6]。

(六)办学多元,彰显科学管理

社区教育因其服务人群广、范围大、教育内容多、要求高等因素,增加了组织实施的难度。对于面广量大的社区教育,需要若干个办学主体同时实施,才能保证社区教育的正常开展和持续发展。这就需要社区教育的组织管理部门要树立管理即服务的理念、综合管理的理念、科学管理的理念,创新社区教育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每一个办学主体的作用,实行“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管理模式,科学整合每一个办学主体的办学资源,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智慧管理、科学管理,实现办学主体间的优势互补,融合各类教育形式,实现社区教育与公办教育、民办教育、远程教育等其他各类教育之间的融合融通,形成一个大教育圈,保证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揭示社区教育的本质特征,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社区教育内涵及发展规律大有裨益。本文对社区教育本质研究仅仅是抛砖引玉,希望有志于社区教育发展和研究的同仁们共同努力,在对社区教育本质研究上取得新的突破,为推进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居民社区发展
石器时代的居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社区大作战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影像社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影像社区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