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国良,张 伟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年一代作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生力军,青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紧扣时代主题和当今青年发展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和会议上,用特色鲜明、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关爱关心青年,并围绕青年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精辟思想论断,形成了具有战略性、时代性、创新性、实践性的习近平青年观。习近平青年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今后开展青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前进方向。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进一步明确习近平青年观在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不断提高培养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本领,以务实创新精神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和新格局。
习近平青年观是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在社会变革和革命运动中如何看待青年的历史地位、如何正确看待与处理青年问题的观点和原则,形成了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马克思在《“模范国家”比利时》中称青年是“人民生命的源泉”,充分肯定青年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恩格斯在谈到工人运动时,指出实现变革的将是德国的青年,将青年作为工人运动和社会变革的重要依靠力量,科学揭示了青年的历史定位。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演讲中指出:“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1]他不仅对青年肩负的重任进行深刻阐述,还对青年工作提出创造性理论,即通过建立青年团来组织青年开展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站在国家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立场上,高度重视青年的历史地位和时代责任,为青年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形成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革命性和时代性的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
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在中国的青年运动中得到进一步继承与发展。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把青年比做“人身之新鲜活泼细胞”,充分认识到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担当作用,为五四爱国运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以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丰富和创新,为中国的青年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建国初期,毛泽东把朝气蓬勃的青年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在国家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对青年人寄予厚望和高度重视。邓小平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推动青年工作不断前进。江泽民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重要论断,给青年工作树立了新高度。胡锦涛深刻地提出“青年是什么”的时代命题、“培养怎样的青年”的明确要求、“如何培养青年”的人才观、“如何做好青年工作”的具体论断,对青年工作开展有深远指导意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对青年工作的创新性论述,为青年人建功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习近平青年观以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为基础,与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的青年理论一脉相承,深刻解读并结合时代主题进行丰富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中国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今我国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向着“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青年一代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和担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结合当今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方向,对青年工作的理论基础、核心价值和实践路径做了深刻阐释,形成了一个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的思想理论体系,就其核心要义而言分为理论基础、核心价值和实践路径三部分。
1.政治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治性角度提出“党管青年”的原则。2017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首个青年发展规划,即《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下称《规划》)。“党管青年”的原则是《规划》首次提出的青年工作重大原则。《规划》中提出的“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的理念也是第一次提出,打开了青年工作的新局面,从此,青年工作成为治国理政的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的重要工作。坚持“党管青年”的原则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重视青年、赢得青年和依靠青年的一贯传统,是习近平总书记青年观的重要内涵,必将激励、引导青年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与祖国共奋进齐发展,对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战略性原则。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做好青年工作,实现青年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性高度思考了青年问题,从实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待青年、重视青年、依靠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这些论断对青年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给予新定位,深刻阐释了青年的发展与国家民族发展息息相关,体现了对青年的充分信任和高度重视。
3.时代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时代主题,对青年成长、成才的方向进行前置性判断,指出青年一代发展的正确方向,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3]他将实现“中国梦”的时代重任与青年的成长成才高度融合,对青年一代寄予深切厚望,让伟大事业世代更替、后继有人、薪火相传,这既是对青年成长规律的阐释,也是对“长江后浪推前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他相信青年一代必将在成才过程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担负起“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重大责任。
1.把握好青年理想信念“总开关”。理想信念决定人生发展格局,是个人发展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4]精神上得了“软骨病”,就会坠入危险深渊,无法完成青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当今社会各种思潮不断涌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加激烈,各种文化入侵层出不穷,当代青年亟需加强理想信念的有力引导,用理想信念来支撑和指引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辈子都能坚持为之奋斗。”[5]青年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认识历史规律,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科学理论,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和国家历史,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勇于担当作为,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2.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压舱石”。青年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称之为“小麦的灌浆期”。他们知识体系搭建未完成,价值观正在塑造,情感心理未成熟,他们的成长就像小麦成长一样需要精心培育。当今社会新旧、中西价值观不断碰撞,青年价值观呈现取向多样化、标准多层次态势,青年人不同程度出现一些是非模糊、善恶不明、荣辱错位、价值虚无等问题。青年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担当力量,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深远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的价值观培养,谈到价值观教育,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了著名的“扣子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6]用“扣衣服扣子”的形象比喻强调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青年一代树立的正确价值观就是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从自身、从现在做起,由易到难、由近及远,久久为功,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行为准则,最终成为青年的信念之举。做好青年工作更要深刻分析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论内涵,从全方位、多角度揭示其带来的效能,从情感上达到认同并自主发挥作用来指导行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根本遵循。
1.用好基层实践“助推剂”。青年作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骨干力量,处于生命历程的黄金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结合青年成长成才的特点和现实需求,提出了“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4]价值观。正如《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所描述的:“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近平没有消沉。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一待就是7年。在七年时间内,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7]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成长经历和艰苦生活,激励着青年一代脚踏实地,奋斗逐梦。青年一代要志存高远,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去,在实践中加强锻炼。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始终做到知行合一,将从书本学到的“有字之书”同实践中学到的“无字之书”相结合,学真本领,学习真知,领悟真谛,最终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2.用心引领青年成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习近平总书记把青年比作一块玉,需要精心雕琢,用心塑造。任何伟大的梦想,都需经历较长时间的坚持与奋斗,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更是如此,她需要我们几代人共同努力。他对青年提出“五点希望”,希望青年一代有“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送给青年“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的“16字诀”,提出了“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四点要求”。他对青年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全社会都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关注青年愿望、帮助青年发展、支持青年创业,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8]扎实做好青年工作就要到青年中去,和青年面对面,了解他们的关注和关切,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把握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基本规律,帮助青年解决在成长成才、身心健康、就业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等方面的困难,坚持党对青年的关注、关心、关爱,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凝聚青年、引领青年,让青年听党话、跟党走。
习近平总书记既把青年视作未来的创造者,高度重视青年的成长成才;又关心青年遇到的现实问题,要求支持青年一代的思想解放,提供实践和创新的舞台,提供更多发展和上升的机会和条件;既从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依靠力量的战略高度看待青年,又把青年看作需要积极引导和社会关爱的群体,把促进青年全面发展放在更加优先的地位。
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我们的高校是社会主义高校,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习近平青年观指引,培养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引领,加强高校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是践行习近平青年观的核心要求。
当今时代信息高度发展,特别是5G时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各种文化不断激烈交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渐严峻,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趋势,学生的价值观受其影响,极易产生价值观扭曲、理想信念缺失等现象。大学时代是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高校首先要抓好价值养成“压舱石”。学生的价值观是否正确既关系个人能否成长成才,又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为促进学生不断成长成才,高校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加强理想信念培育,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素质、文化修养、价值取向、精神风貌,让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高校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补足“精神之钙”。这既是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更是落实“赢得青年,赢得未来”战略的关键选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党建工作为龙头,以政治标准为前提发展学生党员,构建党员发展五级培养体系,发挥学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引领学生,使广大学生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要将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依托,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不断增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传承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奋力拼搏确立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延续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规范,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强大支撑。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礼乐教化、修身齐家、治国理政、道德修养等论述,尤其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优秀治国理念及“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主张[9],对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审美情趣和道德品质提升具有重要引导作用;依托“形势与政策”课程,认真解读学生关心的时事热点和社会关切,时刻警惕“西方意识形态先进论”“中华传统文化过时论”等错误言论,警惕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和渗透;将校园科技文化艺术活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二课堂”,着力搭建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念信念教育,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的践行力度,精心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的共鸣点、利益的交汇点,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人文、教育和道德思想,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引领学生立志修德,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促使互联网升级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三课堂”,通过加强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联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多种线上平台和媒体,充分打造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阵地,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线上线下共同作用、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实现协同效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塑造成学生的自觉行为,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人、践行者和圆梦人。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理念,以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己任,这是习近平青年观理论渊源的必然要求。
高校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历史命题必须做出积极回答。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理念,“处处有育人功能,人人有育人之责”,要把习近平青年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方面、全过程,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展“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积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学科专业课融合渗透、校园文化熏陶培育和实践活动感知体悟的“四位一体”教育模式,积极强化教师育人职责,努力推进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有机融合,提高全员育人水平,增强高等教育整体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0]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模式,进一步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努力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高校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争做“四有好老师”,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要“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管理服务人员等都要参与到全员育人中来,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实际行动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双重特质,“要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实践,调整方法、优化教育理念,采取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话语体系和教育方法来提升教育实效”[11],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与生命力、有效性与实效性。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党管青年”的原则,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这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青年观的组织保证。
坚持“党管青年”的原则,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是习近平青年观的政治原则。共青团建设要坚持“党管青年”的原则,在党的领导下做到“党有号召、团有行动”,提高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要加强团组织建设,使之成为学生愿意依靠的组织,积极发挥党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现如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热衷使用新媒体的学生思想观念、价值选择、发展需求呈复杂化和多元化趋势,对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共青团改革,要求共青团自我革新,保持和增强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祛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
高校共青团要牢记根本原则、任务,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引领青年团员思想风潮;要根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要求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团干部是青年工作的骨干,习近平总书记说:“团结广大青年,一要坚持以青年为本,着力增进对青年的感情,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5]要求从严建设团干部队伍,加强道德修养,严肃纪律约束,真正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要创新活动形式,精心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开展网络共青团建设工作,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让网络弘扬主旋律发挥更大作用;提高共青团工作的有效覆盖面,重点服务学生的利益诉求,不断影响学生的行为模式,更好地凝聚学生,增强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行动认同,坚决听党话、跟党走。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践行习近平青年观实践路径的根本要求。
学生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现实力量,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其肩负的历史使命才能够彰显,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才能够实现。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积极探索“第二课堂学分制”有效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知识下乡、支教服务、各类竞赛以及校内各类社团活动,这对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各种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丰富学生生活大有裨益,有助于展现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同时,重视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和培养,鼓励毕业生深入基层,扎根基层建功立业,将基层当成磨炼自身的“训练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态势,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基因和创业热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12]他认为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希望学生努力学习,锐意进取,要求全社会共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高校要着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聚合育人资源,加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以“挑战杯”“互联网+”等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为依托,激发学生和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积极性;通过软硬件建设打造创新创业项目的“创业孵化园”“众创空间”等实体,不断丰富创业项目库、人才库、导师库,鼓励和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为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发达提供人才保证。
习近平青年观结合时代主题和中国国情,强调青年在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中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又为新时代青年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和发展方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是新时代高校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基本准则和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