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树林
运动性月经失调(AMI)是女性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既是常见病又是多发病。大多数运动医学专家认为女性运动员患有这类疾病是因为长时间大量训练与紧张心理的作用,而导致女性运动员出现内分泌失调。AMI包括月经周期和经期紊乱两种,会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效果。经血量和质的改变会引起月经初潮推迟、继发性闭经以及月经前综合征。女性患者会表现出头痛、头晕、疲倦乏力、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女性运动员参加的体育项目增加,也促使AMI的发病率提高。通过中医治疗帮助女性运动员调理身体治疗运动性月经不调,意在提高女性运动员生活質量。
一、运动性月经失调的病因
运动训练对人体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内分泌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当人体在急性运动下会促使黄体生成激素,导致人体的雌激素水平降低。突然增加运动量会使人体热量摄入不足,从而导致人体缺少蛋白质,引发闭经。大量运动与低体重的共同存在会抑制排卵,从而增大运动性月经失调的发生风险。
饮食紊乱:严重的节食会使身体内分泌紊乱从而出现月经不来的情况。主要是由于节食会使雌激素合成障碍而导致雌激素缺乏,从而影响月经来潮,使月经量稀少。过度减肥也容易引发闭经。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运动性月经不调,多数是由于患者心思郁结而导致肾气不足。由于女性运动员长期接受高强度的训练,承受较大的竞争压力,容易出现肝郁气滞而导致经量减少、闭经情况,肝旺火盛也会导致月经量减少。
在诊断运动性月经不调时,需要首先测定患者的PRL,当发现PRL连续测定值均大于25,可进一步诊断为患者存在高催乳素血症。子宫出血患者中通常以月经先期或崩漏较为常见,通过B超检查会发现卵巢无优势卵泡,并伴随不同程度的高催乳素血症。因此在病症诊断时,应注意运动员的体质特点、训练强度、心理应激,进一步确诊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运动性月经失调的治疗
合理恢复:对于运动性月经失调的患者,应采取合理恢复的方法,帮助患者调理身体,合理安排训练强度,逐渐减少运动量,减少运动,持续时间。在治疗期间也应保持饮食均衡,保证规律用餐,以此来补充人体每日对营养的需求。对精神紧张的运动员应采取心理疏导的方式,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抗压能力。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药物,临床上应用的镇痛药以及抗生素,虽然能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由于药物长期使用带来的副作用,会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因此可以使用中医药帮助运动员调节运动性月经失调。
中医学家认为运动性月经失调,大多数是由于肝郁而导致,而催乳素的增高与肝郁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对运动性月经失调患者治疗时,应注重患者的肝调理。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可以分为肝郁气滞和肝旺郁热两种。在对肝郁气滞患者进行调理时,可以选用生地黄、月季花、炒白芍、炙甘草、生麦芽等,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加减药物治疗,这类药材更适用于治疗月经量少,有闭经情况的患者,同时也能够有效降低催乳素,从而达到调理月经的效果。对肝旺郁热患者治疗时,可以选用玫瑰花、磁石、生蒲黄、马齿苋等,同样根据患者的实际病症特点加减药物,这类药材的作用在于清肝凉营,有效治疗运动性子宫异常出血,能帮助患者减少出血量。患者连续服用药三个月,能够帮助患者调理月经,缓解痛经症状。根据患者病情,也可以选择汤药进行调理,比如当归、知母、白芍、黄岑、元胡等制成汤药,能够滋阴养血,需要患者坚持用药。对患者治疗时也可以辅以针刺,选百会、气海、太冲、足三里为主穴,隔日针刺一次,同时每次留针20分钟,用针时提捻转,能够帮助患者调经活血,同时也应选取肝、脾、肾、交感穴为配穴,能够帮助患者调理脏腑功能,帮助患者恢复月经。
三、运动性月经失调的预防
加强营养补充:注意能量摄入在人体运动过程中,体能消耗较大,只有保证能量供给,才能避免出现能量负平衡,从而有效预防运动性月经失调。
调整运动强度:长时间大强度运动能够增大运动性月经失调的发生风险,因此应及时调整运动量,预防月经失调。在最开始运动时,不要采用大强度的运动,以免肌肉拉伤,应在运动过程中逐渐增大运动强度,让身体适应运动模式,才能避免对身体的损伤,从而预防运动性月经失调。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减少油炸食品的食用,同时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情绪带来的影响,在经期内应减少生冷食物的食用。
综上所述,运动性月经失调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多发病,对女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竞技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普遍化,女性参加的运动项目逐渐增加,因此也逐渐增加运动训练强度,运动强度过大,可能会对女性运动员身体造成损伤,从而出现运动性月经失调症状。西药治疗可能会为患者身体带来副作用,采用中药治疗,辅以针灸能够帮助患者补益气血,滋补肝肾。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加减中药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但要注意患者应坚持用药才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调理运动员的身体,提高女性运动员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