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平 严永康
摘 要:针对大数据背景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建设与实践问题,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重要性,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科服务的优势和挑战。针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建设性意见和解决之策,以期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数据;学科服务
一、绪论
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信息处理技术的蓬勃发展,高校图书馆拥有的信息资源的类型、数量和更新频度日益多样、海量和快速。大数据时代,虽信息获取愈加便捷方式更加多样但精准并及时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个性化信息却更加困难。大数据信息爆炸时代正在将用户的信息需求从海量信息中单纯地搜索出需求信息转向如何通过智能化信息处理以准确获取个性化知识和能力的新方向。在大数据和“双一流”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肩负着辅助教学和科研使命的高校图书馆若继续采用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将无法满足高校师生教学和科研的信息需求、以学科建设为重点的高校发展目标,以及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目标。
在如今的这个“富信息”时代,高校教学科研人员面临着大数据带来的教学科研文献信息的发现、获取以及管理的困惑。需要高校图书馆转移服务工作重心,针对各院系、研究所和各师生的特定方向等的个性化需求,延伸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推出创新型、深入化和知识化的学科化服务,来辅助学校的学科建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的教学科研实力和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对国内“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实践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校的学科竞争力。因此在将学科竞争力视为高校教学科研重要衡量指标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把学科服务作为目前重点业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清华大学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后二十多年里,国内各高校图书馆虽开始就学科服务的平台构建、服务模式、学科馆员素养等相关理论和实践操作展开研究,做出了部分积极有益的探索,陆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其学科服务还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如在体制机制的构建、服务内容与形式的拓展、服务效果的评价及服务团队和梯队的建设等。
本文将重点关注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关键问题,阐述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科服务的优势和挑战,调查图书馆学科服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之策和创新性建议,以期提高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科服务的优势和挑战
信息化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对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搜索、收集和整理,均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优势。图书馆学科馆员若能基于其具有的信息检索经验并借助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就能及时地将信息资源加工成满足用户高层次个性化需求的知识内容。
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与创新服务的重要表现。为了满足学校科研人员、教师和学生学科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学科服务提供者不僅需考虑服务对象、创新服务模式等一系列学科服务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大量最新信息技术的支撑,而且还需要不断地及时对服务模式方式进行完善优化。
作为辅助高校教学科研的学科馆员,需掌握该校各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动态,然后对各类资源进行智能化分析处理,为各学科提供专业化深入化的学科服务;其次,教学科研针对的实际问题往往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所以学科前沿用户对交叉学科的信息需求也越来越多;再者,随着图书馆现有的以及各种信息源提供的海量数据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要求高校图书馆更新数据管理方式和数据利用模式。
所以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虽可利用其积累起的信息搜集处理优势,对特定学科方向的文献和信息进行聚类整理,但还要具备运用最新信息技术,基于特定学科方向的海量数据挖掘其深层次信息知识的能力。此外,学科服务的体制机制、内容平台、服务效果和评价机制等相应配套软件设施也需同步进行调整,以便高效地促进学科馆员形成大数据背景下紧贴用户需求的知识管理与信息服务模式,真正实现学科信息服务的高效与精准。
三、目前高校学科服务存在的不足
经过二十多年发展的学科服务在国内很多院校虽已相继开展并也初见成效,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用户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复杂多样,深层次的需求日趋增多,急需寻找制约学科化服务发展瓶颈问题的解决之策,否则学科服务将面临着严重滞后的局面。
1.学科服务体制机制不健全
学科服务体系的构建涉及学校、图书馆、院系和学科用户。许多高校将学科服务视为图书馆的“私事”,因而缺失学校层面的整体性规划和系统性政策的支持;学科馆员的引进与培养以及学科服务平台的构建因得不到学校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导致学科服务的层次与内容偏浅,学科馆员专业素养较低;教师普遍感觉不懂专业的兼职学科馆员无法对其教学与科研产生实质性的支持,因而参与度和满意度均较低,最终导致图书馆 “私事”的学科服务仅流于表面难以深入拓展的恶性循环。
其二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内部学科服务相关规章制度缺乏系统性和服务规划缺乏整体性。主要体现在:(1)部分高校图书馆没有专设学科服务相关管理机构,而是将其分设在如参考咨询部、技术部、流通部或采编部等其它传统部门中,因而缺乏对学科服务工作与团队的系统部署与整体规划。(2)部分高校图书馆对学科馆员的职责没有明晰的界定,导致学科馆员开展工作时无章可循。(3)部分高校缺失学科馆员配套的考核标准、激励措施与反馈机制,难以对学科馆员进行督促和激励,学科馆员也难以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用以针对性地进一步提高其服务质量。
2.学科服务馆员质量欠缺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数量上严重不足,导致无法开展“一对一”的专业化个性化学科服务。其次大多数高校学科馆员专业背景与对接院系或学科方向之间严重不匹配,难以承担更深层次的专业化服务,很难为研究生及科研型教师提供有益的帮助,更不用说兼具高学历和良好专业结构的学科馆员人才梯队,因而难以得到服务对象即院系师生的认同。
3.学科服务内容平台方式滞后
首先,学科服务范围缺乏广度。一是服务对象的层次上没能全覆盖:学习型用户(主要为全体本科生群体)需重点提供提高信息素养如专业文献查找和全文传递等的能力;研究型用户(科研型教师及研究生群体)需提供深层次如学科动态、发展趋势、最新热点、定题和查新等的服务;教学型用户(教学型教师群体)需提供辅助教学如教参文献和嵌入课程等的服务。但调查发现能够覆盖此三个层次信息用户的高校图书馆较少,多数高校让有限的学科馆员仅为个别重点学科的研究型用户提供学科服务。二是服务内容的层次上,尚待深入。调查发现目前国内高校提供的学科服务主要集中在文献咨询和传递以及查收查新等常规性浅层次的基础服务上。三是服务学科的覆盖面上,没能全覆盖。目前大多数高校服务的学科面覆盖仅含个别重点学科,对其它学科用户基本忽视。
其次,很多高校图书馆对学科服务平台的建设没有足够重视。很多高校没有专建学科服务平台,部分建有如LibGuides学科服务平台的高校图书馆中Guides的建设数量较少,学科覆盖面较窄。平台能提供的服务内容缺乏较深层次的学科服务,多为基础服务,如学科服务网页、与院系的联络服务、资源使用指南、常规性文献检索等。此外还存在平台的及时性维护问题,如链接失效、信息更新严重滞后等现象较为普遍。
四、完善学科服务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学科化服务要想取得长远健康发展真正为高校学科建设提供高质量服务,就必须从根本上整体解决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以提升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效率和质量。
1.建设学校图书馆和用户“三位一体”的学科服务体系
高校应当将学科服务提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加以重视,将学科服务的长远发展纳入到学科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应根据本校特点加大投入整体规划学校层面的学科化服务发展目标并制订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配套政策来对学科服务给予支持。图书馆方面应将学科服务纳入其整体发展规划中,成立专门的学科服务管理机构和学科服务团队,制订学科馆员的相应职责、岗位培训、业绩评价、奖惩和反馈等制度体系。建立院系学科用户与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良性互动机制,以形成良性的互动合作关系。只有建立起学校图书馆和学科用户三个层面的统筹协调机制,构建合理和谐的学科化服务制度体系,制订学科馆员和用户群体的良性互动机制,才能促进学科服务的持续发展。
2.建立多层次学科服务团队和高效管理考核机制
基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素养的现状,笔者认为应根据专业能力和学科背景等情况组建多层次的学科馆员服务梯队,以最大化发挥各层次馆员的价值。例如可将学科服务团队分为学科馆员、咨询馆员和助理馆员,既满足了重点学科与课题组的尖端服务需求,又兼顾了面向全校师生的基础学科工作的推进。
基于国内高校图书馆兼职学科馆员相对较多的情况,可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对如退休教授学科专业知识储备厚实的兼职学科馆员,培训提高其查找提炼信息的能力;对图书馆学类专业的兼职学科馆员应加强其所服务专业相关知识的培训。即整体来说,培训学科馆员使其成长为具备:学科专业知识、信息提炼、计算机及外语、活动策划及宣传推广、辅助教学与科研服务等多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馆员评价和激励机制,以便对学科馆员进行督促和激励;建立记录学科服务的反馈机制,以加强学科馆员与服务用户间的交流。如建立定性与定量、软性指标和硬性指标合理结合、同时考虑学科馆员服务质量与服务对象反馈信息的双向评价体系;建立学科馆员的工作绩效与其服务用户科研成果挂钩的激励机制等。
3.重视学科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维护
学科服务平台是学科服务系统的中心,可高效地将学科馆员、学科信息资源与学科用户联结起来。学科馆员可以将与教学科研服务项目相关的如国内外期刊查询、教学参考文献、嵌入课程资料、文献管理软件使用指南、科研论文写作与投稿技巧、文献检索方法、科技查新服务、定题服务、学科导航和学科动态等服务信息整合到学科服务平台上发布。学科馆员也可搜集相关的网络信息资源并将其进行智能化分析处理后透过学科服务平台提供给学科用户。学科用户基于此服务平台可与学科馆员互动交流,以便将这些信息根据用户个性要求再进行智能化分析处理转变成个性化的知识服务针对性地满足更深层次的学科用户。
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应当结合本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发展、本馆信息资源等实际情况,选择开发更个性化、更贴合学校学科建设特色的学科服务平台。学科服务平台的建设应当在学科覆盖面和学科服务层次上统筹考虑,在关注学校重点学科的同时兼顾普通学科并逐步提高学科面覆盖率,在注重提供深层次学科服务的同时兼顾基础学科服务并逐步提高学科用户层次覆盖率。决定学科服务平台优劣的关键是内容的质量,切忌重建设轻维护,只有能不断提供出内容让学科用户满意的学科服务平台,才能使平台成为整个学科服务系统的枢纽,让学科建设驶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環。
4.提高学科服务水平做用户满意的学科馆员
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专业化的学科服务来支撑。学科馆员应主动嵌入院系教学科研活动,及时掌握与预见用户学科服务需求的变化,前瞻性地为用户提供教学科研工作的辅助服务。如对著名教学科研团队教学科研的竞争力分析、对相关核心团队进的响力分析、相关学科前沿动态重要信息资源的推送、重要教学科研数据的管理等以协助解决教学科研人员关注的问题。学科馆员甚至可以对重要项目进行跟踪服务,如课题组选题立项阶段,科研人员因要开展特定分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文献调研需学科馆员提供文献情报保障、新颖性检验、知识产权预警等服务,以帮助项目组快速确认其新研究方向;项目正常进展过程中,学科馆员可跟踪该分支领域的发展动态以帮助课题组及时调整原有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并对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提供专利申请服务;项目结题和成果转化阶段,学科馆员可对项目成果的应用前景、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等展开调研,以便及时实现项目成果的市场化推广。
五、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兴的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海量的信息数据与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使学科服务机遇和挑战并存。基于分析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健康发展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许子媛.面向一流学科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联盟模式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9
[2]袁红军.“双一流”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调查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8
[3]孟艳丽.高校图书馆建设热点研究——基于“双一流”背景下相关研究主题文献统计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
[4]程惠兰,段萌语,胡小华.高校图书馆嵌入院系的学科服务模式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9
[5]程亚茹.“基于LibGuides的中美学科服务平台应用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8
[6]刘青青.““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辅助学科研究[D].安徽大学,2018
[7]王婧怡,石宏伟,袁 润.“双一流”大学建设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现状及建设策略[J].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
[8]董同强,马秀峰.融合与重构:一流学科建设中高校图书馆智慧型学科服务平台的设计[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9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