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足于新时代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实际情况,深入探究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在课程思政的推进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方向引领,积极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从而形成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的互联互动新格局,推进对新时代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习近平指出,高校推进育人工程要用好用活思政课主渠道,将解决学生们成长发展的需求作为育人工作的目标的同时,“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新时代新要求下,将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有助于为党和国家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一、“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内涵界定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工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针对人才培养的方式在思想和实践方面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充分重视党建内容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关注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加强思想引领引导,才能真正将铸魂育人工作掷地有声。这就要求从认识论上对“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内涵进行界定,进而为该模式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
课程思政指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各类课程的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以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更加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各类课程都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要想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就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当中,引导学生树立崇德尚能理念,紧紧把握时代赋予的责任担当,把专业学习和自己的理想信念统一起来。
(二)“党建+”的含义
“党建+”是指在开展工作时,着眼党建工作战略地位和阵地作用,推进党建与其他工作协同促进,以党建的内生力助推其他工作的开展,最终达到双向促进的良性发展。“党建+”模式,必须坚持以党的先进思想为指导,突出基层党组织在各项工作中的关键带头作用,坚持党的核心领导。
(三)“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厘清
“党建 + 课程思政”是指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将党建工作作为抓手,引领建设方向的同时,推进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以党建内生力助推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最终实现党建与课程思政双向促进、协同发展。课程思政建设强调立德树人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挖掘“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协同效应,为促进新时代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深入开辟了新的路径。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的价值
(一)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的困境
1.部分专业教师概念认识不到位
当前,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在有些系部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中,对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建设中应有的广度、深度不夠,部分专业课程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认识存在片面性,部分教师不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引领,甚至认为专业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是画蛇添足之举,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新时代党对教育“立德树人”的要求,意义的认识仍有待深化。
2.课程思政过程存在形式化倾向
在进行“课程思政”往往为了方便就将思政元素注入到专业知识的讲解过程中,部分教师对于思政元素的理解上过于单薄,单纯在自己的课堂上做思政元素的加法,导致课程思政只是走过场,没有真正触及学生内心深处并产生共鸣。由此可知,在实践探索中还存在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的方法困境,难以达到课程思政的要求。
3.部分学生内在动力不足
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新的要求,并对他们给予厚望。但是部分大学生学习紧迫感不强,甚至还有少量大学生爱国之情缺失,荣辱观退化,理想信念动摇、担当精神匮乏。与此同时,“00后”大学生已逐步成为大学生主体,他们思想敏锐、眼界开阔,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勇于创新,同时也存在个体意识强烈、实用主义等倾向。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提高学生去伪存真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成了当前极为紧迫的事情。
(二)党建工作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员带头、党建引领的优势,实现党建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双向驱动,影响和带动高职院校成员参与积极性,实现党建工作和课程思政的双向促进,对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1.提升教师党支部建设水平
将课程思政建设应用到高职院校党支部建设中,既能丰富党支部建设的内涵,又能提高教师思想政治育人水平。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教师党支部建设的内容,还能进一步明确党支部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中的政治把关作用。[2]充分发挥党建工作中的政治优势和理论优势,以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延伸到教育教学教书育人工作中,既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拓展党支部建设的功能,为新时代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铺好轨道。
2.促进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加强党员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引领力和示范作用,为学校营造一种风清气正、昂扬向上的氛围,又好又快的建设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同时,作为一名教师要牢固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意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优化教学内容,从学生需求出发,从专业理论和技能实践中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让课程思政的魂贯穿于每一位专业教师的课堂,有效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3.锤炼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党建工作为依托,拓宽课程思政实施渠道。教师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全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让学生无论是在专业课还是实践课,无论是在课堂学习还是各种课外活动,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综合素质,使他们最终成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实践路径
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个保障、三个平台、四个任务”的思路构建“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并运用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过程中,使得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一)夯实思想基础——“一个中心”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职院校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中心环节贯穿始终。“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将以党建为依托,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传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想信念的树立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展现新时代新青年的使命担当。
(二)加强顶层设计——“两个保障”
构建“校党委领导—党支部带头—全体教职工参与”三级联动制度,为“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提供有效制度和资源保障。通过制度保障广泛发动教师党员,提高广大教职工对学校党建的认识,切实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形成良好舆论环境、优良工作作风和学风教风。
(三)创新教学模式——“三个平台”
在“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实施过程中,充分运用“专业课程教学”“第二课堂教学”“网络课堂教学”三个平台,打破了实际教学中时间、空间上的限制,通过统筹校内外资源,完善实践教学路径,将专业实践与国情党情调研、革命文化传承等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师通过挖掘高层声音、典型人物、社会事实等思政元素,将其有机融入专业知识中,引导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实现党建工作和课程思政的延伸。
(四)着眼发展要求——“四项任务”
高职院校应把握新时代新要求,充分发挥党的示范引领作用,将党建工作为依托,全面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政治素养,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的过程中,提升全体教师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站位的同时,通过对学生开展“宣传党的理论”、“传承红色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和“培育工匠精神”学习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使当代大学生可以以党的先进思想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增強大学生对新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把学生更好地培养成为新时代有为青年。
结语
党建工作是搭建高职院校育人平台的基础,高职院校充分关注青年大学生的发展,“课程思政”是将课堂作为育人主渠道,实现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2] 夏文芳.课程思政中高校二级学院党组织的政治引领[J]. 上海党史与党建,2020(4):55-57.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9.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度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建研究立项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和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白茹(1992.08-),女,山东德州人,助教,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