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亚
摘 要:为了保证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前概念,将前概念合理转变为科学概念。
关键词:建构主义;前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正文
人总是带着历史的沉淀走向未来,教师不例外,学生也不例外。我们会不自觉地将以往的经验视作标准答案,从而不自觉的拒绝去修改已有的想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已往的生活、学习经验和理解得出的对事物的一种认识,这就是前概念。它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受。学生带着各种前概念进入数学课堂,影响着数学概念的学习。教师教学的起点,就是要了解学生具有怎样的前概念,以促使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具体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就是新授课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或还想知道什么,即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前概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既有积极的成分又有消极成分,且前概念具有广泛性和顽固性,如果和科学概念一致则有利于科学概念的形成,如果发生冲突,则将严重干扰科学概念的形成,甚至造成障碍。“长方形的周长越大,面积就越大”等等,这类错误的前概念会影响科学概念的学习,会阻挠科学概念的顺利形成,它们是学生犯错的地雷区,是教师教学的挑战点。教师对前概念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武断否定,要有效转变学生的错误前概念,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比如行程问题中的平均速度是两个速度的调和平均,不是算术平均。在物理里面,基本量,比如长度、时间等是可以取算术平均的,而计算量,比如速度、加速度等都不能簡单地取平均量。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两个班组的平均成绩,不等于每个班组平均成绩和除以2,因为两个班组的人数不一定是一样的。例如,一辆汽车给山上部队送货.上山时每小时行30千米,从原路返回时每小时行50千米.求这辆汽车上山和下山的平均速度. 此题有人这样解答:(30+50)÷2=40(千米/小时),这种解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这样求得的速度是速度的平均数,而不是平均速度。一般说来,求平均速度需要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总路程,二是总时间。这又偏偏是本题都没有的。
比如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对二次函数配方得到顶点式学习的影响。它们都是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同时在过程步骤上又容易混肴。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将此一元二次方程化为ax2+bx+c=0的形式(即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把常数项移到等式右边,再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孩子们通过训练完全可以熟练掌握并应用其步骤。但这只是表象。当我们学习二次函数配方得到顶点式时问题就出现了:孩子们习惯于移项和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这时候本应该把y=ax2+bx+c二次项系数提出来,再在括号内,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同时减去,以保证值不变。造成这种错误的深层原因就是概念不清,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依据的是等式基本性质,而二次函数配方得到顶点式依据的是整式运算和因式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花大力气将这类前概念合理转变为科学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是学生的易错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点。如果这类前概念不能很好地实现转变,不但妨碍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会使后续学习产生新的错误概念。
为了保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前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其积极的成分,消除其消极成分,使学生形成科学概念,从而有效、高效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