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红艳
自8月份开始,学生陆续开学,开始走进课堂。通过这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带给我很多思考:我们如何应对线上学习带来的问题?如何通过课堂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选拔,指导教学”的核心,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形成“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等能力。进而要求课堂教学要关注“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事实上,这也是课堂教学必须关注的问题,下面针对以上问题,谈谈笔者的几点思考。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摸底。开学后,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学情摸底测试,测试结果由网上测评系统进行及时的数据统计,形成报告,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线上学习成效。我们学科组根据学情摸底测评的大数据分析,完成对每个学生的学情诊断,分析学生能力缺失,并且精心制作了一个知识排查量表,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如实做好反馈,摸准学生复学后的知识水平和现有的学习起点,做好针对性指导。老师根据这两份数据,做好教育教学规划,做到尽可能地了解学情,做好针对性指导。以此为基准对后续课堂教学进行课程规划与教学方式的科学调整,尽量弥补线上教学的缺失。
其次针对学情调整教学计划。开学后,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计划时我考虑如下几点:一是统筹考虑疫情期间已进行的线上教学内容与原定的学期教学计划的衔接;二是统筹考虑原定教学课时时间与现有學习时间的衔接。尽量减少疫情期间学习的损失,努力让授课计划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与学生的学情相匹配,保证规定的课程计划能够落实到位,在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同时,尽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审美鉴赏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
精细安排教学进度。根据课时与教学任务,结合学情,合理统筹课时并调整进度。进度调整需要考虑具体情况:一是本学科课程内容的总课时量,结合早读和晚辅导,一定要细,要用心;二是考虑学校的大事安排与节假日的调整;三是学生学习实际接受能力与学习效果的差异;四是部分课程内容的统筹与调整。
灵活选择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选择要遵循这个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符合这个阶段的学情,基于教学进度安排,科学统筹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当堂精讲精炼,及时跟踪反馈;要灵活选择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获得学习成功体验;要加强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体现问题驱动和合作教学的模式,借此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科学安排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线上学习效果差甚至掉队现象,老师要合理控制作业的数量,及时安排课后的学习补偿与落实,留给学生自主查缺补漏的时间;要结合智学网和调查报告的大数据分析和学情现状评价,根据学生课堂学习达成情况,科学安排课后辅导内容。课后辅导要突出精准到人,因人施教,考虑学情和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根据掌握情况确定辅导对象、安排好辅导时间、找好辅导地点、商定辅导内容,确保辅导效果,让我们的教与学的效果切实有效。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老师要做好开学后的学生谈心工作,必要时结合学校的心理老师,也可以通过专门的班会、适当开展文娱活动和个别谈心等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在审美、理想、心理等方面均有提升,进而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心理健康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老师要有责任心,统筹安排教学,想方设法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