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兰
语文课改,文言文地位愈显重要,背诵篇目比例增大,阅读难度加大。本人拟从教的角度谈谈如何消除初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文言文教学有效性得以保证。
一、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改变传统文言文教学,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学习《〈论语〉十二章》前,笔者会指导学生利用现有的资源,搜集了一些关于孔子的箴言名句,让大家分享心得。另外又从网站以及图书馆找到了一些关于孔子的感人事迹,谈自己的认识。其次,笔者制作出了一些声色生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以及配文一些比较幽默生动的文字介绍,使得课堂更加的引人入胜。
二、熟读成诵,注重体验
当然,激起学习兴趣是第一步,文言文教学还是强调积累和運用。新课程标准在对新课程的价值以及教学理念进行要求时,其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体验”二字,通过调动学生的个人经验,使得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出现共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子读书法也强调“虚心涵泳”,这也是文言文在理解和学习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方法,他要求学生要能够准确地朗读其字音,并且有感情,有节奏地读出文章的中心情感主旨,学生还要在朗诵过程中不断地分析、理解文中的大意,体会文中的情感细节,以及深切地感受作品所要深入表达的意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三、注重拓展,丰富想象
教学过程中除要求背诵,还要重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即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对文言文进行解读、拓展、创新运用。例如以现代文的形式将古文进行改写,将其改成记叙文的形式,能够紧抓景物的特点,并对其特征进行更进一步的描绘,抑或是文本的理解基础上作充分化的联想,能够进一步的展开故事的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加深学生对文本文意的掌握,而且加强了学生对文本思想内涵的理解,又训练了想象表达能力。
四、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生普遍反映文言文的难点之一,还在字词方面,比如实词,一般出现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通假字等。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要注意词的归类,促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举个例子,《马说》一文中其中有两个句子都出现“策”字,包括“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但这两个“策”字的真正含义区别却比较大,前“策”是驱使的意思,后“策”是鞭子的意思。以此综合起来,学生掌握起来就一目了然,更加便于学生理解。而对于古今异义词来说,则是将古义和今义进行进一步的对照、比较,使其印象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于通假字,则将其列成表格,使读音和字义一目了然。对于文言虚词来说,针对学生难找出其中的规律所在的问题,可以精选当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的如“之、而、其、为、以”,等等,进行归类,或者制成表格,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
五、创意表演,活用课本
初中学生一般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教师则可以鼓励学生将课堂作为教学场景来表演课本剧,以此方式将课文情节展现出来,这样一来,除了能够引导学生准确的把握好课文的内容情节,又能够帮助学生通过一些形象、生动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来进行更为深入的语言把握以及人物性格的揣摩,使得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同时能够获得学习的快乐。
以上五个角度是笔者长期教学初中文言文总结出来的而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文言文的好办法,希望对同行教学文言文有所帮助和启发,走出沉闷的文言课堂迈向意趣盎然的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