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嵬
通识教育用英文解释为“general education”,意思就是普遍应当接受的教育,是二战之后西方兴起的新教育模式,主要针对西方大学教育过度专业化,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所以又叫大学通识教育。
中国美术学院作为国内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先锋,于2020年又一次提出了新的教学方向:大学本科一年级的基础课程改为通识教学模式,把原有的“素描”、“色彩”、“二维设计基础”、“三维设计基础”、“下乡考察”课程重新整合为“图形”、“空间”、“材料”、“身体”、“色彩“、”声音“、”结构“七个方向,每个方向的课程在一学年内连续开设6轮,每一轮平均5周,150课时。每个方向的课程之间没有先后顺序之分,每名学生必须在一学年内修完全部7个方向的通识课程。
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最重要的功能是凝聚社会共识,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辨别判断价值观,表达与交流、终身学习。通识教育是“三位一体”,即融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人类核心知识获取为一体的教育体系。经过应试教育的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往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色彩绘画技能,而专业基础教育更需要调动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和视觉转译能力,并形成有效的研究方法,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本文着重探讨2020年5月开始为期六周的“色彩语言”通识课程的教学过程。相对以往色彩教学中的色彩理论、绘画的形式语言和平面构成中的色彩构成教学进行深度剖析;结合调研、实验、主题创作和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间的跨界合作,促成了宽口径厚基础的色彩语言课程框架。
色彩是视觉中最重要的元素,它是进入视觉的第一印象,是最具视觉冲击力的要素。本轮课程试图将彩文化导入设计基础教育通识课程,把30名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以西方视角看色彩文化,一组以东方视角看色彩文化。以往的色彩课程是侧重用颜料绘画,是造型基础课之一,因而忽略了对“色彩”科学整合和学科体系的建构。将色彩文化导入设计教育,扩充学生的色彩文化知识,从设计方向人才培养的根基上解决问题。
教学具体方法:立足文献阅读,从色彩的感知模式到色彩技术型研究(东方:植物染色实验 & 西方:色彩地理学调研),再进入色彩的文化释读,打通色彩配色应用探索,这样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路径。课时分配为原理性色彩研究(一周),思想性色彩研究(一周),色彩实验(二周)和应用性色彩研究(一周)。这种方法的优点有第一建立学习研究的方法;第二,拓展知识视界与见识,让学生具备不断学习的智慧。第三,涵养人文情怀与气质,让学生懂得思考而富于大爱。
西方组
1、 原理性色彩研究
强调学习曼塞尔体系为代表的色相环,手工刷制十二色相环,明度轴、艳度轴。三原色的认识来源于人们对色彩的科学认识,350年前英国物理学家牛顿使用玻璃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从红光到紫光的不同色光,发现太阳的白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由此拉开了现代色彩学的序幕。三原色是科学解释古今色彩现象的参照系。第二步是用彩铅绘制调研西方各个时期的色相环,并做原理说明。这需要同学梳理这一时期的色彩观念与理论,同时对比同时期东色彩的发展,总结出该时期的色彩文化差异。
2.色彩实践:色彩学+地理学
色彩地理学是法国现代著名的色彩学家让·菲力普·郎科罗在1960年代创立的实践应用型色彩理论学说。为城市色彩研究奠定了基本理论。“景观色彩特质”,指构成景观形象与地理和色彩相关的一系列要素,即此地而非彼地所特有与色彩相关的形象要素,这些要素诸如地貌特征、土壤的色彩、植物、用當地材料制成的建材与建筑风格、体现在民俗上的特殊的装饰等等。色彩地理学主张对某个区域的综合色彩表现方式(主要是民居)做调查与编谱、归纳的工作,目的在于确认这个区域的“景观色彩特质”、阐述这个区域居民的色彩审美心理。另外还涉及材料感的和谐,以及社会审美流的问题。
本次课程调研以转塘镇为例,选取了居民住宅区、文化创意园区、商业区、公园、学校地块以调查、了解这个区域大概情况、地理位置、测色记录、取证、归纳、编谱、总结色彩地域性特质等实践方法为主要研究形式,学习色彩地理学在实践领域如何发挥配色指导作用。对调研区域主体建筑、屋顶、门窗、地面、墙面、建筑材料用拍照,手绘方式记录,并用色块形式概括建筑色彩面积,记录颜色形象。取证:要手机调研区域内的植物、土壤、石头,并概括以上内容的主要色彩特征归纳编谱:对建筑、建筑屋顶、们、创、建筑材料、周边植物的色彩样本,根据色度呈现程度进行分类编辑,并转化为色谱形式。
3.色彩配色应用
从调研区域色彩中提取主色调,根据区域色彩氛围转化意向语言,集合色彩理论及配色方法,设计符合区域气质的配色,将设计颜色应用在空间内,并进行空间制作。
东方组
色彩调研
1.在当代设计的色彩运用中,人们被动地忘却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当我们试图重拾传统之时,却又不知如何下手。因为我们大多已经把中国传统当成历史存在,曾经的视觉化色相存在。秦汉时期,染料植物的种植面积和品种不断扩大,已经有规模化经营,东汉《说文解字》中罗列的纺织品的色彩名称达三十九种,其中大多数为丝织品。中国古代色彩的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符号。中国传统色彩最重要的存在意义,又恰恰是“观念”,“观念”的存在有强烈的目的性设计,表现为很多色彩事件产生。通过文献阅读把他们逐一梳理出来。
2、色彩实践 色彩学+语言学+色度学
我们用色度学的方法,实践了传统植物染色,按颜色分组,每组选择4种植物,通过多次复染,添加媒染剂或叠染等方式,最终色样不少于20个,记录了这些颜色在标准色系统工具中的对应数值,为传承与转型创新应用提供的新的维度。我们的实验就是试图还原一个传统的色彩文化和一种生活的真实,并期待对当下中国的色彩观念、文化认同提供一种认识“自我”、“过去”与“现在”的关照。
色彩文化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表情,美国有曼塞尔色彩系统,德国和瑞典,日本也有自己的色彩系统。而我国尚未构建出完整的,属于我们自己民族、国家、区域特色的色彩系统。植根于古老东方的色彩智慧一定有一个与西方不同的色彩体系,色彩逻辑等待我们去发现。
3.色彩应用
设计任务为结合一首传统乐曲或一首带有色彩词的古诗词,根据自己对其中描写的色彩意象进行创作表达。第一步,分析诗词或乐曲种的色彩词以及所描述的情景、引申的意象。第二步,提取1-3个关键词,从色彩实验收集的中国传统色谱只能够玄色合适的朱色;第三步,列出关键词的反义词、近义词,组成1-3个关键词。通过关键词组,选择1-3个辅色、点缀色。
通识教育可以为专业教育提供更为宽广的视角,提供价值与文化的引领,使之超越学科局限、超越技术偏狭、超越工具主义的束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是绝对的分开,专业教育中也可以负载通识的意蕴。从理念上说,通识教育应当贯穿本科教育的全部,成为人才养成的灵魂。设计色彩课程作为设计造型基础研究的初始课程,强调从感知到研究方法论的形成过程,其教学目的是对纷繁的色彩领域进行发现、调研、整理、表达等能力的训练,本文的研究将回归设计色彩教学本身的功能与目的中,探索培养学生的色彩认识与应用色彩的表现能力,以培养设计师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和充实课程内容,使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紧密联系,使设计与色彩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达到从模仿色彩到自我色彩的构建,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后期学生不但从大量的材料和媒介尝试中激发了对色彩的想象,同时还要以文本和论文的方式对色彩语言进行发现、收集、实验、归纳、总结。更加扎实地把课程知识贯穿到今后的专业领域当中,从而形成一套自己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