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游戏案例:树林里的小舞台

2020-12-23 04:54王佳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小曼萱萱舞台

王佳

早在中班时,我们班的孩子就喜欢在树林里进行各种装扮和唱跳游戏,已有了一些表演经验。于是,进入大班后,我们在树林游戏区中,投放了两个红色大木箱,在其周围的树上挂上串铃,固定了一些不锈钢的桶,一旁的材料架上也投放了各类低结构材料,还有一台下载了孩子们平时经常听的、反复哼唱的音乐的播放器。

从11月中旬进入树林游戏区的第一天开始,不同的孩子就在“舞台”边上上下下地敲打各种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的游戏水平逐渐提升。我也在近一个月的追踪观察里,见证了孩子们在连续游戏过程中的阶段性发展与转变。

【第一阶段】 材料的探索

第一周(从11月13日到17日),一开始,只要手边有能发出声音的材料,孩子们便会自然地将其变成一种打击乐器,敲打出清晰的节奏。只要在合适的场地上,孩子们便会开始属于他们的装扮与表演。只是,刚开始的表演游戏持续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孩子们会受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中断游戏,或改变游戏内容。虽然如此,但作为老师,我们相信这时的耐心等待和不干预是有价值的。

比如,行行双手各拿一个不锈钢盖,敲打固定在树干上的不锈钢桶底。“叮叮咚”“叮叮咚”地敲了一会儿,听到延延在喊他就离开了。这时,小进双手各拿一个不锈钢锅盖来敲不锈钢桶,边敲边说:“好,开始表演!”但舞台上并没有孩子在表演,敲了一两下后,他也离开了。

再如,佳琪和小曼一起坐在茶壶雕塑上,随着录音机里播放出的音乐左右摇摆身体,还唱着歌。随后,朵朵来了。小曼对朵朵说:“朵朵,演出要开始了。”但朵朵说:“还没有开始。”结果,小曼调整了游戏方向:“那我们先吃个晚饭吧?”朵朵:“好啊!吃完了还要化妆。”小曼:“我也没化过。”朵朵:“那你们开始变魔法吧!”佳琪和小曼边做动作边喊:“变!变!变!”

【第二阶段】 多样的表演

第一阶段游戏持续的时间很短,作为老师,我们相信: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只要音乐一出现,无论是快或是慢,孩子都会跟着旋律舞动起来,老师只需提前创设好孩子需要的环境。

情景一:音乐舞起来

11月21日,一听到播放器里传出的歌曲《冰雪奇缘》,孩子们就随着音乐边唱边跳。黄豆拿着播放器和朵朵站在舞台的后方,也跟着音乐哼唱起来。过了一会儿,佳琪说请黄豆播放潼潼要点的《奔跑吧,兄弟》。可黃豆表示“我不想听那首”,最后把音乐换成了《凉凉》。

佳琪对身边的伙伴们说:“要不,我们先跳这首?”大家同意了,黄豆也和大家一起跳舞。当音乐结束,佳琪又对黄豆说:“放《奔跑吧,兄弟》。”这次黄豆照做了。音乐响起,佳琪和潼潼一起随音乐舞动起来。其他孩子走下台,拉起挂在树上的铃铛,摇晃着。

虽然老师都没有教过这些歌曲,但孩子们竟然各自创编出与旋律如此契合的优美舞姿,而且还会自由地选择自己所要表演的舞蹈音乐。当播放的音乐不是自己想要表演的,便会主动退下舞台。当我看到退下舞台的孩子们拉起树上的铃铛摇晃时,心中产生了深深的好奇:他们为什么要摇晃这些铃铛呢?

情景二:多重协奏曲

11月24日,当音乐再次换成《冰雪奇缘》,可儿摇晃着串铃;黄豆手拿木棍在固定的不锈钢桶前敲打着桶底;潼潼则一手拿着一个桶盖,一边“哐哐——哐哐——”地敲,一边走到舞台一侧;佳琪也拿了两个桶盖和潼潼一起敲着。当黄豆离开后,檬檬则来到了黄豆的位子,用手跟着节奏拍打桶底发出“砰——砰——”的声音。过了一会儿,萱萱也拿着木棍和檬檬一起敲。檬檬对萱萱说:“这样敲太响了。”此时,朵朵拿来两个桶盖轻轻敲了几下,递给檬檬。檬檬接过锅盖,合着节奏用锅盖敲打着锅底,“叮叮”“哐哐——”“砰——砰——”轮番协奏。

原来,孩子们并不是随意地拉起几串铃铛进行简单摇晃。除了摇晃串铃,还有孩子在敲击桶底、桶盖。对于组合使用不同材料来控制敲击发出的音量,他们都有着自己的见解。整个过程中,他们更是配合如此默契,简直就像一个小乐团,这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情景三:大合唱表演

11月28日,播放器里的音乐切换成《雪宝宝》,孩子们自由表演了整首歌曲。朵朵说“开唱啦”,示意切换新的歌曲。所有孩子双手放背后,站成一排。小曼提议大合唱《最美的光》。佳琪自言自语:“谁来当指挥的人呢?我来当!”她站到前面,面向同伴,两手随着旋律开始指挥。

台上的可儿说:“佳琪,你应该先跟着我们一起摇头。”大家开始唱了,可儿又说:“应该先一只手指挥,女孩子先唱。”佳琪并没有听,只是按自己的方式指挥。唱了两句,朵朵跑到佳琪面前说:“佳琪,让我来指挥。”朵朵与佳琪交换了角色。朵朵先是右手指挥,然后换左手。这时,站在舞台左边的黄豆看到朵朵举起左手指挥时,他马上开始唱歌。当他发现站在舞台右边的可儿也在唱时,他指着可儿说:“现在是我唱,不是你们唱……”

此时,孩子们又组成了一个活灵活现的“专业合唱团”啦,让我兴奋不已。其实,对于这些大合唱的基本要领,孩子们比我掌握得还要熟练。此时,我突然觉得孩子有时真的是我的老师。

【第三阶段】 “观众”的出现

第二阶段孩子们的表演如此投入,且表演的形式也更具多样化:唱歌、舞蹈、歌伴舞、铃声伴奏曲、多重协奏曲、大合唱……但是,孩子们精彩的表演并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这该怎么办呢?作为老师,我没有急于干预,而是耐心地等待。终于,在12月1日,伴随新的一天的开始,孩子们的游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情景一:邀请观众

朵朵切换着音乐。可儿对朵朵说:“朵朵,你待会儿需要烟花大炮吗?”朵朵说:“要的!可是,我们这里都没人看。”可儿说:“可以邀请一些人呐!”朵朵说:“好的!”于是,可儿跑去邀请人。可儿对延延说:“你要去看我们的演出吗?很精彩的!”延延说:“那我去叫行行来。”接着,可儿找到开心:“你要去看我们的表演吗?很精彩的!”“好,我去看!”可儿拉起开心的手说:“走,走,走。”旁边的思齐也跑去。可儿说:“不要跑,要摔跤的。”她又拉着思齐,和3个伙伴走向舞台。

在今天的游戏中,朵朵提出“没人来观看表演”的问题时,当下我的内心还是产生了一丝焦虑:“是哎,没人来看这些孩子的演出,这个游戏可能就继续不下去喽?我是否要……”但出乎我意料的是,我还在内心独白的时候,孩子们却不急不躁,积极想办法。由此可见,我的适时等待迎来了孩子们带给我的惊喜。

情景二:创设观众席

邀请来的观众站着看演出,可儿说:“朵朵,铺一个垫子,让大家坐着看。”朵朵说:“对呀,可是我不知道哪里有椅子。”音乐结束,可儿对台上的孩子说:“去搬椅子,这样客人就能坐着看了。”于是,4个伙伴搬来了两张长板凳。客人们坐在板凳上,继续观看演出。表演第二首音乐时,可儿拿来一些桶盖,一边分给观众一边说:“这是吃的,每次会给你们一些吃的。”可儿在每个锅盖上放一块木块,观众们假装吃食物。一分钟后,可儿又给每人一个纸杯:“这是饮料。吃完了把东西都放到桌上。”然后进行了分类整理。

从第三阶段开始,游戏已经从原先只有台上的唱跳表演人员,延伸到台下的观众与服务人员,角色逐渐增加,分工越来越明确,次序井然,充满忙碌与喜悦。游戏犹如一场艺术欣赏表演与一次放松休闲活动的完美结合。我也对后续的游戏产生了更多的期待,他们还会出现新的游戏角色吗?是否还有什么新策略可以吸引观众来看节目呢?

【第四阶段】 演出票的诞生

孩子们通过“邀请观众”,并为观众“创设观众席”的策略确实吸引了一些小朋友加入到游戏中,以此解决了没有人看演出的问题。但是,孩子们的游戏并未在此结束,反之,越玩越精彩。到了12月5日,新的游戏情节又出现了。

情景一:自制演出票

表演前,可儿问佳琪说:“写上电话号码怎么样?” 佳琪同意。可儿说:“1234,怎么样?不对!11226,怎么样?”于是,佳琪边说边在纸片上写下:“11226,那还要写上日期。”可儿说:“2017年12月5日。”

正写着,萱萱和梓轩来了。萱萱问:“可以给我一张票吗?”佳琪说:“等一下,还在写,还没开始。你们先去旁边玩一下。”“我要画一片雪,代表歌曲《雪宝宝》。”可儿一画好就举起票给我看。

作为老师,我看到了孩子们的专注,感受到有商有量的和谐氛围。从一张演出票中,我了解到了孩子们关于演出的已有经验。从他们刚设计好一张演出票就马上举起给我看的动作,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她们的自豪感以及对我的信任和爱。从这天开始,接下来的几天中,我发现,孩子们在出去玩游戏前,几个准备玩表演游戏的孩子都会事先商量、设计好演出票,再去玩。

情景二:出售演出票

15分钟后,可儿对茶壶上的孩子喊:“谁要看电影的?来这里买票。朵朵,你去请一下。”朵朵跑过去喊:“要买票的人快去买,那里可以排队了。”许多孩子跑过来。小曼说:“我要买票。”朵朵说:“在可儿这里排成一条线。”可儿问小曼:“你是大人、小孩,还是大姐姐?”小曼说:“大姐姐。”她身后的檬檬和可乐也说:“大姐姐。”这时,朵朵把她俩推到小曼身后说:“要排好队!”可儿数了3张票,分给她们。然后,朵朵带着她们进入观众席,给每人一份食物。轮到笑笑和萱萱了。可儿问笑笑:“你是小弟弟喽?”笑笑摇摇头。朵朵问:“大人?”笑笑点点头。朵朵说:“100块。”接着又问萱萱:“你是大人,还是小孩?”萱萱说:“大人。”朵朵对可儿说:“两张大人票,200块钱。”随后,越来越多的孩子来看演出啦!

在整个售票过程中,孩子们会自主产生游戏规则,也会自觉遵守着这些游戏规则。虽然在老师组织的一些活动环节中,也难免会有孩子不遵守规则,但是在孩子们的自发游戏中,丝毫没有发生这样的情况。

分析与反思

整个游戏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观察幼儿表现,不去干扰他们自己的游戏思路和进程;在游戏后的分享中,通过照片、视频推动他们反思过程中的问题,引导幼儿清晰地看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作用和影响,学习站在集体和他人的立场思考自己的行为。通过解读,我们清晰地看到孩子们在游戏中呈现小步递进的发展。

(一)从表演游戏的变化,看幼儿发展的过程

1.游戏形式由散到聚,幼儿的合作协商能力在发展。

第一阶段的两个情境中分别都只有两三个孩子参与,多是个别分散地对舞台周围的材料和场地进行探索,游戏比较随意。

第二阶段,孩子们来到了“舞台”上进行着各自的表演。起初,大家的想法都不一致,有了第一轮磨合后,每个孩子上场后都会与负责播放音乐的孩子进行交流。轮到表演的孩子就上台表演,没有表演的孩子会主动选择周围的“材料”进行伴奏,呈现了和諧、默契的表演氛围。

第三和第四阶段,当大家的意见出现不同时,比如没有人来看演出、创设观众席时、自制演出票等,所有参与游戏的孩子都会互相协商、通力合作。

2.表演内容由单一到丰富,幼儿的艺术素养在提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艺术领域的目标1中指出:5~6岁幼儿“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有自己比较喜欢的活动形式”;“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表演游戏的深入,游戏已充分体现了以上目标的内容。尤其是在第二阶段情景三的表演中,孩子们会通过观察指挥的手势,相互提醒指挥手势的意思,进行演唱,表情、姿态都是如此投入,仿佛真正在舞台上演出一样。

3.游戏人员由少到多,体现幼儿的组织策略在丰富。

从第一阶段的三三两两到第四阶段的15个人共同参与游戏,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孩子加入表演游戏,是因为这个游戏的主导者可儿、朵朵这两位小朋友在吸引其他幼儿加入游戏时采用多项策略:主动邀请观众、创设观众席、自制演出票。

(二)解读幼儿的游戏,是为了更深刻地反思教师的支持

在观察了幼儿的游戏过程、解读了幼儿游戏行为的意义后,作为教师,我们应尽量及时、有效地支持,通过游戏后分享、主题环境的创设、有准备的材料投放,推进幼儿游戏的发展,促进幼儿的反思性学习。

1.及时分享游戏,助推游戏进程的深入延续,促进幼儿的反思性学习。

在每次游戏结束以后,我都开展了相应的游戏后分享活动,梳理有价值的游戏经验,帮助孩子们在一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概念。诚如《指南》中的建议:“帮助幼儿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讨论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与计划目标是否一致,分析一下原因以及下一步要怎样做等。”

同时,在此过程中,我一直在推动幼儿的思维发展,促进幼儿的反思性学习:一是推动幼儿把自己的游戏内容用语言表述清楚,通过语言理清思路;二是利用同伴互助,鼓励幼儿寻找更多的问题解决方式,拓展思维的灵活性;三是利用追问、反问、质疑的方式,促进幼儿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2.创设有意义的环境,支持幼儿游戏经验的提升。

幼儿的游戏经验具有连续性。我创设了反思性主题墙“小舞台游戏”,帮助他们形成相对系统的经验链,小步递进地支持他们游戏经验的提升、拓展,真正发挥出游戏的教育价值。同时,新的游戏经验继续支持幼儿在更大范围的丰富探索。比如,树林里的小舞台游戏中,孩子们关于表演的游戏经验如同滚雪球般,越积越多。最后,这些宝贵的经验为大家进行“大班班级毕业汇演”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3.按需支持材料,做好游戏前期的自主准备。

在持续的游戏和不断的分享过程中,孩子们已经能从原先一边游戏一边去寻找需要的材料,变成在游戏前就能利用室内自主游戏的时间去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游戏材料。比如,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下需要老师帮忙下载的歌曲音乐;利用区域内的材料(纸杯、气球、彩色手工纸等),发明制作“烟花大炮”;用手电筒来代替舞台的灯光,增添舞台效果等。作为老师,我要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可能提供丰富的材料,来满足孩子们的计划和设想。

我从孩子们的游戏、分享进程中,看到了孩子们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极强的艺术表现能力,知道了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艺术潜力。孩子们让我明白了“办法永远比困难多”的道理,体会到有效沟通是了解彼此的最佳途径。在观察、倾听孩子的过程中,我向孩子们也学到了很多。

本案例入选《游戏·学习·发展——全国幼儿园优秀游戏活动案例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猜你喜欢
小曼萱萱舞台
一颗顽固的牙齿
闯入快快国的慢小曼
我家的多肉
七个花开的日子
台上
偷听
画与话
你的脸像水蜜桃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