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打造脉络句,让思路清晰可辨

2020-12-23 04:45钱玉琴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美美脉络论点

钱玉琴

清代文学家林纾在《文微》中说:“命脉之所在曰枢纽,文中有此,虽千波百折,必能自成条理。”这句话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写作过程中要精心打造脉络句,让文章思路清晰可辨。“脉络句”即体现文章思路、内在逻辑的词语或句子。有两种表现形式:显性脉络句和隐性脉络句。写作应以显性脉络句为主。因为显性脉络句相当于行文的“路标”,能使自己文章的思路一目了然,便于阅卷老师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文章的结构思路,是应试作文必不可少的技巧。

一、用衔接词构成清晰的脉络句

当代语文教育家章熊在《语言的连贯性》一文中说:“语言的衔接要借助衔接性词语。有些就是复句所用的关联词语,有些是用于句与句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的,包括某些实词和固定词组,如这、那、那么、总而言之、由此看来、一言以蔽之、事实证明等。”我们在写作中要注意在句、段间充分运用能体现思维层次的衔接词。如2020年苏锡常镇一模卷作文《黑镜的悲剧》,此文几乎在每一段的开头都用上了衔接词:

这样看来,科技发展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且看当下,“提笔忘字”这一现象越发严重……

这样的新闻令人唏嘘,想我中华五千年文明,汉字无疑是传承“明珠”的重要载体……

我想起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中提及的第六种自由……

的确,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影响变化,甚至于让我们过于依赖科技……

不妨着眼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

但我们应当看到,这些表情包的意义定然是枯燥的……

再看《墨镜》时我便不免悲哀,当人类社会真正沦落到剧中的地步时,不再是一出人生的悲剧,更是一出社会的悲剧,一出人类文明史的悲剧……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衔接词毕竟是一种表面的语言形式,掌握好了,可以使文章文意连贯,脉络分明;但是,掌握不好,可能会走向形式主义,甚至写成八股文。所以,我们不能机械套用衔接词,衔接词应与后面的“对应段”内容相匹配。既要写好“脉络句”,更要写好“对应段”。

二、用分论点构成清晰的脉络句

围绕中心论点,确立几个层次清晰的分论点,也可以构成清晰的脉络句,使得文章整个框架显得干净利落。首先,分论点可以立足于全文设置。如2015年江苏卷作文《智慧三境》,此文围绕中心论点“智慧有山、海、天三境”,分别设置了三个递进式的分论点:

佛家有智慧三境……现在我认为,智慧还能分为三境:山,海,天。

第一境便是这山……

因此,第二境便是这移动的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比海还宽广的只有天,所以第三境便是天,但天不僅只是比海宽广……

因此,智慧虽可分为三境,但仍是无穷无尽的,就如同天外便是那星辰大海。所以,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尽自己所能,向着下一境,向着那无尽的天空,星辰大海进发。

其次,分论点也可以立足局部的“表现、原因、影响、对策、条件”等方面来设置。如2019年江苏卷作文《享参差多态,强文化自信》,此文开篇把“汉唐文化气象”和“清政府缺乏文化自信”进行对比,进一步提出了“文化自信”两个方面的“表现”:

文化自信,一方面表现在人们对自身文化的信心……

而文化自信的另外一方面还表现在人们对外来文化的大胆接受和欣赏……

三、用过渡句构成清晰的脉络句

过渡性脉络句主要有两种:

第一,由开篇材料向中心论点过渡的句子。议论文开篇需要把对材料的复述与命意进行对接,而对接时就需要顺畅的过渡性脉络句。在具体操作时,可以采用“定向分析法”“质疑追问法”“原因归结法”“内涵分析法”等。如2020年苏锡常镇二模卷作文《做“奥威尔”式的人》,此文第4小节就用了“定向分析式”过渡句,把开篇引子和中心论点串联了起来:

列奥尼达扯下了自己军装的袖口,包扎在卡捷琳娜的伤口上,目送她随难民船消失在地平线。

“保护好我的袖子,我还要的!”

“一定!”……

这是《线》中最动人的一个场景。对于列奥尼达,他怀揣着坚定的立场奔赴前线,本应为国杀敌;但炮火中的卡捷琳娜,异国的小姑娘,一下子击中了他善良的内心,让他扔下了手中的步枪。

当正确与善良发生冲突时,我们往往会选择善良。

第二,行文过程中内容间转换的过渡句。议论文一般要围绕观点、原因、现实、危害、举措、前景等展开说理。这就需要用过渡句把它们连成一个整体,来保证文章脉络的清晰流畅。如2019年江苏卷作文《“江南七怪”的组合魅力》,此文第1小节第2句话就用了“质疑追问式”过渡句来引出下文的论述;第2、3、4、6小节的开头都运用了内容转换的过渡句:

新版《射雕英雄传》电视剧热播,作为一个铁杆“金迷”,我也借机重温了这部名作。看着看着,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武功平平的“江南七怪”,何以在偌大的江湖中占有一席之地?

很多人也许会不假思索地说,因为“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这种说法显然有道理。

当然,团队的合力不是简单的叠加,更在于相互间的融合之后,焕发全新的面貌。

当然,七怪的组合之所以能存续、能和谐,其根源还在于他们有着相同的侠肝义胆。

其实,当今社会讲究团队协作,推崇文明融合,都是秉承尊重原则,期待着效能最大化。

四、综合运用

以上讲的三种脉络句类型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可以综合使用。如2019年江苏卷作文《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近来,鼓吹“文明对抗”“文明冲突”的论调又开始在世界上一些地方沉渣泛起……然而,这种排他性、对抗性思维是灾难性的……都有“文明冲突论”的影子。那么在文化上,我们该如何平衡?(由开篇向中心过渡句——质疑追问式)

我想,这需要遵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原则。(中心论点)

首先要懂得正确欣赏自己民族的文化。(分论点:“各美其美”)

但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不仅要会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去赞美其他民族文化。(由分论点1过渡到分论点2:“美人之美”)

文明的发展,深植于各自独特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土壤,只有姹紫嫣红之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而文明的进步,则源于人们对“美的结晶”的追求。(隐形脉络句:分论点3: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纵观现实,要想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首要条件是保持平和、谦逊的心态,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君子之风”。(内容转换过渡句:实现条件(分论点1))

其次是要时刻牢记文化共存于融合的重要意义。(实现条件(分论点2))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说:“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在议论文写作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精心打造脉络句”,力争文章思路清晰可辨,赢得阅卷老师的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中学(214200)

猜你喜欢
美美脉络论点
美美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跳舞美美的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营救美美周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知行并进”与“从做中学”理论脉络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