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毅
近年来,语文教育界提出的“简简单单教语文”很值得教师琢磨。这种简单教育说到底就是让语言学习和运用归位,让人文性真正成为研读语篇精神意蕴的根本属性。对于学生而言,则是细细品读文本语篇,找出文本中引人留恋的地方,以便细细品读发现文章精妙。以文本细读为切入点,在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阅读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活动中感受语篇内涵与语境,利于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的心灵旅程得到一次彻底的放松。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文本细读,引领学生主动走进语篇咬文嚼字,让他们真正体味作者的表达意图,并获得深层次感悟。
一、紧扣散文之神——对话作者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特点,也是其区别于其他体裁的显著标志。学生细读散文就是要在紧扣散文之神的基础上,多主动与作者对话,融入作者心境,聆听作者心声。这种聆听应该是学生紧扣散文的核心而深入品味。学生通过读懂作者的心声,能在原汁原味的散文欣赏中获得深刻印象,产生丰富的语言感知和真切体验。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聚焦散文之神的角度出发,多给他们相应的提示和引导,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触。如在《想北平》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紧扣散文之神。从作者的真实想法出发,从“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中体味其中的思想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体味作者将自己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深入体味“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的内涵意义。对此,教师可要求学生体味“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这两句话中的情感。这“说不出”三个字浓缩了作者对北平的无限深思,让人体味到了不一样的北平世界。同时,作者通过对一些景物的描述,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北平的美丽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简单之美,但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则是无可比拟的,作者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教师要多从散文的表达出发,多给学生自我研读的机会,引领他们在主动融入语篇中深入感知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作者的心思,从作者的表达缘由出发,多给他们相应的策略指导,鼓励他们在主动参与对话中说出自己的心声,获得丰富的思维灵感。
二、朗读散文之形——关注素材
散文的美是一种“只可意会”的美,需要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多给学生朗读的机会,多鼓励学生主动朗读散文并理解语篇,使语篇学习富有生机。多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尽情融入散文的语句中体味其意境之美。
学生朗读散文的过程也是其理解感知不断深化和丰富的过程,如教学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可采用此法引导学生了解散文的语句。教师可结合学生对文章题目的理解,建议他们主动朗读语篇,深入体味“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受,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反复朗读,从“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中感受作者不一样的理解。很多学生结合“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这些内容,在主动朗读中找出作者在巴黎的特有感受,体味浓浓的思乡之情。教师应多给学生朗读机会,帮助他们在咬文嚼字中体味作者的情感。教师可结合散文主题,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理解感知进行深入切磋,鼓励他们在主动融入中发现散文的精髓,唤醒探知的渴望与好感。这种渴望与好感便是学生关注散文素材的有效动力。
三、体悟散文之情——激活共鸣
学生融入到散文中就是要体味其中的情感,就是要在共鸣中获得深层次的理解感知。学生应多从散文的情感出发,找出其中可表达的切入点和发散点。教师多引导学生体悟散文的情感,就是让学生透过文字符号主动感受力透纸背的情感,由此产生同感。
学生体悟散文之情的过程,也是认知感悟不断深化的过程,如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教学中,体悟其中情感则是不可缺少的内涵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背景,体味散文中饱含深情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通篇闪烁着出世与入世的智慧,彰显了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就本文而言,教师应告诉学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从作者的种种表现中体味到其间的浓浓深情。学生围绕这样的主题从生命的价值意义中感受到“生命长河无止境”的道理,作者告诉读者,母亲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如此艰辛的劳动。可以这么说,作者对自己母亲的怀念,不仅是母亲给了自己的生命,更多的是鼓舞自己在残疾面前不退缩,让自己身残志坚,成为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导师,里面夹杂的自己对母亲的歉疚之情是值得好好琢磨的。学生细读文本就是要在主动融入语篇中找到激活自己思维情感的语句,让自己的构思与文本形成有机融合。结合学生的理解感知,教师不妨建议学生尝试运用多样化语言表达,让他们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并获得深度感知。
四、品味散文之言——感悟清淡
“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散文的语言最能凸显出一个人的写作风格,最易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学生可通过散文的语言来体味其中的思想情感,真切体味到其中的清淡,感受到其中浓浓的情意。学会从散文中找寻语言特色,从中体味不一样的思想内涵,如在《荷塘月色》教学中,不妨多关注散文语言,體味其中特有的情感。从作者提出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始,找出作者表达的情感基调,体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知识分子特有的苦闷与彷徨。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作者描述的景物出发,像“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可建议学生从语言的特征出发,从作者写作意图出发,感受其中特有的内在情感。
教师在指导学生研读散文的语言时,可建议他们从语言的特点出发,鼓励他们在深入探究中发现其中内涵。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可建议学生尝试从语篇中筛选相应信息,引导他们从语言中体味其中的淡淡情感,让他们融入作者心境,体味其中特有的情境。
散文的形散神聚是学习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师教学的准绳。教师在教学中多给学生自我品读的机会,让他们在细细品读和研读中把握、揣摩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思想等创作意图,在融入情境中感受散文特有的魅力,定能使得文本富有生机活力,对语篇产生独特的认知感受。文本细读能给学生喝上一碗自己想要的心灵鸡汤。
(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高中语文文本细读教学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GH2016124)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