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及语文教学体系的变革,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是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增进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对语文有效预习的意义进行阐释,并结合农村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预习现状,对农村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有效预习的方法进行探讨,希望为小学中高年级教师实施语文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预习;方法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课堂教学之前,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预习,是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师实施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课堂学习内容,找出学习难点、重点,并在课堂上通过针对性学习,快速掌握学习内容[1]。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在当今新课改不断推进,倡导语文教育“减负不减质”的背景下,实施有效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徑。
一、农村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有效预习的意义
1.实践新课标
在我国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要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对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式进行改进,通过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以此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及实践应用能力。而在农村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合理引导,帮助学生实施有效预习活动,正是这一要求的体现。在预习活动中,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体作用,通过自主学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合作,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索,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及实践应用能力的目的。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农村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低年级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如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独立查阅相关资料的能力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直接与文本对话的机会,促使他们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对课文进行初步分析、了解课文大意,并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思考,找出学习的重点、难点,并提出问题,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2]。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是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都有积极的作用。
3.构建高效课堂
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会结合所学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理解,并尝试回答课后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在阅读、探索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哪些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哪些知识自己还不理解,比较欠缺。这样,他们在课堂上可以有针对性地听课,并通过听教师的讲解,提出问题,解决自己的疑惑。这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教师来说,也可以结合自己对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了解,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可以将较多的时间用来讲解学生普遍理解不够深入,且属于教学重点的内容,尽可能使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时间里充分理解、掌握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农村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预习现状
1.课前预习流于形式
农村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因教学环境、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自主学习能力有限,在开展课前预习活动时,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及课堂学习内容,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这样,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一步步进行预习,这也是确保预习效果,提高学生预习效率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实践调查中可以发现,部分教师在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存在预习要求不明确,预习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学生对于具体要预习什么内容,应该怎么预习,达到什么样的预习效果感到很模糊。因此,他们在预习过程中,通常只是简单地划分一下段落,熟悉一下生字、词句,读一下课文内容。这样的课前预习,远远达不到有效预习的要求,也无法通过课前预习,实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标。
2.课前预习内容千篇一律
在实践调查中还可以发现,部分小学中高级语文教师在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没有根据课文的特点,如文本体裁、创作背景等,设计个性化预习作业内容,而是每篇课文都沿用相同的预习作业设计模式,让学生用相同的预习方法进行预习。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在预习过程中忽视不同文本自身的特点,以一种程式化、机械化的方式进行预习,导致课前预习缺乏针对性、有效性。
3.课前预习高耗低效
在实践调查还可以发现,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课文内容,在布置预习作业时,一味要求学生搜集大量与文本相关的资料,以此扩大语文课堂的信息量,加深、拓展教学内容。但是,教师却并没有对这些作业的实际意义进行充分的考量,如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看懂、理解这些资料信息,这些资料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是否有帮助,这些任务是否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等,从而导致课前预习偏离了轨道,失去应有的价值及意义。
三、农村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有效预习的建议
1.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农村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实施语文预习活动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了解、观察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将课前预习活动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起来,以此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预习积极性及预习效率。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灵活设计预习作业,借助丰富、多样的预习作业形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侧重于字、词等基础性知识学习的文本,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重点查阅这些字、词的意思;对于侧重于优美句子、段落学习及应用的文本,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对这些句子、段落进行反复朗读;对于侧重于作者生平学习的文本,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适当地延伸阅内容等。多样化的预习内容,可以打破传统预习作业的单一化、模式化,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提升预习效果及课堂教学效率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构建细化操作的预习模式
教师在设计预习内容时,除了需要根据课标年级目标及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确定预习内容以外,还要对具体的预习步骤进行细化,并要求学生按照预习步骤一步步进行预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预习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采取“读、标、注、查、问”五步预习法,让学生先对课文内容进行通读,标出一些不太理解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一些重点语句、段落进行注释。然后,再利用字典、网络等工具,对与文本相关的内容进行查阅,对于一些存在疑惑的内容,可以在课堂上向教师进行提问。教师也可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为核心,设计整体阅读、重点阅读、心得体会、尝试练习四步预习法,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提问能力,同时教师要向学生明确阐述每个步骤应该怎么做,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3.注重文本题材的差异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多种体裁的课文,而且这些课文涉及了很多的内容。教师需要充分了解这些课文的特点及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的预习策略。例如,对于诗词类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找出其中的诗眼或词眼,然后再围绕诗眼或词眼对诗或词的内容进行探讨,再逐步了解每句诗或词的意思,进而了解整首诗或词的意思;对于小说类题材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找出其中的主要人物,并通过阅读,了解主要人物的言行、思想动态等,在心目中勾勒出一个大概的人物形象;对于散文类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把握文章的整体创作思路,及作者所要抒发的内心情感,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内容等。这样,既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掌握不同文本体裁的学习规律,促使他们通过预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4.重视生本差异
在设计课前预习内容时,教师还要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间的差异,在农村小学个体的表现尤为明显。如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基础等都有很大差异,教师需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层次,设计不同的预习内容。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预习内容,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及预习目标,如可以将预习内容划分为一星、二星、三星等,对于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预习基本的、必须学习的内容,如段落的划分,词句的查阅等;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给他们增加一些可选预习内容,如查阅创作背景,阐述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等;对于学习基础扎实,具有超前学习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设计一些能够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他们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的预习内容,如要求他们以课文为范文,进行作文写作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通过不同层次的预习设计,循序渐进地逐步提升学生的预习能力及语文学习能力。
四、结语
总的来说,在农村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课前预习,这也是整个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农村小学教师要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结合新课改的要求,运用先进的预习指导理念,对现有的预习指导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通过构建全新的预习体系,积极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以此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學习需求,增进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通过实施有效的课前预习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路静.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几点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8(28).
[2]叶明德.演奏好“课前预习”前奏曲: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有效性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9):217-218.
作者简介:吴小巧(1970—),女,汉族,山东省滨州市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山东省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语文教师,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