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阅读(外一篇)

2020-12-23 04:38窦改林
山西文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河曲民歌老师

我的阅读启蒙是在童年时期。

八岁那年的一个晚上,二哥打开他那一箱子小人书在整理,印象中他很少拿起一本书一页一页地认真读,而是隔几天就抱出他的书箱子一股脑儿把书倒在炕上,再按小人书的种类或书本的大小或故事情节一摞一摞地排整齐放箱子里,我要看,他偏不给我看。

我的哭声引来父亲,父亲问明我哭的原因后说:“给你订《儿童文学》,咱不看他的小人书。”

之后,每到月初,我就盼着邮递员骑着绿色的自行车出现在村口或学校。当我拿到新出版的《儿童文学》,便忘记吃饭和玩耍,一头钻在书里。也许是我性情里有喜欢文学的因素,也许是书中的故事情节吸引人。我常在中午时分坐在杏树上看书,耳边吹着飒飒的清风,津津有味地读着书,睡着从树上掉下来是常有的事。

父亲看到我喜爱看书,又为我订了《小朋友》《向阳花》《中国少年报》,那如期而至的阅读收获,现在想来觉得格外宝贵和难忘。

少年时期,我对阅读文学书籍到了投入的地步,家里的线装书甚多,如《三国演义》 《红楼梦》《水浒传》等,这些历史名著读起来感觉不太有滋味,但书香一直熏着我。

在初三刚开学的一堂化学课上,听着那些“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脑子就嗡嗡作响,课间休息时阅读的《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那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青年形象还闪现在我的脑海,我便把书桌上的书又往高垒了一摞,自认为挡住了老师的视线。不料,我那阅读投入的神态竟然没听到化学老师叫我的姓名让我回答问题,同桌轻轻推了我一下,我一惊,抬头看见全班同学的眼光都在盯着我。我藏书已来不及,赵老师已从讲台上走下来,“上课连课本都不往外拿?”从语调中能听出他强忍着心中的火气。

我从书桌底下的抽屉里拿出化学课本,用力地摔在桌子上。

我那不礼貌的表现和失去尊师行为的摔打触及到赵老师心中的火力点,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训了我,我一气之下走出了教室门。一个劲儿地怨恨赵老师竟然连点情面都不给我留,从小学到初中还没有老师训过我呢。我不是从自身找原因的气愤劲儿,连头顶飞来的一群麻雀都在叽叽喳喳地嘲讽我。逆反的少年心一倔之下生出一个念头:辍学。

接下来的晚自习我没有去教室,而是躲在宿舍里睡觉,被班主任周老师查自习时发现了,先问明我同桌我不上自习的原因,然后找我,我已经做好了辩解的满肚子的理由。不料,周老师什么也没问我,只是让我回教室上自习,并给我一本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让我看。

书中的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祖父向他灌输了不少英雄创造世界的观念,这使他从小产生了要当大人物的想法。那本书的故事情节震撼了我,从我的内心生出一种豪情与力量,使我重新梳理自己,懵懂少年的内心也有一种冲动,也要像約翰·克利斯朵夫那样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

这种昂扬志气伴随我直至中考化学百分制中考出96分的成绩,与先前的不及格简直不堪一比。

那时使我初次领略到了阅读能够给人以力量,这力量击碎了我精神上的某个死结。打那时起,我对读书有了一种莫名的喜好。

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容少年时期我的写作文水平虽是一种夸张,但阅读给予我的力量在初中时期已经有了明显的作用,我的作文老师经常在作文课上当范文来读。记得初二时老师布置一篇命题作文《我的老师》,我用“学习得有点疲劳了,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走出了教室的门”作为开头,紧接着写了在星光密布的夜晚,老师的办公室还在亮着灯,透过玻璃窗看到办公桌上垒得很高的作业本,挡住了老师批改作业辛勤的身影,后面写了对自己的触动和感慨。老师的作文批语:“特殊性的开头和启示性的结尾是对老师形象的特写”。

渐渐地,我在习惯性阅读中找到了自己永恒的兴趣。这兴趣一直伴随着我。

有的时候,拿起一本书感觉它没有多大的用处,随意翻阅,那平实和普通的事迹,通过文学的优美和劲道,会给人的精神带来鼓舞、激励和滋养。阅读如同一盏灯,照亮人心照亮思想,而人心的诸多暗处不正需通过阅读来照亮?

前些时从一资料上读到,在美国华盛顿,有一个作家工作团,主要是吸收那些有奉献精神、热心公益事业且关注下层民众的青年作家,定期为收容所里遗弃流落街头的心灵受到伤害的人们做治疗,启发和鼓励患者投入到阅读中去,用阅读和写作手段来平静、宣泄内心,减轻灵魂的压力。

他们通过阅读丰富了心灵,心灵也随之变得广大起来。

如今,我的工作和居住之地处于济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成了我周六日必去之处,每当沉浸在琳琅满目的书的世界里,能感觉到自己高雅了许多。一段时间里,我用手机拍摄了一组题为《图书馆的睡姿》,记录了遨游知识海洋中困了累了的不同神态。我更热衷于逛书店,一个人徜徉于书山的幽静中,把自己喜欢的书籍捧一大摞回家,看起来可随意勾勾点点,书本也当笔记本,随看随感随性随记,视野慢慢地宽阔了许多。

回眸自己的成长历程,阅读给了我奋进拼搏的力量,且受益匪浅。

那种力量是缓慢的、绵密的、恒久的渗透,似酒似茶似水,有酒的亢奋、有茶的提神、有水的润泽。那些初读似水,再读似酒的名篇,会触动人的灵魂,会勾出人心中千头万绪的情节,在难以掩饰内心的真情下,我便会动笔去写,写感悟,写生活。去年一年我写了随笔漫谈三十六篇,都发表在高端自媒体公众平台《我的卧虎湾》 《大众日报客户端 》 《共产党员网》《山东青年》《齐鲁晚报》,稿子每一次发表,对我都是一次不小的鼓励。自得其乐,乐在自己与笔端流露出的文字之间。

一句话一首诗的阅读,获得的是心灵的轻盈和洁净,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呢?

阅读,让我的心灵变得安宁、滋润,生命里似乎总有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

一褶褶山纹一筐筐情

2017年7月,当山东省委组织部把我的工作调动通知书发往我原单位大同市人社局的那一刻,我心里那块悬浮已久的巨石终于落地,积郁了两年的情绪片刻烟消云散。

想起就要离开生我养我的三晋大地,不由得生出一丝莫名的惆怅。回家,兴奋之余的第一个念头。

四小时的高铁行程很快到了太原。从太原回河曲县城还有320公里,已提前给家人说过不用专门来接我,坐商务拼车舒适快捷也方便。

朋友告我一个微信拼车群,一招呼,当天就有六辆回河曲的商务车,我任选一辆并取得联系。

在我一出太原高铁站时,开车的邬师傅和三位同乡乘客已在出站口等着,邬师傅举着一块用饮料箱做成的简易接站牌,用不太规整的碳素笔字体写着:“接豆子老乡”。我一看到这情景,顿时觉得喉咙里像卡了一块东西似的,一时觉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我們只是第一次谋面的河曲老乡。

回往河曲的路上,转眼200公里的高速飞驰而过,在进入老家河曲县境内已是黄昏时分,暮色皴染大地,无数飞舞的莹尘羽化成了天边几抹微红的霞光。我们在车上尽兴地攀谈着,车子悠然地行驶在蜿蜒的公路上,惊起一群正在觅食的雀鸟。隔窗远眺,青色的沟壑梁峁广袤无垠,失去白日里色彩的葱茏。这里的一沟一壑牵动着我的灵魂。

我痴痴地环视四周,贮积在脑海中关于这程路的细枝末端全都翻腾出来。

那一年我上初二,正属于青春年少时的叛逆期。周日从家返校时,父亲让我穿那双蓝色的网球鞋,我偏不,非要穿那双黑色的革质皮鞋,虽硬但是要配那身衣服还是要比网球鞋美。就那样倔着性子穿着那双黑色的革质皮鞋往学校走。三十里的路程还没走到一半,感觉到右脚的后侧有点疼,我放慢脚步坚持着。又走了一会儿,似乎不单是脚后跟疼,全身都变得困倦无力,双腿连往前挪一步的勇气都没有了,每一次抬脚举步都畏怯落地之后产生的疼痛,脱鞋后一看,脚后跟磨破出血。我听见相跟的同伴在前面呼叫我,我出于爱面子,不好意思跟他们说,害怕那些男生到学校当起哄的话题。只好拿出擦汗用的手绢裹了裹继续撵他们。那时是多么企望能碰见一辆车,马车也行。

车里播放着曲调柔和抒情的河曲民歌《三天的路程两天到》把我从回忆的漩涡中拉出来,几位同乡不约而同地都跟着唱起来。喝黄河水吃酸捞饭长大的家乡人嗓音清脆柔美,娴熟悠扬的曲调感染了我这归乡游子,我也兴奋至极地跟着老乡们一起唱,那种忘我状态的抒发赢得大家的热捧,一致认为我虽在外地生活但乡音未改,还是满身散发着地地道道的黄土味。我跟他们说,想家的时候听一曲或释怀的吟唱一曲《想亲亲》《三天的路程两天到》等老家的民歌,是最好的思乡安慰,这也许是河曲民歌的魅力与分量。

车上洋溢着难得的快乐。

纯天然的欢笑声顺着晚风飘到野草山岭,飘进弯弯曲曲的山梁褶皱里。

第二天一大早,我和二哥去街上买酸粥。清晨的街口,卖酸粥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隔十来米就有一位,她们操着纯正厚重的河曲口音喊:“新糜米红薯酸粥,配酸菜,一块钱一碗”,或者:“热腾腾的酸粥,吃一碗暖和”。她们的叫卖声不像商人那样高亢嘹亮,而是声音刚出嗓子眼儿,完全是跟人说话的音调。

家里人算计着怎么才能让我在仅住这两天的时间里吃遍我爱吃的东西,炖羊肉、驴肉、荞麦面碗托,还有本地的开园灯笼红香瓜、玉米、青皮大果子等,一口气都数不完的好吃的。二嫂说羊肉家里做,饭店的不香。她炖羊肉一直用着父亲教给她的做法,骨头和肉一起炖,只放几样简单的葱、姜、花椒、干辣椒即可,炖出的羊肉既保留了羊肉本身的自然味道,又不腥不膻。

那两天正是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河曲县河灯会暨经贸节”,二嫂带着我走街串巷,逢人就说:“我们妹子回来了……”古会场就设在县城唯一的一条古街道上,这条街是山西省历史文化保护工程的示范点,是县政府多年来对古街道古村落采取恰当保护措施打造的结果。在这条街上,好多处建筑和商品基本保持八十年代那会儿的老样,胡同里有黑瓦顶、青砖墙、拥挤的老宅子和被岁月的烟火熏得油黑发亮的大门墩子,竖在街边的木头电线杆上一根根电线横拉一缕竖挂一圈,缠绕地记载着胡同的生活。更能触动我心灵的是粮食局的土产门市,到现在依然面貌如初,保持着晚上关门用木板扣窗,早上开门时再取下木板的传统。八九十年代父亲带我来过无数次这个地方,在我没出生那会儿父亲曾在县粮食局工作过。在整条街道上,卖驴肉碗托的、卖梨儿杏子旱地香瓜的和一朵朵蘑菇伞的景色在此起彼伏的吆喝叫卖声中为古会增添不少欢乐气氛。

二嫂带我去了一家最有名气的“二小驴肉馆”,我俩选靠窗的小桌坐下来,点了一斤驴肉,两个碗托。二嫂常来这家店,和女老板很熟,见面就说:“我们妹子回来了……”,女老板忙应和:“满县城就我这一家老传统店,1986年开店到现在,煮肉的配方没变,店面结构没变”,说完便哼着二人台小调“三天的路程两天到……”走进厨房,不一会儿先端出一碗酸米汤捞饭和二嫂说:“今天就不用算钱了,先给你妹子一碗酸米汤,在外面肯定吃不上”。老家人襟怀洒落的大方和浓郁醇厚的性格击中了我的情感软肋,瞬间我感觉到有一股热辣辣的酸流从鼻腔倒灌进喉咙里,并且有一小股从眼睛里冒出来,我顺手用手指揩掉了。

我不能控制无法假设的真情。

从驴肉馆出来,到“西口古渡”大戏台看二人台,要穿过护城楼老城墙的城门洞。老远就听到情感袒露的二人台曲调被黄土高原凛冽的风没遮没拦地从戏台那边一阵吹来,穿过城门洞飘向黄河边,吹裂那不知道用多少岁月和洪流淘出来的护城河床,吹开正在河边漫步情侣心动的情怀,飘荡在半空中的是一股浓浓的化不开的河曲味儿,跟时光一道流淌在老县城的街巷里,从里到外。

过往看红火的人交谈着嬉笑着,二嫂和认识的人不停地打着招呼,基本上就是一个版本“我们妹子回来了……”,语气中带有难以掩饰的喜气与乐呵。

黄河岸的古戏台,看戏的人潮拥挤不顾夏日的炎热,唱戏的什么模样我看不清楚,戏台两旁的对联吸引了我:

一船风拥入这般风景

三乡情溢出那段情由

河曲县以民歌的海洋著称,拥有原生态的独特厚重的文化自然资源。河曲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中国民歌与民间生活史料的编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方舞台也经历着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地方文化的发展与变化,也标志着河曲民歌二人台这一艺术瑰宝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如今,我在山东省文联工作已近两年,在为艺术家服务的同时,常会想起老家的河曲民歌、河曲二人台,潜意识中与这边的地方文艺作对比,总觉得老家的民歌最提神最能给予人以生活的激情与力量。也企盼着河曲民歌能在山东省会大剧院演出,肯定会让爽快朴实的山东人欢呼雀跃一番的。

【作者简介】窦改林,供职于山东省文联,有散文多篇发表在 《中国作家网》《共产党员网》《蜀韵文学网》 《走向世界》 《大众日报》 《齐鲁晚报》《山东青年》《群众艺术》等。

猜你喜欢
河曲民歌老师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河曲民歌合唱电子伴奏的研究
新时期河曲民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浅谈
浅析河曲方言中的“兀”“兀今”
穿花衣 唱民歌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地质素描
——西藏河曲